楊德毅+朱麗燕+孫裕建+周小軍
摘 要:用XDE-208藥劑對褐飛虱若蟲進行了田間藥效防治試驗,結果表明,在試驗設計范圍內,藥后21 d防效達到99.04%~99.51%,防治效果理想,持效期長;且在相同劑量下防治效果隨用水量提高而顯著提高。
關鍵詞:XDE-208;水稻;褐飛虱;防效
中圖分類號:S435.11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25
Study on Control Efficacy of XDE-208 Against Rice Brown Planthopper
YANG De-yi,ZHU Li-yan,SUN Yu-jian,ZHOU Xiao-jun
(Jinhu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hua, Zhejiang 321017, China)
Abstract: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pesticide XDE-208 on brown planthopper (BPH) nymph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rol efficacy reached 99.04%~99.51% after 21 days under this experiment condi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XDE-208 was ideal and lasted long. And also under the same dosages, control efficacy was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d water volume.
Key words: XDE-208; rice; Nilaparvata lugens; control efficacy
收稿日期:2013-10-16;修訂日期:2013-10-27
作者簡介:楊德毅(1987—),男,浙江金華人,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植保研究與推廣工作。
褐飛虱是我國和許多亞洲國家當前水稻上的重要遷飛性害蟲,可對水稻生產造成重大損失,威脅著糧食安全[1-2]。近年來,由于褐飛虱對吡蟲啉等藥產生了較高抗性 [3-6],因此,新型高效防治褐飛虱藥劑的開發與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探明新型藥劑XDE-208對水稻褐飛虱的防治效果,為其今后的應用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特進行田間藥效小區試驗。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藥劑
XDE-208(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提供),25%吡蚜酮(江蘇淮陰電化廠生產,市售)。
1.2 試驗設計
1.2.1 試驗作物 試驗作物為單季水稻,品種為“甬優15”,長勢均勻、莖稈粗壯,較感稻飛虱[7-9]。
1.2.2 試驗處理 試驗處理及每667 m2用量如下:(1)XDE-208 21 g,用水量30 kg;(2)XDE-208 28 g,用水量30 kg;(3)25%吡蚜酮24 g,用水量30 kg;(4)XDE-208 28 g,用水量45 kg;(5)空白對照,共5個處理。小區面積50 m2,3次重復,小區間筑小田埂防水串灌,各小區隨機排列。試驗田位于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楊林畈,土壤肥力中等,屬紅壤土,前作為空閑田。
1.2.3 試驗時間、方法及天氣 試驗于2013年8月27日開始用藥,共用藥一次。采用手動背負式噴霧器按試驗設計每667 m2用量進行均勻噴霧。藥前各小區灌水層約3 cm,自然落干后各小區單獨灌水,田間調查結束后(藥后21 d),全田肥水按正常管理。試驗期間臺風及暴雨影響不明顯,藥后2 d(8月29日)有37.0 mm的中雨,另9月11日有中雨,但均未引起田間串水等不良影響。
1.2.4 試驗調查和統計 調查采用白瓷盆涂機油拍打法平行跳躍式取樣,每小區查5點,每點查2叢稻,分別記錄蟲口數。藥前查蟲口基數,藥后1,3,7,14,21 d各查一次。計算蟲口減退率及校正防效,并用SPSS18.0進行鄧肯氏分析。收獲前15 d觀察水稻后期生長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四(2)代褐飛虱高齡若蟲發生高峰期時施藥,在每667 m2使用XDE-208 21,28 g和25%吡蚜酮WP 24 g,用水量30 kg的情況下,藥后1 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4.49%,87.58%,91.37%,XDE-208速效性不如吡蚜酮。但藥后3,7,14,21 d,XDE-208每667 m2用28 g防治效果與吡蚜酮相當,說明持效性與吡蚜酮一致。且藥后3 d,XDE-208對褐飛虱的防效均達90%以上,持效期長,對褐飛虱的防治效果理想。
XDE-208每667 m2用水量提高到45 kg時,在3~14 d內, 28 g·667 m-2的防效高于吡蚜酮24 g·667 m-2;同時,在相同劑量的情況下,XDE-208的防效隨用水量提高而顯著提高。
3 結論與討論
3.1 XDE-208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問題
據藥后1 d觀察,XDE-208低用水量處理與對照藥劑有顯著性差異,但提高用水量后,每667 m2用28 g則與吡蚜酮的速效性相當。據收獲前15 d觀察水稻生長情況,XDE-208處理的各小區水稻保持青稈黃熟,而對照區則有近1/4水稻植株因褐飛虱危害而枯稈。這說明XDE-208對褐飛虱不僅防治效果理想,而且持效期長,藥效期可達1個月以上。
3.2 XDE-208用藥適期問題
本試驗用藥是在四(2)代褐飛虱高齡若蟲高峰期,蟲量遠高于防治指標(平均407頭·叢-1),雖然防效相當突出,但藥后初期殘留蟲口絕對值還是相當高的(XDE-208每667 m2用21,28 g,藥后1 d殘留活蟲數平均值分別為52,48頭·叢-1),這樣蟲口殺滅效果在短期內目測會不理想。因此,建議在防治指標適期用藥要更科學些(一般為8~10頭·叢-1)[10-11] 。
3.3 XDE-208對天敵的安全性問題
從田間觀察看,XDE-208各處理區天敵數與不用藥的空白對照區相當,(每叢稻黑蜘蛛平均有5~7只、黑肩綠盲蝽2~3只)。這說明XDE-208對褐飛虱的天敵安全。
3.4 用藥時的藥液量問題
從目前本地生產上來看,農民防治稻飛虱的用藥一般每667 m2藥液量不足30 kg。而8月中旬以后單季稻已是植株繁茂時期,每667 m2藥液量在50 kg左右才能使藥液淋到水稻基部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12]。試驗結果表明提高用水量能顯著提高XDE-208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等量藥劑條件下建議提高用水量,有利于提高防效和節省農藥成本[13-14],同時也減少環境污染。另,本試驗還表明,只要田塊不漏水,用藥幾天后下小到中雨,基本不會影響XDE-208的防效。
試驗總體表明,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提供的XDE-208對水稻褐飛虱不僅防治效果理想,而且持效期長,對水稻安全,對蜘蛛和黑肩綠盲蝽等益蟲安全。因此,可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林擁軍,華紅霞,何予卿,等.水稻褐飛虱綜合治理研究與示范——農業公益性行業專項“水稻褐飛虱綜合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1 194-1 201.
[2] 婁永根,程家安.稻飛虱災變機理及可持續治理的基礎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231-238.
[3] 王彥華,王強,沈晉良,等.褐飛虱抗藥性研究現狀[J].昆蟲知識,2009,46(4):518-524.
[4] 施德,虞軼俊,盛仙俏,等.浙江省褐飛虱抗藥性監測與治理[J].中國稻米,2008(1):67-68.
[5] 陳偉強,徐肖平,林致中.毒死蜱·噻嗪酮防治水稻稻飛虱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1(4):882-883.
[6] 孫永軍,施保國.淮安市水稻“兩遷害蟲”本地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3):92-93.
[7] 戴麗鋒.甬優15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3(5):14-15
[8] 李美婷.秈粳雜交稻“甬優9號”在永康市象珠鎮的種植表現及栽培管理技術[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6):105-106.
[9] 李阿根,張舟娜,汪愛娟,等.雜交水稻甬優12病蟲害發生特點研究初報[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6):92-94.
[10] 汪恩國,王會福.單季稻褐飛虱種群數量增長拐點與吡蚜酮防控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1(3):629-630.
[11] 韋永保,陳群.單季稻區褐飛虱成災特點及測報、防治中問題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5):194-196.
[12] 周小軍,馬趙江,戴為光.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防治水稻褐飛虱效果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07(8):45.
[13] 沈兆龍,吳澤楊,邰德良.不同施藥方法、不同用水量對水稻褐飛虱防治效果的影響[J]. 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4):146-147.
[14] 王彥華,王鳴.近年來我國水稻褐飛虱暴發原因及治理對策[J].農藥科學與處理,2007,25(2):49-54.
本試驗用藥是在四(2)代褐飛虱高齡若蟲高峰期,蟲量遠高于防治指標(平均407頭·叢-1),雖然防效相當突出,但藥后初期殘留蟲口絕對值還是相當高的(XDE-208每667 m2用21,28 g,藥后1 d殘留活蟲數平均值分別為52,48頭·叢-1),這樣蟲口殺滅效果在短期內目測會不理想。因此,建議在防治指標適期用藥要更科學些(一般為8~10頭·叢-1)[10-11] 。
3.3 XDE-208對天敵的安全性問題
從田間觀察看,XDE-208各處理區天敵數與不用藥的空白對照區相當,(每叢稻黑蜘蛛平均有5~7只、黑肩綠盲蝽2~3只)。這說明XDE-208對褐飛虱的天敵安全。
3.4 用藥時的藥液量問題
從目前本地生產上來看,農民防治稻飛虱的用藥一般每667 m2藥液量不足30 kg。而8月中旬以后單季稻已是植株繁茂時期,每667 m2藥液量在50 kg左右才能使藥液淋到水稻基部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12]。試驗結果表明提高用水量能顯著提高XDE-208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等量藥劑條件下建議提高用水量,有利于提高防效和節省農藥成本[13-14],同時也減少環境污染。另,本試驗還表明,只要田塊不漏水,用藥幾天后下小到中雨,基本不會影響XDE-208的防效。
試驗總體表明,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提供的XDE-208對水稻褐飛虱不僅防治效果理想,而且持效期長,對水稻安全,對蜘蛛和黑肩綠盲蝽等益蟲安全。因此,可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林擁軍,華紅霞,何予卿,等.水稻褐飛虱綜合治理研究與示范——農業公益性行業專項“水稻褐飛虱綜合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1 194-1 201.
[2] 婁永根,程家安.稻飛虱災變機理及可持續治理的基礎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231-238.
[3] 王彥華,王強,沈晉良,等.褐飛虱抗藥性研究現狀[J].昆蟲知識,2009,46(4):518-524.
[4] 施德,虞軼俊,盛仙俏,等.浙江省褐飛虱抗藥性監測與治理[J].中國稻米,2008(1):67-68.
[5] 陳偉強,徐肖平,林致中.毒死蜱·噻嗪酮防治水稻稻飛虱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1(4):882-883.
[6] 孫永軍,施保國.淮安市水稻“兩遷害蟲”本地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3):92-93.
[7] 戴麗鋒.甬優15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3(5):14-15
[8] 李美婷.秈粳雜交稻“甬優9號”在永康市象珠鎮的種植表現及栽培管理技術[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6):105-106.
[9] 李阿根,張舟娜,汪愛娟,等.雜交水稻甬優12病蟲害發生特點研究初報[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6):92-94.
[10] 汪恩國,王會福.單季稻褐飛虱種群數量增長拐點與吡蚜酮防控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1(3):629-630.
[11] 韋永保,陳群.單季稻區褐飛虱成災特點及測報、防治中問題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5):194-196.
[12] 周小軍,馬趙江,戴為光.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防治水稻褐飛虱效果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07(8):45.
[13] 沈兆龍,吳澤楊,邰德良.不同施藥方法、不同用水量對水稻褐飛虱防治效果的影響[J]. 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4):146-147.
[14] 王彥華,王鳴.近年來我國水稻褐飛虱暴發原因及治理對策[J].農藥科學與處理,2007,25(2):49-54.
本試驗用藥是在四(2)代褐飛虱高齡若蟲高峰期,蟲量遠高于防治指標(平均407頭·叢-1),雖然防效相當突出,但藥后初期殘留蟲口絕對值還是相當高的(XDE-208每667 m2用21,28 g,藥后1 d殘留活蟲數平均值分別為52,48頭·叢-1),這樣蟲口殺滅效果在短期內目測會不理想。因此,建議在防治指標適期用藥要更科學些(一般為8~10頭·叢-1)[10-11] 。
3.3 XDE-208對天敵的安全性問題
從田間觀察看,XDE-208各處理區天敵數與不用藥的空白對照區相當,(每叢稻黑蜘蛛平均有5~7只、黑肩綠盲蝽2~3只)。這說明XDE-208對褐飛虱的天敵安全。
3.4 用藥時的藥液量問題
從目前本地生產上來看,農民防治稻飛虱的用藥一般每667 m2藥液量不足30 kg。而8月中旬以后單季稻已是植株繁茂時期,每667 m2藥液量在50 kg左右才能使藥液淋到水稻基部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12]。試驗結果表明提高用水量能顯著提高XDE-208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等量藥劑條件下建議提高用水量,有利于提高防效和節省農藥成本[13-14],同時也減少環境污染。另,本試驗還表明,只要田塊不漏水,用藥幾天后下小到中雨,基本不會影響XDE-208的防效。
試驗總體表明,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提供的XDE-208對水稻褐飛虱不僅防治效果理想,而且持效期長,對水稻安全,對蜘蛛和黑肩綠盲蝽等益蟲安全。因此,可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林擁軍,華紅霞,何予卿,等.水稻褐飛虱綜合治理研究與示范——農業公益性行業專項“水稻褐飛虱綜合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1 194-1 201.
[2] 婁永根,程家安.稻飛虱災變機理及可持續治理的基礎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231-238.
[3] 王彥華,王強,沈晉良,等.褐飛虱抗藥性研究現狀[J].昆蟲知識,2009,46(4):518-524.
[4] 施德,虞軼俊,盛仙俏,等.浙江省褐飛虱抗藥性監測與治理[J].中國稻米,2008(1):67-68.
[5] 陳偉強,徐肖平,林致中.毒死蜱·噻嗪酮防治水稻稻飛虱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1(4):882-883.
[6] 孫永軍,施保國.淮安市水稻“兩遷害蟲”本地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3):92-93.
[7] 戴麗鋒.甬優15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3(5):14-15
[8] 李美婷.秈粳雜交稻“甬優9號”在永康市象珠鎮的種植表現及栽培管理技術[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6):105-106.
[9] 李阿根,張舟娜,汪愛娟,等.雜交水稻甬優12病蟲害發生特點研究初報[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6):92-94.
[10] 汪恩國,王會福.單季稻褐飛虱種群數量增長拐點與吡蚜酮防控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1(3):629-630.
[11] 韋永保,陳群.單季稻區褐飛虱成災特點及測報、防治中問題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5):194-196.
[12] 周小軍,馬趙江,戴為光.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防治水稻褐飛虱效果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07(8):45.
[13] 沈兆龍,吳澤楊,邰德良.不同施藥方法、不同用水量對水稻褐飛虱防治效果的影響[J]. 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4):146-147.
[14] 王彥華,王鳴.近年來我國水稻褐飛虱暴發原因及治理對策[J].農藥科學與處理,2007,25(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