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云
摘 要:公路工程建設是我國的重點項目之一,施工過程中,公路線路的比選是影響公路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做好公路路線的選擇,關系著公路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環境的保護,因此,必須要選擇最為合理的公路線路。文章主要介紹公路路線在選擇中所要遵循的相關原則,同時也對于影響的因素,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公路;選線;原則;方法;步驟
1 概述
公路線路的選擇是在公路規劃過程中進行的一項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在公路的起點和終點之間選擇一條既經濟又合理的線路,又能保證公路工程的質量。其次,公路工程線路的需要考慮周邊環境的因素,不僅是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也需要考慮在內,尤其是對環境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線路選擇的質量同時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要把所有影響因素考慮在內。無論是工程整體還是其中的每個細節,都要逐步的進行分析和實施,每個階段都要求細致,從而把握住每個環節的工作,選擇多種方案,選擇出最合理的線路。
2 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
公路選線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在選線時,需要將每個環節的因素都考慮全面,從而處理好其中的關系。其中主要原則有以下幾點內容:
2.1 公路施工在設計過程中,每個階段都需要做深入的調查研究,最好是多做幾種施工方案進行對比,從而選擇最為合適的線路方案。線路設計首先要保證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其次要考慮到施工的成本和施工時間與施工的難度,公路養護因素也同時要考慮在內。另外,線路的設計要考慮到平、縱、橫等方面因素,互相之間如何搭配也是關鍵的因素,如果工程量增加不大時,公路的平、縱面盡量采用優質的施工,以提高公路的整體質量。其中每個細節都需要認真來完成,不能過于追求施工的進度。
2.2 線路的選擇需要考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如農田、樹林等環境,在公路施工過程中,勢必會對占用耕地或其他林地等經濟產地,對這些土地的占用大大減少了對土地的使用率,同時,國家對于這方面也有相關的規定,避免過多對土地的占用。
2.3 在有名勝、風景和古跡等周邊環境時,務必要減少都這些環境的破壞,線路選擇時,要保證二者之間的相互和諧,也能更好的提高經濟效益。另外,地質和水文地質也要有所調查,看看是否對公路的施工造成影響。有些地質情況不好的地區在公路施工后,容易出現地質滑坡、泥石流等情況,就為公路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在公路選線時就必須要考慮在內,從而更好的避免出現危險,從而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2.4 環境保護也是選線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公路的建設勢必會對周邊的環境帶來一定的污染,同時對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山區公路線路的選擇要注重植被和地形地貌的影響;公路之間的線路阻隔要注意對珍惜植物等因素的影響;水土流失的影響;平原地區公路要考慮到填方、取土、農業資源和土地的影響;農田水利灌溉系統的影響和對養殖業水體的影響。
2.5 高速公路和一級路面是公路中的重點項目,線路選擇時所通過的路線不僅要考慮的因素也相對繁瑣,由于高速公路對路面的直線性要求較高,線路選擇所遵循的原則相對較多,需要考慮公路的因素,同時又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設計的思路就要更為廣泛,通常會采用上下車道分離的設計方式,這種方式對于各種公路的施工都是非常適用的。但在掌握這些原則上,不同等級的道路,會有不同的側重。如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主要是為起終點及中間重要控制點間快速直達交通服務的,該功能決定了它的基本方向不應偏離總方向太遠,需要與沿線城鎮連接時,宜用支線連接。對于等級低的地方道路主要是為地方交通服務,在合理的范圍內,多聯系一些城鎮是無可非議的。
3 路線選線的步驟與方法
3.1 路線方案選擇。路線方案選擇主要是解決起、終點間路線基本走向問題。此項工作通常是先在小比例尺地形圖上從較大面積范圍內找出各種可能的方案,收集各可能方案的有關資料,進行初步評選,確定數條有進一步比較價值的方案。然后進行現場勘察,通過多方案的比選得出一個最佳方案。當沒有地形圖時,可采用調查或踏勘方法現場收集資料,進行方案評選。當地形復雜或地區范圍很大時,可以通過航空視察,或用遙感與航攝資料進行選線。
3.2 路線帶選擇。在路線基本方向選定的基礎上,按地形、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選定出一些細部控制點,連接這些控制點,即構成路線帶,也稱路線布局。這些細部控制點的取舍,自然仍是通過比選的辦法來確定的,只有在地形簡單、方案明確的路段,才可以現場直接選定。
3.3 具體定線。經過上述兩步的工作,路線雛形已經明顯勾畫出來。定線就是根據技術標準和路線方案,結合有關條件在有利的定線帶內進行平、縱、橫綜合設計,具體定出道路中線的工作。
4 路線方案比選
4.1 路線方案的擬定。路線方案是根據指定的路線總方向和設計道路的性質任務及其在公路網中的作用,考慮了社會、經濟因素和復雜的自然條件等擬定的路線走向。路線方案的選擇是路線設計中最根本的問題,目的是合理地解決設計道路的起訖點和走向。一般情況下,新建公路的走向,已在國家或當地路網規劃中有了初步輪廓。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工礦資源的不斷發現和開發,國家對公路建設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勘測設計過程中,要結合路線性質及其在路網中的作用、政治經濟控制點、近遠期交通量、主要技術標準、自然條件等因素,進一步認真研究落實。一條路線的起終點及中間必須經過的重要城鎮或地點,通常是由公路網規劃所規定或領導機關根據國家或地方經濟建設需要指定的。這些指定的點稱為“據點”,把據點連接成線,就是路線的總方向或稱大走向。
4.2 路線方案是否合理,不但直接關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資和運輸效率,更重要的是影響到路線在公路網中能否起到應有作用,即是否滿足國家政治、經濟、國防的要求和長遠利益。長的干線公路尤其如此,所以,路線方案的選擇,要從大面著手。
5 路線選擇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
5.1 對政治社會的影響。公路網是國家通過科學化設計所建設的一套適應我國交通方面發展的方針政策。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與科學、人文發展,公路網的建設需要進一步改進。做好正確的路線選擇能夠更好的適應于如今的社會。改變路線選擇方針需要國家改變相關政策與法律,是國家政治的一大變革。
5.2 對人文環境的影響。每個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節奏,選擇正確的路線能保證各個地區的共同繁榮,同時促進不同地區文化交流,豐富社會生活,提高全體人民素質。
5.3 對經濟的影響。只有做到正確的路線選擇,才能實現物資跨地區運輸,促進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宏偉.平遙至榆社高速公路路線選線新理念[J].山西交通科技,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