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林,蔡凱麗,張熳紅,黃曉麗,周忠偉
(廣東醫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尤其是醫學生,因其專業特點,就業存在局限性。國家每年培養約60萬醫學生,只有近1/6進入醫療行業。從醫原本是醫學生就業的首選,然而時下醫學生轉行、鄉村缺醫生的兩頭“撂荒”現象卻日漸加劇[1]。
本課題通過對廣東醫學院本科醫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其就業能力現狀,為提高醫學畢業生就業率提供相應對策。
對廣東醫學院本科醫學畢業生進行隨機抽樣,其中臨床醫學專業150人,護理專業156人,醫學檢驗專業84人,共390人。
問卷共設14道題,分為4部分內容,分別是就業觀念、人文素養、臨床操作技能和應聘求職能力調查。
現場發放問卷390份,回收有效問卷363份,有效回收率為93.1%。其中女生241人,占66.4%;男生122人,占33.6%。
本次調查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采用頻數、百分比和百分率。

表2 醫學畢業生人文素養調查結果

表1 醫學畢業生就業觀念調查結果

表3 醫學畢業生臨床操作技能調查結果
認識是行為的先導,就業觀念決定著醫學生的學業和擇業行為,是影響醫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83.7%的學生選擇就業和10.2%的學生選擇考研是醫學生畢業后的兩大首選去向。訪談和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就業觀念陳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絕大部分學生選擇留在廣東省內,只有1.7%的愿意去西部大城市。(2)職業選擇還沒有與時俱進。調查結果顯示16.8%的學生對近幾年來蓬勃興起的醫學相關職業(如保健、康復、臨終關懷等行業)不感興趣,58.4%的學生對這些職業有少量了解。(3)就業指導課沒有發揮真正作用。大部分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起一般作用,只有4.4%的學生認為該類課程作用很大。

表4 醫學畢業生應聘求職能力調查結果
其原因可能是:(1)調查對象絕大部分是廣東省內學生,且廣東經濟相對其他省市來說較發達。(2)因專業的特殊性,醫學生就業較其他專業學生有一定優勢,造成醫學畢業生優越感較強,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就業觀念還停留在精英教育時代,缺乏競爭意識和緊迫感。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到醫院當醫生,從事臨床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對非公有制醫療機構和醫學相關職業(如保健、康復、臨終關懷、保險、醫藥營銷等行業)缺乏興趣[2]。(3)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由行政管理人員與學生輔導員兼任,教師專業背景不同,且非醫療系統的專業技術人員,無法為畢業流向多為醫療系統的醫學生提供有效指導。
從調查和訪談得知,大部分醫學生人文素養有待提升,其現狀概括如下:(1)平時很少涉及非醫學專業書籍。調查顯示,82.6%的學生平時除看專業書外,對醫學倫理、社會和心理社會科學知識(如醫療法規、衛生政策等)只有一些了解,僅11.6%的學生對這些內容熟悉。(2)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經歷實習之后,只有40.2%的學生覺得自己這方面能力較強。(3)社會實踐能力一般。在對自己的社會實踐評價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社會實踐能力一般。
其原因可能是:長期以來,醫學教育重視專業知識教育,忽視人文素質培養[3]。醫學院校比其他學校更加重視成績,在醫院招聘中,學習成績往往是關注的焦點,這使得大部分醫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專業課學習上,造成人文素養不高。
經訪問用人單位,發現大部分醫學生臨床操作能力較差,具體情況如下:(1)專業操作能力缺乏。調查顯示,經歷實習之后,醫學生對自己專業操作能力的評價是:59.2%的學生認為自己專業操作能力良好,8.3%的學生認為自己專業操作能力優秀。(2)臨床思維能力一般。64.2%的學生認為自己思維能力一般,32.5%的學生認為較強。(3)大學期間的實驗課沒有為醫學生操作技能打下堅實基礎。調查顯示,38.6%的學生認為實驗課對自己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幫助,55.6%的學生覺得有一些幫助。
其原因可能為:(1)醫學生對操作技能重要性認識不足,專業知識不夠扎實。(2)考研影響。由于研究生考試時間在臨床實習期間,許多學生將大量實習時間用于準備研究生考試,致使臨床實習投入時間和精力明顯不足[4]。(3)醫學院校不注重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課程設置單一且考核缺乏多樣化,導致學生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缺乏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很難在實踐中發散思維。(4)高校持續擴招,醫學畢業生大致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5],但醫學院校實驗設施并沒有同比擴增,使得部分學生沒有條件和時間進行操作訓練,失去了培養專業操作能力的良好機會。
通過現場觀摩畢業生面試過程、訪問部分招聘單位及畢業生,我們發現影響醫學生應聘求職能力主要有以下因素:(1)學生獲勝籌碼不足。除畢業證之外,學生大學期間獲得的證書越多,面試成功率越高(如計算機二級證書、教師資格證)等。調查結果顯示,50.7%的醫學生大學期間沒有獲得任何證書,只將就業局限在本專業上,沒有形成開放的就業觀念。(2)學生求職面試準備不足,不善于推銷和表現自己。在談及面試中遇到考官要求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問題時,大部分醫學生顯得很意外,只有35.3%的學生愿意。(3)醫學院校在提供就業招聘信息渠道上服務不到位。調查發現,大部分醫學生的招聘信息來自求職網站和招聘會,值得注意的是,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沒有占很大比例。
首先,國家應積極發揮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作用,出臺政策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6]。針對長期以來基層衛生人才短缺而醫學生又不愿意下基層的矛盾,國家應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聯合出臺公開招募高校醫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解決畢業生后顧之憂。其次,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資金投入,保障醫院工作者權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7]。由于國家對公立醫院資金投入不足或投入不到位,公立醫院為了生存,只能“以藥養醫”,導致“看病貴”問題,影響了醫患關系。最后,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促進就業(如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
首先,學校應探索就業指導課程多樣化教學模式,聘用醫療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就業指導,特別是就業觀念的指導。其次,學校要優化課程設置,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溝通、思維能力(如開設社會學、音樂欣賞、醫學應用寫作、溝通技巧等課程,培養醫學生理解鑒賞能力、寫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等)。再次,學校應主動聯系地方就業主管部門,隨時了解最新就業行情并及時告知學生,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不斷鞏固和開辟就業市場,拓寬醫學生就業路徑。最后,學校應完善實驗室硬件設施,盡量做到實驗課一對一訓練和教學;同時,完善臨床實習體系,加強對實習生的監督和管理,以達到雙向加強學生臨床操作技能培養的目的。
畢業生是就業的主體,這就要求畢業生提高對就業市場的認識,努力使自身條件滿足就業市場需要。首先,醫學生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熟練規范的操作技能,具有良好醫德醫風。其次,醫學生要適時調整就業觀念和期望值,積極拓展就業領域,不過分拘泥于大城市和專業對口,勇于到基層和醫療新興行業工作,如保健、康復、美容、醫藥營銷、家庭護理、計劃生育、養老院、臨終關懷等行業[8]。最后,醫學生應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應聘求職能力,增強就業信息獲取意識,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及時掌握最新就業信息。
[1]劉翔霄,黃井懷.醫學生就業兩頭“撂荒”現象在日漸加劇[N].新華每日電訊,2013-10-28.
[2]張愛云,杜安強.醫學生就業競爭力透析和就業指導課程建設[J].醫學與社會,2010(6):94-96.
[3]張婕瓊.醫學生就業能力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6):803-805.
[4]李鋒清.醫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對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2(10):95-97.
[5]唐亮.在當前金融危機下醫學生就業現狀的思考與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0):134-135.
[6]王彬,郭艷幸,牛偉剛,等.新形勢下高校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3(7):178-179.
[7]周一思,李凱,黃俊,等.影響醫患關系的不和諧因素分析與對策[J].中國醫院,2011(9):58-61.
[8]裴豐庭,齊玉龍.新醫改政策對醫學生就業狀況的影響與對策[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4):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