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吉文 范彬
摘 要:自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各地紛紛開始摸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和方法,文章以青州花卉博覽園的規劃實踐為例,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以新農村產業經濟為內涵,以鄉村美化運動為形式,對農村的產業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村落改造、鄉鎮建設等進行全面考慮和統一規劃,以產業發展支持鄉村建設,以鄉村建設帶動產業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村美化運動;花卉博覽
引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偉大的戰略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手段,是在城鎮化進程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重大舉措。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和要求。然而,盡管黨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但并沒有提出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形式,因此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態,但其基本模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對現有村落進行改造和整治,提高市政設施和衛生水平,使鄉村人民過上城市的生活,這種模式在大城市周邊,例如北京、上海等比較普遍;另一種是依托城鎮或中心村,把鄉村零散的人口集中到城鎮或幾個中心村,統一進行市政設施建設,這種模式在全國其他地區,特別是中小城市周邊比較普遍,其本質上還是各地新城運動的延續和變異。
這兩種模式背后,各有其經濟動因。無論上述哪個模式,目前都很難在全國廣泛的推廣,并且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新農民的新就業問題。有沒有一個新農村建設模式,不需要政府財政支持或者只需要政府前期的一點財政引導,就可以使鄉村地區實現自我更新和循環發展,同時還能有效地解決新農民的就業問題呢?我們在山東省青州市黃樓鎮花卉博覽園的規劃過程中找到了一絲曙光。
1 項目概況
青州市是山東省的一個縣級市,因其位于古青州轄域而得名,黃樓鎮位于青州市區東部13公里處,總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萬畝,轄50個行政村,人口4.1萬。黃樓鎮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花卉產業,最初是少量村民自發的種花和賣花,到后來政府伺機引導,目前花卉種植和交易產業已頗具規模,并且享譽長江以北,有“江北花卉第一鎮”的美譽。規劃中的黃樓花卉博覽園以黃樓鎮鎮區為核心,往南北兩側拓展,覆蓋了黃樓鎮的大部分地區,規劃總面積35平方公里,因此從本質意義上說,它并不是一個博覽園,而是一個花卉產業園。
2 規劃思路
整個花卉博覽園規劃以新農村產業經濟為內涵,鄉村美化運動為方向。該園以花卉種植和交易為核心,輔助發展旅游、展示、信息、商務、休閑娛樂、居住等功能。花卉博覽園的規劃建設,一方面緊緊抓住花卉經濟這個產業內涵,圍繞花卉種植、交易、展示、旅游等進行功能布局;另一方面,積極響應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通過花博園的建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醫療衛生、休閑娛樂、教育和居住條件,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鄉村美化運動,通過濱河休閑長廊、景觀大道、花卉主題公園、特色新村等的建設,全力打造一個景觀優美、環境怡人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新型鄉村產業園,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樹立一個良好的典范。
3 整體布局
根據功能集聚、特色發展的原則,整個花卉博覽園分為五個功能區:特色旅游區、農家樂生態苗木園區、花卉種植科研區、核心區和特色花卉基地。
3.1 特色旅游區
在長深高速以西、膠王公路以北區域,此區域離鎮區較遠,目前村民以種植糧食、蔬菜和花卉為主,彌河沿岸濕地環境較好,目前已開發了一些旅游和休閑的項目,此區域利用長深高速以西的花卉種植基地和彌河沿岸自然資源,以彌河濕地和花卉種植基地的自然景觀為主體,配合局部人造人文景觀,積極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形成特色旅游區。保留現有村莊,并結合新農村建設對村莊進行綜合環境治理,同時積極吸引青州當地及周邊文人、畫家、書法家和其他藝人入住,打造特色村落,形成畫家村、書法家村等主題村落;依托花卉種植基地,發展花卉休閑旅游,形成世界名花園、花鳥魚蟲園、盆景園、奇石大觀園等特色休閑區;利用彌河沿岸的生態資源,通過環境治理和景觀改造,建成彌河濕地公園。
3.2 農家樂生態苗木園區
在長深高速以西、膠王公路以南區域,此區域也離鎮區較遠,當地村民有種植苗木的傳統,并且在一些苗木基地,已經形成一些農家樂休閑度假的場所。規劃進一步擴大苗木種植,并融合當地民俗風情,發展民俗農家樂休閑度假。繼續發展當地傳統的經濟效益好的苗木品種,積極引進和培育優良苗木品種,結合農村路網建設,對苗木種植進行合理分區,特色發展;結合苗木瓜果等種植基地,發展主題休閑度假,形成迎春報喜、桃園春色、銀杏喚秋、桂花飄香、松濤依舊、金玉滿堂、臘梅傲雪和銀瓜逸香八大主題景觀;在苗木種植區內的村莊,結合當地種植環境進行改造,并適當引進當地一些民俗活動,如民族舞蹈、民族飲食、民族節日活動等,建設特色民俗村落;在膠王公路南側,利用工業搬遷,建設一個農家樂示范區。
3.3 花卉種植科研區
在長深高速以東地區北部離鎮區較遠的地區,目前花卉種植已頗具規模,并且有仙客來科研基地等花卉研究場所,規劃在現有花卉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往北延伸,擴大種植面積,同時,根據未來花卉產業的發展思路,調整種植品種,優化布局,集中種植,便于規模管理和經營。同時,花卉種植區內的一些村莊,由于村民大部分外出打工或者吃住在花卉基地,大都已經成為空心村,結合新農村建設,將花卉種植區內的一些零散村莊和空心化嚴重的村莊,進行遷村并點,并建設若干新村,原有村莊點占有的土地可以釋放出來,進行花卉種植或科研。
3.4 核心區
在原有鎮區及附近區域,目前是黃樓鎮居民的生活居住區和花卉交易市場區,該區域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建設,成為花卉博覽園的核心區,要形成集花卉展覽展示、交易、商務信息服務、物流服務、種植體驗等的綜合服務區,同時,也要進一步完善原鎮區政務、醫療、文教、餐飲、娛樂、購物等生活服務功能。核心區是整個花博園的點睛之筆,是提升花博園檔次,打響花博園品牌,展示花博園形象的重要功能區域。為此,在核心區內規劃有花博廣場、珍奇園、商務中心、拍賣中心、星級酒店、花博館、花卉物流中心等重要節點。
3.5 特色花卉基地
在長深高速以東南部區域,目前已經形成若干個花卉優勢品種和花卉基地,根據現有的花卉基地分布,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形成若干個集中的特色花卉基地,包括仙客來基地、杜鵑基地、大花蕙蘭基地、蝴蝶蘭基地、鳳梨基地和時令草花基地等。
4 示范節點
為了體現花博園的內涵,展示花博園的空間形象,在花博園的一些關鍵節點上,進行精心設計,打造出花博園的一些亮點,主要設計了民俗村、農家樂示范區、商務中心、珍奇園、花博廣場和花卉物流中心6個節點。
4.1 民俗村
民俗村位于農家樂生態苗木園區內,以現有村落為基礎進行改造。通過規劃前的調研工作,發現青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漢、回、滿、蒙等33個民族,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市內有清真市等古跡。民俗村以少數民族的飲食、歌舞、生活習俗等為題材,對現有村莊進行改造,沿村莊內部的主要干道,新、改建一批具有民族風情的建筑,包括清真寺、苗家木屋、四合院、蒙古包等,引進少數民族的飲食、手工藝、歌舞表演等,形成一個集民族餐飲、歌舞表演、手工制作、娛樂休閑等于一體的特色民俗村落,吸引青州內外游客。
4.2 農家樂示范區
農家樂示范區位于膠王公路南側,彌河東岸。利用彌河環境綜合治理之際,將彌河東岸工業全部外遷,工業外遷后留下的土地建成農家樂示范區。農家樂示范區充分利用彌河沿岸生態資源,建設生態型的休閑社區。利用彌河沿岸洼地,引彌河之水,在示范區內部形成人工湖泊。圍繞中心湖進行建筑和景觀布置,形成集旅游觀光、餐飲、娛樂休閑、居住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休閑區。
4.3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位于市場區和鎮政府駐地之間,是花博園內接待游客、商務辦公、居住、餐飲休閑、展覽展示、拍賣交易等活動的場所,由四星級酒店、商務辦公樓、拍賣中心和花博館組成,是花博園對外形象展示和對外交流的窗口。
4.4 珍奇園
珍奇園位于景觀大道北端,由入口廣場、溫室、展區、生態餐廳、風箏廣場、名人廣場等幾部分構成,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微型博覽園,是花博園對外展覽展示的平臺。
4.5 花博廣場
花博廣場是青州市一年一屆花博會舉辦的場所。迄今為止,青州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花博會,但花博會的固定舉辦場所卻一直沒有,花博會每次都臨時在交易大廳舉行,等花博會一結束,就要把花博會的展臺撤掉,每次都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úV場作為花博會的固定舉辦場所,位于景觀大道南端,由迎賓廣場、演藝廣場、花之長廊、服務區、休閑區和主題景觀區等幾大功能區構成。
4.6 花卉物流中心
花卉物流中心位于市場區東側,是花卉物流服務的場所,包含停車、裝卸、倉儲、信息、辦公、餐飲和商住等功能,是完善花博園功能,提升花博園檔次的重要功能節點。
5 結束語
青州黃樓花卉博覽園的規劃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一次有益嘗試,它既不需要政府大量的財政援助鄉村建設,又不需要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來到城市,村民大部分還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從事著種植產業,或者從事與花卉相關的服務產業,它不但能很好的解決本地村鎮人民的就業問題,而且由于花卉種植和相關服務產業需要大量的就業人員,還能解決周邊一些地區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結合花卉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還推動了村莊的改造和整治,使村民提高了市政、衛生和文化生活水平。由于花卉產業附加值高,村鎮居民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也起到了富民的作用,是新農村規劃建設中難得的一次一舉多得的謀劃。
作者簡介:范吉文(1982-),男,湖南益陽人,管理學碩士,湖南城市學院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