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健
(天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天津300387)
城市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征,城市的起源與發展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古冶區坐落于唐山市區東部,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人口36萬[1]1。目前,學術界對古冶城市史的研究相對較弱,且僅集中于當代古冶資源枯竭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等問題[2-6],對于古冶由傳統市鎮向近代城市轉變等問題探討不足。本文是以唐山市古冶區的城市近代化為線索,以開灤煤礦的開采與古冶近代城市的崛起為切入點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古冶在清代屬于直隸省永平府灤州①清代至民國時期,地名“古冶”是指當時行政區劃中的古冶鎮,主要在今古冶區古冶街道辦事處下轄區域,與今日古冶區中的“古冶”概念不同。本文所指的古冶地區以今唐山市古冶區的行政區劃為準。,北扼長城,東通關外,尤其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以后,地處京東咽喉要地,“形勢負山帶水,為形賸之地。護京薊,為京師屏翰”[7]4。古冶成為“神京之肘腋”[8]14,“布置稍疏,則天津山海關兩處均難聯絡一氣”[9]118。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開灤煤礦開采前,此地百姓“農務本力作”[10]138,以務農為主。“古冶……等村莊,厥土黃壤,宜六轂。然地狹民稠,生者不敵其所食,轉資給于關東口外之糧。”[10]138這說明雖土地肥沃,但人口較多,土地產量已不能承載人口數量,造成人們相對貧困。加之地處華北,冬春季節降水偏少,春旱嚴重,夏秋季節水災嚴重,造成了“夏秋漲發勢甚,奔騰臨岸,田畝輒被漂沒”[10]123。據統計,1469-1986年的517年間,出現旱澇災害的年份占2/3之多,其中旱澇交替308次,連澇最長達7年,連旱最長達6年[11]83。惡劣的自然環境給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損失,同時加劇了當地的貧困。
開平煤礦(下稱開平礦)由洋務派李鴻章、唐廷樞等人于1878年創辦。但“庚子事變”中,英人用欺騙、恫嚇的手段,把開平礦權騙入手中,釀成了“不特為環球所稀聞,抑且為萬邦所騰笑”的開平礦案[12]31。“為收回開平張本”[13]72,灤州官礦有限公司(下稱灤礦)于1908年由袁世凱、周學熙等人創辦。1912年雙方合議聯合經營方式,訂立兩礦合并計劃,成立了開灤礦務總局(下稱開灤煤礦)。所以開灤煤礦源于清末創辦的開平煤礦和灤州官礦有限公司。開灤煤礦先后在古冶開采了林西礦、趙各莊礦和唐家莊礦,這三個煤礦成為古冶近代城市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
古冶開采煤炭具有悠久歷史,“查該處煤井乃明代開起,遍地皆有舊址”[14]113。但由于采用古法,“所開煤井均系民業,或祖傳,或自租……及見煤間子即斜開而入煤層,無論煤之高低厚薄,見煤即鋤,由面至底”。“鋤至有水之處……遂至鋤煤漏水均有不堪之苦……或因工人不慎于火,以致失誤。”[15]344因此煤炭的產量極低,且安全事故頻發。
開灤煤礦開采以后,唐廷樞等人極為重視生產技術的革新,使用炸藥放炮、汽絞車提矸等西方先進的鑿井方法,并引進和使用“有水即提”的抽水機,使礦下“路既干,燈既明”,擺脫了過去土法開采時的“鋤愈深,水愈涌,非止路遠,而且泥濘”的局面[16]。革新了鑿井、開拓、掘進、采煤、通風等方面的技術,在提升、排水、通風等關鍵環節上也實現了機器生產。林西礦“與唐山無異,但有洗煤樓,為他處所無”①袁棻的《灤縣志》卷十四,1937年版第5頁,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數字方志圖書。。林西礦興建了中國近代第一間煤礦洗煤廠。趙各莊礦和唐家莊礦的開鑿和生產系統均是“在德國著名各廠訂購汽機、鍋爐、抽水機、電機、電燈、絞車、氣鉆、氣機、煤樓及一切料件”[17]546,“選購的各種機器均系外洋最新之式”[18]25。
開灤煤礦的創辦打破了古冶原來封閉的社會風氣,將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帶入這里,加速了近代化步伐。
開灤煤礦開采前,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本遠離灤州城的古冶一帶形成了古冶鎮,如圖1所示。當時古冶東西大街是商業店鋪集中區,遠近馳名的就有18家,號稱“古冶十八鋪”②政協唐山市東礦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唐山市東礦區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政協唐山市東礦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會,1987年。,其中“雙泰成”的舌餅和“惠泉涌”的燒酒在冀東甚至東北很有名氣[11]192。由于商品交換的需要,農歷每月逢二、七日在此“趕集”。除此之外,大部分地區仍為農村。

圖1 清代古冶鎮圖(據光緒《直隸灤州志》)
開灤煤礦開采后,古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主要表現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用地面積的擴大。
煤礦開采后,大量農業人口轉化為產業工人,伴隨煤礦開采量的增加,不但是本地人還有大量外鄉人員也被招入礦區。以林西礦為例,19世紀末,林西礦建立后,山東及河北大名、保定等地的貧民遷入本地,在充實煤礦工人的同時也帶動了古冶城市人口的增長[19]。礦工的增多,促使古冶商品經濟快速發展,進而出現了大批商賈。他們大多聚集在煤礦周邊,以礦工及家屬為主要銷售對象,“燒鍋”酒等本地產品尤受礦工喜愛。同時出現了“銷售以化妝品為最暢銷,而煙酒茶糖次之”的雜貨鋪[20],行商逐漸轉為坐賈,商業攤點和店鋪日益增多。較大的商號有林西的協力公司、三合成,趙各莊的同仁公司、鴻昌泰,唐家莊的新和忠記等。到20世紀40年代,大小商號發展到了400余戶[11]94。商業人口的增加進一步提高了古冶城市人口的比重。
開平林西礦的開采,使林西一帶成為礦務用地。灤礦“系為北洋官家用煤便益而設,與他處商礦事體不同,其礦界故較部章三十方里特別寬展”[21]319。礦區占地面積寬展為330方里,礦界“東自范各莊起,迤西無水莊、白道子、石佛寺”[15]368。這些地區也是趙各莊、唐家莊礦的礦址所在地。另外,開灤煤礦附屬廠礦也陸續建立起來。1906年林西礦建立小型發電廠,“安裝有成本一百余萬元的東方最大的發電設備”[13]66,經過逐步擴建,到1916年成了開灤發電廠。開平礦為修建礦山機械設備,設有林西機械修理廠,該廠“最為完全而規模亦大”①張秉彝的《開灤煤礦調查報告書》,1934年92頁,天津圖書館館藏。,“小如針釘,大如車船均可修制”②《開灤礦務總局及其職工》,1931年4頁,天津圖書館館藏。。到20世紀20年代,林西機械修理廠發展成為裝備較為齊全的礦區總制修廠[22]828。與此同時,工人的增加,促使工人居住小區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林西礦建成后,礦址所在的林東、林西得以迅速發展形成林西生活小區;趙各莊礦的建成使趙各莊、顧家莊、樓子莊3個村形成趙各莊生活小區;唐家莊礦建成后,原名唐家莊子的小村也發展成了煤礦生活區[11]41。大量農業用地轉化為礦區等城市用地(見圖2),標志著古冶城市化水平的繼續提高。

圖2 開灤煤礦開采前后古冶城市面積對比
古冶地區近代市政公共事業的建設也始于開灤煤礦,主要體現在近代醫療事業、交通運輸、新式學堂、近代郵政通信業的建設。
古冶地區近代醫療衛生事業起源于開灤煤礦。開平礦在其《開辦規條》中規定:本局醫院“均為窯工所設,以防不虞,所有本局司事、住家及廠內窯里工匠人等,遇有疾病,準到醫院醫治,或請醫生到寓所、住宅調理,不取分文。”同時“附近鄉人不在本局作工,欲到醫院就醫者,亦可向局督辦領取執照進院醫”[23]。林西、趙各莊兩礦在開鑿之初均設有裹傷處,但條件都很簡陋。1912年各礦的裹傷處改建成了診療所,1926年各礦診療所又改建成了“開灤總醫院”的分院,到1930年三礦分院共設病床96張,副醫師3人,高級看護婦3人,均配有候診室、取藥室、手術室等科室。
交通運輸業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新式道路和鐵路的修建上。開灤煤礦開采前,境內只有鄉間土路,伴隨煤礦的開采,近代水泥公路開始在各礦的中、高級司員房區出現,但距離很短,而在廣大工人居住地則沒有修筑。開平煤礦成立之初,唐廷樞就認為“若煤鐵并運,即須自筑鐵路,方可大見利益……欲使開平之煤大行,以奪洋煤之利……茍非由鐵路運煤,誠恐終難振作也”[15]345。1889年,開平林西礦開始出煤,煤炭的外運成為難題。基于此,李鴻章飭令開平礦將已經修好的津唐鐵路向東北延伸50里至古冶,并修建了古冶車站。自此,“開平礦所出之煤,更便運銷各處矣”[24]25。由于古冶位置適中,處于三礦中心,三礦先后修建了與古冶火車站連接的鐵路支線,共計20.3公里[25]419,極大便利了三礦的運輸。
古冶新式教育學堂和教育制度始于開灤煤礦創辦的子弟學校。清末古冶有新式初級小學一座,由于距離開灤礦區較遠,職工的子女就學成為重要問題。為此開灤總局開始著手建立開灤子弟學校[25]5。1922年,開灤開始在林西和趙各莊籌建初級小學,學校是利用新工房改造而成。1923年兩個小學正式開學,林西礦小學招收50人,趙各莊礦小學招收30人,各有2名教師。1924年唐家莊礦開采后,也于次年建立小學。到1925年,古冶開灤礦區各小學有了初步發展,課程比較完備,有國文、算術、書法等13種科目。此外學生人數也迅速增多,三礦小學合計約900人[26]18。開灤煤礦“新學”的興辦,極大地推進了城市化進程。
古冶地區的近代郵政通信事業也是伴隨開灤煤礦而出現的。1898年清政府規定“凡鐵路設站、電報設局之各處,均添設郵政官局”[27]92。除在唐山、開平兩地外,在古冶和趙各莊兩地增設代辦機構,代收郵票或收寄平常信件[22]1525。1919年,古冶有二等郵局一座,并在林西、趙各莊、唐家莊設立支局三處。與此同時,電話、電報線路逐漸架設到古冶地區。1900年前后,林西礦安置了磁石交換機,1902年,在林西礦建立電報設施,林西、趙各莊均設有收發報機[25]252-253。民國初年,“鐵路、煤礦、官局三方的電報局,均辦理電報公眾業務”[22]1535,并且對普通民眾開放,大大增強了古冶與外界的通信聯系能力。
晚清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伴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一批屬于封建社會的傳統市鎮開始逐步向近代工礦業城市轉變。這類城市大都與近代采煤業、冶煉業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是依靠本國官營資本或外國資本的投資迅速發展起來的[28]27。近代工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導致了人口和生產的高度集中,從而使近代城市迅速崛起。而城市的發展又反哺工業,使得市政公共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日益綜合化、復雜化,從而不斷推進近代工業化進程,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開灤煤礦的創辦奠定了古冶近代城市發展的基礎,使古冶由一蕞小鎮迅速崛起為近代新興的工業城鎮。古冶地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已遠遠超過它當時所在灤州的地位,逐漸成為近代冀東地區的經濟中心之一。開灤煤礦徹底改變了古冶的面貌,從根本上促進了古冶地區向近代社會的轉變。
近代以來,以自然資源為物質基礎的城鎮工業化進程中,像古冶這種工礦業城市作為區域增長中心和空間極核,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這類城市發展模式的單一性阻礙了其繼續前進的腳步,城市發展出現了主導資源瀕臨枯竭,經濟持續衰退,接續產業難以發展,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低收入和高失業長期并存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其生存與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與挑戰[29]。城市結構轉型問題成為這類城市面臨的難題。因此,研究近代工礦業城市的崛起對其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并實現二次發展,以及如何實現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 地方志編寫領導小組.唐山市東礦區地名志[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 徐靜珍,李贊.古冶資源枯竭區經濟轉型對策[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43 -45.
[3] 李文利,王超,李贊.古冶資源枯竭區產業轉型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2(6):57 -58.
[4] 蔣梁鵬.唐山市古冶區城市夜景規劃[J].燈與照明,2004,28(1):26 -28.
[5] 劉撫英.唐山市古冶區工業廢棄地活化與再生策略研究[J].建筑學報,2006(8):24 -27.
[6] 侯剛.古冶區經濟發展概況[J].經濟論壇,2004(23):123.
[7] 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 岳岐峰.唐山經濟概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9]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一[M].張靜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 楊文鼎,王大本.直隸灤州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
[11] 唐山市東礦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唐山市東礦區志[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
[12] 1903年11月袁世凱參張翼折[M]//魏子初.帝國主義與開灤煤礦.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
[13] 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M].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14] 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5] 開灤煤礦史志辦公室.開灤煤礦志:第1卷[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
[16] 孫海泉.唐廷樞時代開平煤礦成功的原因淺析[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86.
[17] 陳真.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3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
[18] 閆永增.以礦興市:近代唐山城市發展研究(1878-1948年)[D].廈門:廈門大學,2007.
[19] 任慶海,李權興,王興業.唐山城市名稱由來考[J].唐山學院學報,2011,24(2):7 -11.
[20] 郝飛.唐廷樞與唐山近代社會變遷[J].唐山學院學報,2009,22(1):5 -12.
[21] 熊性美,閻光華.開灤煤礦礦權史料[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2] 靳寶峰,孟祥林.唐山市志:第2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3] 閆永增,劉云偉.近代工業與唐山醫療事業的發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29(4):73 75.
[24] 肯德.中國鐵路發展史[M].李抱宏,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
[25] 開灤煤礦史志辦公室.開灤煤礦志:第2卷[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26] 開灤煤礦史志辦公室.開灤煤礦志:第4卷[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27]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中國海關與郵政[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8] 何一民.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1840-1949)[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9] 董鎖成,李澤紅,李斌,等.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5):1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