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郭增波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 單縣 274300)
高職教育在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特別是在培養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有的高職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缺乏愛心;有的學風浮躁,治學不夠嚴謹,急功近利;有的對自身要求不嚴,言行不夠規范,不能為人師表;個別教師甚至師德失范、學術不端,嚴重損害人民教師的職業聲譽[1],影響整個高職教育的長遠發展。因此,有必要在對我國高職教師專業倫理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強高職教師專業倫理培養,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以適應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形勢,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大批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高職教師專業倫理是指為滿足社會需求,實現服務社會職能,維護專業聲譽,促進職業發展,高職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在處理與職業教育的責任者、組織者、專業活動對象等相關利益群體及其成員關系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專業行為規范和標準。
為了能夠獲得客觀、真實的數據,全面反映我省高職教師專業倫理現狀,在調查對象選取上考慮了以下幾點:一是選擇本院及菏澤市區、濟寧市和煙臺市各一所高職院校作為樣本進行調查,分別代表縣級域高職、欠發達地區高職、發展中地區高職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高職。二是將高職院校教師按年齡分為青年、中年和老年3組進行調查。三是從教師的專業方面考慮,盡量選擇不同專業、教授不同課程的教師進行調查。
從高職教師專業倫理的概念上可以看出,與高職教師專業倫理相關的人有4類:一是高職教育的具體實施者——高職教師;二是高職生,他們是高職教育的對象和接受者;三是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四是高職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學生家長和社會人群。因此,調查內容必須與此4類人相關聯。
(1)共發放400份問卷,其中煙臺市某高職100份,濟寧市某高職100份,菏澤市某高職100份,本院100份,收回問卷388份,回收率97.0%,有效問卷368份,有效率94.8%。
(2)調查結果統計(見表1)。
參與調查的高職教師中,每年更新備課內容和每次課前都認真備課的比例還不到一半,分別是35.1%和40.2%;而上課從不遲到、從不缺課和因私事中斷上課的比例分別為33.7%、39.7%和37.2%;課后每次給學生安排作業和閱讀材料的比例更低,僅占23.1%和17.9%。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高職教師在對待教學和學生以及工作責任感等方面存在問題。
高職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評價中,只有57.9%的人滿意,認為他人尊重教師職業的比例為49.5%,并且有76.6%的教師對自己的經濟收入不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有50.5%的高職教師從未公平、寬容對待每位學生,甚至有60.3%的教師從未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差異,始終尊重學生隱私的教師只有31.8%。經常采用溝通啟發方式教育學生的僅占21.2%,經常鼓勵學生創新的也只有28.0%,經常與學生家長溝通,尊重學生家長意愿的分別只有21.5%和22.6%。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現階段高職教師教書育人意識不容樂觀。
“學高為師”,但調查發現,高職教師課余時間經常讀書學習和整理筆記及研究資料的分別有26.9%和22.6%,經常參加教學、科研活動及思考教學和專業問題的也僅有39.4%和31.8%,并且在研究中從未不當引用、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的僅占21.5%。這說明,高職教師普遍存在不注重自身學習、學風浮躁的現象。

表1 高職教師專業倫理現狀調查結果[n(%)]
高職教師是具有高級專業知識的人,有增進公共利益的義務,有責任協調好與社會(社區)的關系,并促進其發展。然而,調查發現,經常關注社區建設和參與社區活動的僅占22.8%,經常參加社會實踐和普及科學知識的也僅有31.5%和29.1%,而經常為社會提供專業服務的有47.0%。這表明,除專業教學活動外,高職教師參與社會(社區)活動意識不強。
調查發現,高職教師始終遵守法律和社會公德的僅占29.3%,在學校注意穿著和言行舉止的也僅占48.4%;從未在校外從事其他營利活動的僅有20.9%,利用與學生的關系謀取私利的占81.5%;經常在學生面前詆毀其他學科或專業教師的占23.6%,一直平等對待和尊重每位同事的僅占28.3%,而經常與同事齊心協力教育管理學生的只占25.0%。調查結果表明,高職教師言行不規范,“身”不“正”,便不能為“范”,需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為人師表。
專業倫理建設能夠提高高職教師的專業水平,對我國高職教育有重大意義。針對高職教師專業倫理現狀,有必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倫理道德規范。一是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的特點。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具有更直接凸顯服務社會的職能;更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師隊伍的組成更具開放性和教學過程更具實踐性的特點。二是堅持正確的指導理念。高職教師專業倫理規范應秉承“教育”“專業”和“服務”理念。三是專業倫理規范應更具操作性,內容更清晰、明確和科學,避免空洞和抽象。
基于現狀,探討高職教師專業倫理培養模式。高職教師專業倫理體現的是高職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既包含理論涵養、專業素質,還包含專業精神。一是通過入職前、入職后和繼續教育以及專業探究,提高高職教師理論涵養水平;二是鼓勵高職教師通過頂崗實踐提高實踐技能,通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能力,增強專業技能;三是通過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其社會地位和職業成就感,增強專業精神。
為保證高職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持久和有效性,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評價和反饋機制。在評價主體上,應為與該項制度的實施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利害關系方,包括職業教育的責任者、組織者、專業活動對象等。在評價時間維度上實行全程監督,對高職教師專業倫理活動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進行評價。在評價內容上也應是全方位的,既要有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的評價,又要有專業技能和專業精神的評價。同時,對評價的結果要有反饋,不能一“評”了之,要真正發揮評價在高職教師專業倫理培養中的作用。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通知[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