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太敏
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城鎮化和三農問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那么,城鎮化與三農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怎樣通過城鎮化來解決三農問題呢?
一、盤縣城鎮化發展的歷程與條件
盤縣城鎮化建設大至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三線建設推進了盤縣的工業化進程,使盤縣由一個純農業地區向工業城市邁進,三線建設者的涌入、礦山開發和工業的興起,城鎮化也進入萌芽時期。但當時的城鎮化水平極低,1980年盤縣城鎮化水平在8%以下,格局是“小城鎮、大問題”。
第二階段是90年代后,中央明確提出“小城鎮、大戰略”。盤縣城鎮化水平處在緩慢增長時期,前期年均增長約0.11%;后期年均增長約0.48%。
第三階段就是現在,叫做“小城鎮、大措施”。2012年盤縣城鎮化率達34.5%,對照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S”型曲線,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
圖1:城鎮化發展規律(1979)
城鎮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有條件的。以下三個問題應引起我們重視。
(一)從歷史長河來看,小城鎮是一種過渡形態。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一部分人集中到一個地方就成了小城鎮。小城鎮是農村向城市邁進的一個跳板。小城鎮有三種變化,第一種叫做“握手”,隨著城市的擴張,像盤縣的紅果鎮、兩河鄉,劉官鎮,逐漸融入城市,成為新老城區一體化發展為主中心;第二種是相對獨立的,像柏果鎮—雞場坪鄉、保田鎮,將成為兩個副中心;第三種是扁平化,原來的小城鎮通過撤并鄉鎮、逐步演變成了社區。
(二)城鎮化是有條件的。城鎮化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產業支撐。而盤縣現在絕大多數的鄉鎮都是靠行政支撐的。人們通常把產業比作是一把雨傘的柄,傘柄越強大,支撐的傘面就越大,也就是產業越強,小城鎮的經濟支撐就越強。我們必須看到,沒有工業化支撐的城鎮化是很難的,在盤縣、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鳳毛麟角。所以說城鎮化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產業支撐。
(三)小城鎮建設一方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也是產生三農問題的一個根源。大家想想,強迫征地、拆遷、逼農民上樓、上吊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胡作妄為的小城鎮建設嗎?所以說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小城鎮搞得好有利于解決三農,相反則會禍害三農,這是客觀存在的。那么解決三農和禍害三農的區別在哪里呢?就是要處理好三農問題,處理的好就是解決三農問題,處理的不好就是禍害三農,這是問題的核心點。
二、三農問題是盤縣、全國乃至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
三農問題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是在我國、我縣表現的比較突出而已。全世界的三農問題有多種類型,各有特色。三農問題實際上是我們在城鎮化進程中必然面臨的一個問題。城鎮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解決三農問題,同時還是產生新三農問題的一個過程。
從人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農業社會主要是吃飯問題,是解決溫飽問題。工業化城鎮化時期主要是土地問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際上就是一場土地爭奪戰。工業化的后期,也就是發達國家,面臨的是農產品的補貼問題。
從歷史發展的空間來看,一類是落后的農業國家,他們所面臨的三農問題,主要是溫飽問題。第二類國家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三農問題主要是土地問題。第三類是發達國家,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對農產品的補貼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高,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欠發達地區,主要面臨的是溫飽問題;經濟發展中地區,主要矛盾是征地拆遷、工業化如何起步;經濟發達地區,主要矛盾是怎么樣加大三農的扶持力度,但是也有突發事件。因此從共性來說,全世界的三農問題在盤縣都有,但主要矛盾是征地拆遷、工業化如何起步。
城鎮運營面臨的三農問題實際上就是面對兩個“人”的問題,一個是政府,一個是三農。對于三農問題,在盤縣現階段紅果是處理的最好的。東河社區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但是真正離處理好三農問題還相距甚遠。如何真正處理好三農問題,是放在盤縣領導和干部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
三、盤縣城鎮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是利益分配
城鎮化和城鎮運營面臨的三農問題核心點是利益的產生和分配。利益問題把它比作是做蛋糕,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問題。利益的產生和分配實際上涉及到三方,第一方是政府,政府內部下級政府和上級政府之間的博弈;第二方是企業;第三方是農民。農民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集體一部分是農民個人。因此,只有處理好這么多利益關系,才能做大蛋糕;只有把這些利益問題處理好了,才能真正解決好三農問題。“利益的和諧是一切和諧的基礎”,對于城鎮運營商、政府,城鎮化和城鎮運營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從政府的角度講叫城鎮化,從企業的角度講叫城鎮運營。從政府而言,一手是企業、一手是農民;從企業的角度講,一手是政府、一手是三農。企業既要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和利益分配問題,又要解決好三農問題,盤江煤電(集團)公司在這兩方面有獨到之處,值得肯定。
四、讓農民參與是根本路徑
對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主要有三種流派:一種是維權派,認為解決三農問題,關鍵靠維護農民的權益;第二種是反哺派,認為關鍵靠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第三種是參與派,讓農民參與城鎮化建設,分享現代化進程的成果。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
(一)把農民參與進來,搞股份合作
農村有土地、資金、勞力三大生產要素。土地對農民來說,是閑置的,原來是靠政府征用征收去搞房地產開發,農民就跟你對抗,現在把農民參與進來,搞股份合作,讓農民變成股東,實行按股分紅。目前主要有三種合作社。
1、動員農民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土地進行平整,然后出租給農業企業,取得收入再來按股分紅;
2、把四、五十歲的農民動員起來,成立勞務合作社。把勞動力介紹給農業企業,既解決了農業企業的用工問題,也解決這些農民的就業問題。他們不再是農民,而是農業產業工人。
3、動員農民現金入股,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由合作社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造廠房、門面房出租,取得收入后按股分紅。這樣做一方面促進了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這樣做,標志著盤縣農村已進入了土地資本化、股份化、分紅化的時代。土地有個特點,不入股叫資源,一入股叫資本;不入股是黃土,一入股就是黃金,就能保值增值;不入股叫農民,是一盤散沙,一入股就是股東,可以共同富裕。實際上我們都可以參與進去,參與進去最大的好處就是使農民從對立面變成參與者,我們要帶領農民奔市場。
(二)投資式土地流轉
現在盤縣的土地流轉大多是閑置式的。所謂閑置式,有三個特點:第一,以勞動力轉移為前提;第二,以略有收入為目的,幾百塊就行了;第三,以小農經濟為結果,是30歲人的地留給60歲的人去種,流來流去還是小農經濟。盤縣應當搞投資式的,也有三個特點:第一,不需要勞動力轉移。相反,搞了生態農業以后,農業勞動力還不夠;第二,也不是只有幾百塊收入,而是可以搞到上千元、幾千元;第三,不再是小農經濟,而在空間形態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在經濟形態上,可以實現土地的增量與增值。增量,可以增加上千畝的農用地;增值,可以有數千萬、上億元的土地增值。
(三)發揮資源優勢,把握發展方向
盤縣的農村可分為三個方向、五個類型。第一種,在工業規劃區城鎮規劃區的行政村,它的發展方向是征地拆遷,融入城市(如兩河);第二種,工業規劃區以外的經濟強村,它的發展方向是就地城鎮化(如淤泥);第三種,純農業地區,其中又分為三類,有生態資源的搞生態旅游農業(如石橋鎮農業生態旅游觀光園),有人文資源的搞古村旅游(如妥樂古銀杏旅游),什么都沒有只有大片土地的,搞農業產業園(如平關石腦村)。分類之后,可以看到盤縣實際上走了三步:第一步,80年代,搞鄉村企業;第二步,90年代,搞開發區發展;現在是第三種,把農村的土地資源整合起來,農民的土地入股以后,一平整,就可以增加20%-30%的土地。
(四)在具體操作上,分層運作
市縣兩級去招商,征地拆遷;鎮村兩級去招租,把集體建設用地運作起來,去建房出租。在利益分配上,叫五統五分。五個統一:品牌、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五個分,就是分GDP、財政收入、招商引資、外貿出口、民營經濟等考核指標。當然還有出租房屋的收入,實行按股分紅。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鄉鎮政府、村級集體和廣大農民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作為城鎮運營商,跟農民打交道上我認為主要是五個方面:
1、要科學策劃、規劃。按照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分別按照三個方向、五種類型來進行規劃。
2、以地生財。靠土地整合。
3、股份合作。土地整合關鍵靠股份合作制,企業也可以參與,參與進去以后把土地指標異地發展。
4、異地發展。因為越是有地的地方肯定是地價最低,而越是缺少土地的地方地價越高,因此就必須將地價最低地方的土地指標、置換到地價最高的地方去使用,這就是:異地發展;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的到有條件的地方去上,與有條件的地方聯合起來上。
5、試點示范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為此,盤縣要努力爭取在全國率先進行試點,通過推進城鎮化解決好三農問題,并通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讓農民參與到城鎮化進程中來,讓農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做一個帶領農民奔小康的城鎮運營商,做一個社會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