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呈勝
(荊楚理工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口腔修復學是研究口腔及頜面部各種缺損和畸形的病因、癥狀、診斷、預防、治療的一門臨床學科[1]。其課程特點是實踐性強,要求學生掌握口腔修復學理論的同時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能,因此,實驗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方法是學生在統一的標準的石膏模型上完成修復體的設計和制作,這種單純的實驗教學模式易導致學生被動接納,未能有效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病例為中心(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病例為先導、問題為基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2,3]。為探索以病例為中心的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方法,我們將患者無牙頜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仿頭模、無牙頜托盤、印模材料、石膏、模具硅橡膠、牙合架、牙合平面板、紅蠟片、人工牙、牙托粉、牙托水等。
口腔醫學高職(三年制)學生32人。
在患者無牙頜模型上完成全口義齒制作及試戴。
將32名統招口腔醫學高職生隨機分為4個學習小組,分別在患者的無牙頜模型上完成全口義齒制作,然后在仿頭模上試戴,評價修復效果。具體步驟如下:
(1)在口腔門診選擇前來做全口義齒修復的無牙頜患者4位(8名學生公用一名患者模型)。
(2)臨床醫生或者實驗教師向32名學生介紹4位患者的口腔基本情況,然后取無牙頜印模,灌注石膏模型。
(3)按照仿頭模的模型要求修整4位患者無牙頜石膏模型底座,再用模具硅橡膠分別翻制出石膏模型的陰模(模具)。
(4)將翻制的硅橡膠陰模(模具)分別灌注無牙頜人造石模型1副(模型底座上安置固位螺釘)和8副普通石膏模型(供學生制作全口義齒用)。
(5)記錄患者無牙頜頜位關系,再將灌注的無牙頜人造石模型按照記錄的頜位關系用螺帽固定在仿頭模上,供學生實驗。
(6)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分別在灌注的普通石膏模型上設計并完成全口義齒制作。
(7)學生按照自己的組別,將制作的全口義齒在仿頭模上(人造石模型)試戴,從義齒就位、外形、咬合關系等諸方面商討相關理論知識,評價全口義齒修復效果。
(8)每組推選一名學生代表向全班學生介紹無牙頜模型特點、制作過程及試戴情況,并解答其他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小組其他學生協助代表補充回答問題。
(9)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對3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2份,收回有效問卷32份。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學生對兩種教學方法的評價(%)
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我們將患者無牙頜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通過自學、合作、討論,在教師指導下,達到學習和解決現實問題的目的,縮短了課堂教學與臨床工作的距離,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傳統的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是在統一的標準的模型上制作修復體,學生有做好做壞一個樣的想法。而本法是在不同的臨床病例模型上制作修復體,要求在仿頭模上檢驗修復體各部分就位、外形、咬合關系等方面的效果,激發了學生實際操作的欲望。因此,將患者無牙頜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相關理論知識。
口腔修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理論教學中,很多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和記憶。通過將患者無牙頜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使學生在認識無牙頜模型特點、全口義齒設計和制作過程中,找到了理論知識的來源和歸屬,從而加深對全口義齒修復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傳統的實驗教學采用的是統一的標準模型,設計簡單且單一,修復體制作相對容易。而臨床病例模型具有多樣性,情況復雜,在修復體制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掌握相關的操作理論,反復練習實踐技能,體會其原理。在操作訓練過程中,學生相互學習,在討論和交流中完成操作,既使整體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也訓練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口腔醫學生將來服務的對象是口腔疾病患者。因此,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生了解病情、解釋病情、交待醫囑都離不開與患者的交流。沒有良好的醫患溝通技巧就會影響工作的順利進行,甚至會引起患者的誤解或醫療糾紛。醫患溝通的基礎是具備堅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患者交流的技巧。將患者無牙頜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課中充分交流、討論,研究修復體制作以及試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交流技巧,這也是傳統實驗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
如何讓高職生盡快進入臨床工作角色是高職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教學法直接將臨床無牙頜模型引入實驗教學,采用的病例模型樣本來源于臨床,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要求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必須練就過硬的操作技能。因此,以病例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縮短了學校教育與臨床工作的距離,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初鐵楠.PBL 教學法在口腔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3,24(1):119-120.
[3]馮青,毛艷,李幸紅,等.PBL 教學法在口腔修復教學中的嘗試與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8,7(12):1291-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