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謝 迎,劉銀華
(1.金昌市中心醫院,甘肅 金昌 737100;2.金昌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金昌 737100)
正畸療程和矯治效果不但取決于臨床正畸醫生的診療水平,而且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依從性密切相關。掌握正畸患者的心理狀況,采取相應心理干預措施十分必要[1]。依從性的影響因素錯綜復雜,如患者及家長的文化素養、個體特征、社會經濟環境、醫務人員水平、醫療條件等,但心理狀態是影響依從性的一個主要方面。Brown等[2]對青少年前期、青少年期及成年期患者正畸治療過程中的心理敏感程度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患者心理適應力較差,正畸醫生在治療過程中與其進行心理溝通是必需的。不同年齡患者的心理行為特點不同,所以要針對不同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來提高其依從性。我科對190例患者作了相關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接受正畸治療的安氏II類錯頜非拔牙矯治患者190例,其中青少年患者140例,年齡8~18歲,平均13.6歲;成年患者50例,年齡19~38歲。按隨機分配原則,將青少年患者與成年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醫生采用直絲弓矯治技術進行矯治。在矯治計劃制訂后,對照組進行常規正畸治療及簡單交待注意事項;實驗組進行認知、心理和行為干預,在初診階段耐心地與患者及家長進行交談。首先采用自行設計的表格在患者實施口腔正畸治療前調查其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年齡、學歷、家庭住址、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對美觀的要求和個人興趣愛好等;然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個體化心理干預,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細致講解錯 畸形給他們帶來的局部及全身危害,反復解釋各個治療步驟與可能出現的不適,消除患者的恐懼和焦慮心理。同時,用模型或圖片形式介紹正畸治療過程,讓患者有感性認識,提高其自律性、自覺性,消除抵觸情緒。在復診階段采用鼓勵和暗示療法,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在患者遇到挫折時幫助其樹立完成治療的信念,讓其對整個治療過程自始至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信賴醫生。治療后進行常規口腔衛生保健知識宣講,觀察記錄各組患者復診情況、口腔衛生情況、配合積極人數、矯治器損壞情況、療程≤18個月的人數等,隨訪觀察6 個月~3 年。
制作患者合作行為評估表,每次復診時對患者及家長進行調查,包含4項內容:(1)附件佩戴:按醫囑要求做口內頜間牽引,效果明顯,為3分;牽引方法正確,但未按醫囑要求牽引而效果不明顯,為2分;未佩戴為1分。(2)裝置保護:復診時無托槽、帶環等裝置脫落為3分;有脫落但脫落數量不超過1個為2分;有脫落且脫落數量超過1個為1分。(3)按時復診:按照預約時間準時復診,更改時間能夠提前電話預約者為3分;按預約時間復診但不準時為2分;不按時復診為1分。(4)口腔衛生:分別以菌斑指數和牙齦指數為評價標準,指數是0者為3分;指數是1者為2分;指數是2~3者為1分。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表1 兩組各評價項目得分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各評價項目得分情況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組別青少年實驗組(70 例)青少年對照組(70 例)成年實驗組(25 例)成年對照組(25 例)按時復診4.7±1.4 1.6±0.5 4.0±1.0 2.0±1.7頜間牽引3.5±0.7 2.0±1.3 2.9±1.0 1.4±0.8裝置保護3.8±1.4 2.0±0.9 3.9±0.9 2.9±0.4口腔衛生3.6±1.0 1.6±0.4 3.9±1.0 2.7±0.9
兩組正畸療程比較:實驗組療程為(15.4±2.1)月,對照組療程為(22.6±2.4)月,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5)。在正畸治療過程中,實驗組基本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無中途放棄治療患者,口腔衛生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實驗組對矯治器的愛護程度遠超對照組(P<0.05)。在完成治療的時間方面,實驗組通過不同治療階段采用不同心理輔導方式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84.6%的青少年患者在18個月內完成了整個治療;而對照組的治療時間則不十分理想,近50%的患者治療時間超出18個月。隨訪觀察6個月~3年發現,實驗組僅2例復發,對照組則為9例,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
正畸治療中患者心理是動態變化的,而患者心理又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所以正畸治療對患者身心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Senlin等主張將心理學原則應用于正畸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制訂合適的矯治計劃,了解患者可能產生的社交及心理問題,必要時采取一些心理干預手段,針對不同心理狀態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爭取達到令醫患雙方都滿意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心理輔導對患者在正畸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有明顯影響,提高了患者的自律性、自覺性、主動性、配合性,縮短了治療時間,提高了療效。
正畸治療時間和效果不但取決于臨床正畸醫生的診療水平,而且與患者心理狀態、配合程度有密切關系[3],此外還取決于個體特征及家長對正畸治療的態度、患者和主治醫生的關系,甚至患者與家長的溝通程度。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需要靈活運用心理輔導方法,針對不同就診心態采取不同心理指導。
正畸治療對象大多為青少年,一般是獨生子女,這一時期的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表現,如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缺乏耐心,害怕疼痛和被同學嘲笑,對正畸治療沒有正確認識并有恐懼心理等。青少年正畸治療人群中,自愿者男性占18.9%,女性占19.8%,大多數是在父母與醫生的建議下才接受治療[4]。還有些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長要求治療的[5]。此外,青少年依從性和自控能力較差,有時會出現消極、不服從的態度,不主動配合治療,主要表現為不按預約時間復診、矯治器部件經常損壞、口腔衛生狀況較差[6]。
初診時,患者的主觀愿望對醫生矯治方案的制訂起決定作用,要求醫生與患者做充分交流,只有在患者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并提出矯治要求時才能正式接診。另外,青少年正畸治療的依從性與家長對正畸治療的認知有關。Sail等對兒童及其家長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查后發現,家長對正畸治療的認識程度可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所以在正畸治療前醫生要與家長進行良好溝通,使他們對正畸治療有科學認識,理解治療過程,督促孩子按時復診、保護矯治器及配件、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狀況,盡快達到理想效果。治療前醫生應用模型或圖片介紹正畸治療過程,增加患者及家長的感性認識,使其充分了解矯治過程、治療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治療效果,尤其應明確告知拔牙患者要從整體角度來考慮美觀要求。正畸醫生應以鼓勵性語言調動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消除顧慮,配合治療。
與青少年正畸患者不同,成年正畸患者大多是自己主動要求治療,治療目的多為美觀需求,部分是為口頜功能健康[7]。成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遵醫囑行為較好,能積極主動地與醫生配合,并及時與醫生溝通。因此成年患者依從性較好,對正畸治療的認知好于青少年患者,主動意識較強,愿意配合,但耐受力低于青少年,牙齒移動和組織改建也較青少年緩慢,由于成年人生長發育已經完成,頜骨可塑性和再生能力較差,不能利用生長發育的趨勢來提高正畸治療效果[8],因而成年患者更易感受到正畸治療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這類患者同樣具有焦慮和恐懼心理,他們希望得到治療的心情更加迫切、期望值也較高,而因其不同社會背景形成的不同心理特點,都會顯著影響治療效果。
對于成年患者,正畸治療前必須讓其了解自身錯 畸形矯治的過程、難度、限度和效果,并明確告知其要從整體角度考慮。同時,詳細告知患者正畸治療給其生活和工作等帶來的影響,使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制訂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使其不但在外觀上得以改變,同時也能獲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提高正畸治療效果。
正畸療程較長,給患者的學習、生活、社交等帶來不便。在復診階段,佩戴矯治器的時間、不便及效果顯現的快慢等問題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屬的情緒波動,對佩戴矯治器時間不長的患者,醫生應經常主動與其聯系,詢問佩戴情況,及時糾正患者的不良心態,增強患者及家屬對正畸治療的信心;治療一定時間后,每隔幾個月用初始模型與患者現在狀況作比較讓其了解矯正中帶來的牙、頜變化,從而對自己的矯治過程和療效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在不同治療階段需要采取不同心理輔導,對患者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使患者能夠自覺配合,按時復診,同時對于治療效果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讓患者對于整個治療過程自始至終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信賴醫生。當患者逐步看到預期的良好矯治效果時,就會增強治療信心,提高依從性,主動與醫生配合,按預約時間復診,愛護矯治器,保持口腔衛生,達到良好治療效果[9]。另外,在治療過程中應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其明確不良口腔衛生狀況產生的危害,并教會患者如何在矯治中及時清除牙面上的菌斑和改變不良口腔衛生習慣,保持口腔健康。要求患者調整飲食習慣,矯治過程中不吃過硬過粘的食物,不用前牙啃食物,以免損壞矯治裝置,影響療程。
矯治完成后,患者大多會擔心復發問題,事實上幾乎所有患者在矯治后都有或多或少的復發,有患者甚至在保持期就出現復發。要以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科學的講解來打消患者的疑慮,消除患者的擔憂。應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化解不良心態,以獲得最大程度的配合,并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方法,如適度過枉矯正、增加保持時間和改變保持方法等盡量減少復發。
總之,患者依從性明顯影響正畸療程和效果,在正畸治療各個階段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預措施,如盡量為患者提供詳細的治療信息,根據患者需要,綜合其年齡、種族、社會地位、性別等因素,制訂合適的治療計劃,并使患者參與計劃制訂。同時提供疾病治療的有關信息,包括風險、并發癥等,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遵醫行為,減輕焦慮及緊張情緒,從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1]經毓瑛.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治療[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8,1(4):250-251.
[2]Brown D F,Moerenhout R G. The pain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to 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preadolescents,adolescents,andadults [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1,100(4):349-356.
[3]Mavreas D,Athanasiou A E.Factors affecting the du ration oforthodontic treatment:a systematic review [J].Eur J Orthod,2008,30(4):386-395.
[4]林珠.口腔正畸治療學[M].2 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7.
[5]Zammit M P,Hans M G,Broadbent B H,et al. Malocclusion in labrador inuit youth:a psychosocial,dental and cephalometric eval-uation[J].Arctic Med Res,1995,54(1):32-44.
[6]劉紅彥,姜潮,楊麗珠.青少年正畸患者在治療中合作行為的研究[J].口腔正畸學,2004,11(1):24.
[7]呂愉,孟玉娥,魏萍.成年正畸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3,19(10):628-629.
[8]傅民魁.口腔正畸學[M].4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9]黃妙瓊,馮航.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其對療效的影響[J].廣東醫學,2005(9):1239-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