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梅,范方舟,王益成
(上海健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0237)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發展迅速,內涵建設已成為目前職教改革的重點。特別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面對行業的發展和革新,開發具有本校和專業特色的校本教材已變得十分迫切。
所謂校本教材[1],就是以學校為主體,以學生為對象,實現學校辦學宗旨,體現辦學特色,向學生提供最迫切的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和指導的教材。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把教育思想、觀念、宗旨等轉變為具體教育現實的媒介,教學改革的種種設想和試驗,大多可通過教材建設來體現。目前高職院校教材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雖然各院校編寫了大量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以及非規劃教材,滿足了高職教育轉型期的教學需要,且有一定借鑒作用,但直接使用卻有一定的局限性,畢竟各院校設備、師資、生源、專業定位、就業方向各有不同,在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校本教材的開發建設對高職院校來說非常重要,它不僅是職教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提升自身競爭力,高職院校必須根據本校實際,開發具有專業特色的校本教材。
上海市在現有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張江藥谷)的基礎上,在浦東張江—周康、閔行和徐匯規劃建設生物醫藥研發、臨床服務外包和產業基地,在奉賢、金山、青浦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形成6個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實施《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09—2012年)》后,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保持年均15%的增幅[2],呈現平穩持續增長態勢。2013年底又制定了《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7年)》。因此,生物技術產品對其下游技術中的分離純化技術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對生物技術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一直以來我校高職生物技術與應用專業的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定位于生物醫藥方向。生物化學技術是一門實驗性、技術性很強的課程,主要介紹各類生命物質(蛋白質、核酸和酶等)分離、制備、純化、檢測方法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術。無論是基礎研發還是生產,生物化學技術都是相關從業人員完成生物制品和生物醫藥生產等典型工作任務的必備技術,是實現生物技術產品化的核心技術之一。生物化學技術是我校高職生物技術與應用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故我們在學習職改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課程建設目標,分析本課程現有教材及教學情況,申報立項編寫《生物化學技術》校本教材。案例及實訓項目的選擇均涉及生物醫藥產品,如基因工程菌生產藥物是生物制藥最基本的方法,故安排了超聲波法破碎基因工程菌及其后續的分離純化;抗體制藥是現今的一大熱門,因此安排了單克隆抗體的純化技術;高效液相色譜法實訓中安排阿莫西林膠囊中阿莫西林含量的測定。
2013年我校承擔了上海市職業教育國際水平醫學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標準的開發項目,其間進行了兩次由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及國內大型生物醫藥企業行業專家、教育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頭腦風暴,確定了本專業高職生面向的職業崗位及對應核心技能;之后學校又專門舉行了高職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職業能力分析研討會,來自生物醫藥行業從事生物制藥、生物技術服務、研發企業的專家就高職生物技術與應用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工作任務及所需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和研討,梳理了各門專業核心課程的核心技能;協調了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性,避免了教材內容重復、交叉和遺漏,彌補了一些知識技能在生產一線的應用實例。在此基礎上參照生化產品分離純化工等職業資格標準,構建了本專業與生物化學技術相關的崗位及應具備的核心職業能力(見表1)。
“以學生為本”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校本教材開發也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因此必須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了解其差異性、情感特點。我國長期的精英教育模式使職業教育理念不被社會廣泛接納,大部分高職生是通過較后批次錄入高職院校的,其學習自覺性、自控能力相對較差。

表1 生物技術與應用專業生物化學技術相關崗位及核心職業能力
生物化學技術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校本教材編寫者除了考慮崗位需求外,還要仔細琢磨學生在使用教材時的感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撰寫,編出的教材要讓學生愿意看、看得懂。如果內容過于生澀枯燥,會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缺乏學習興趣,甚至厭學。
所以一方面通過圖像、文字和表格等方式直觀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注重枯燥、繁瑣、復雜知識技能的導入方式。比如實驗室安全問題是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我們在編排時直接以鮮活的案例導入,如2008年11月15日,上海商學院女生宿舍的火災,2010年12月19日,東北農業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8名師生因做“羊活體解剖實驗”而感染嚴重的布魯氏桿菌傳染病(乙類傳染病)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原因分析、防范措施介紹。教材編排要突出知識性,同時也注重生動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介紹層析技術時首先導入2011年3月“臺灣塑化劑風波”,既展示了層析技術的重要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踏實嚴謹、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和社會責任感。
在內容結構安排上以操作程序為邏輯線索,分為三大模塊(見表2),形成生命物質生產的單元操作和綜合操作,對知識和技能教學進行了統籌遞進式安排,由單一到綜合,由簡單到復雜。單元操作中:模塊一著重強化實驗基本技能;模塊二是將工作崗位所需典型工作任務整合成9個學習項目,將生物化學技術按實際生產流程連貫介紹,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訓練。模塊三中以主要生命物質為載體構建6個綜合實訓項目,鍛煉了學生生物化學技術綜合運用能力。而職業素質培訓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通過教學評價(過程評價)體現出來。

表2 《生物化學技術》三大模塊
教師是校本教材開發的主體。為編寫一本貼近崗位實際的校本教材,教師必須走進企業調研或實踐,這不僅獲取了大量的崗位及技能信息、最新的生物化學技術,還彌補了生產實踐經驗缺乏的不足;而崗位的工作任務畢竟不等同于教學內容,編寫教師必須對內容有一個教學化處理過程,將工作任務轉化為適合的學習情景,這些都需要對傳統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進行大幅度改革,需要教師的努力。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素養、實踐經驗,還要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等,這一過程無疑提高了教師對教材和教學方法的駕馭能力,使其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同時也提示,一本優秀校本教材的編寫,必須依賴于由擁有相關知識、技能的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生物化學技術發展迅猛,需要及時更新技術方法,與時俱進,不能一勞永逸。我們在編寫和使用教材過程中,依據學校條件,及時與行業專家溝通,調整教學內容比如高職院校一般沒有核酸測序儀,核酸測序方面的內容基本不涉及,然而通過與企業的交流溝通,我們發現在上海地區基因芯片技術、基因診斷治療技術的發展對核酸測序人才的需求旺盛,行業專家建議教師在課堂上介紹測序原理和意義即可,起到引領學生入門作用。這同時提示我們,雖然職業教育強調技能培養,但高職生還應區別于中職學生,理論層級定位要清楚,從而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
校本教材建設應關注與整個專業課程建設體系及改革的關聯度。近幾年職教改革幅度較大,每一門課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就需要處理好與其他課程的關系,避免內容的重復和疏漏,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較強的專業意識。我校進行的兩次頭腦風暴對本專業所有科目進行了很好的梳理,有助于教材內容的確定。如微生物免疫的小白鼠血清直接提供生物化學技術中IgG提取的原料,而生物化學技術分離提取的溶菌酶活力可通過微生物實驗檢測,這些都可成為項目化教學的重要環節。
[1]侯愛華.高職校本教材開發實踐研究[J].科技資訊,2011(17):232.
[2]新民晚報.產業主攻方向由市場需求來定[N].新民晚報,2014-1-12(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