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夫 戈松雪“強奸”與“示威”成為2013年印度給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十大國際新聞中,“印度強奸案頻發”赫然在列,這也是印度上榜的唯一事件。這一年中,印度強奸案頻發,受害者名單上甚至出現一名15個月大的女嬰,但同時也伴隨著示威者要求加強保護女性安全、女性權利的大規模社會運動。事實上,印度婦女、印度社會的這種覺醒并非始于2013,而是始于42年前的一樁強奸案。 這起強奸案發生于1972年印度中部的一個小鎮,而受害人馬圖拉當時不滿16歲。由于父母早亡,馬圖拉和哥哥伽瑪一起生活,并在一位名叫努什的女人家里找了份工作。在那里她遇到了努什的侄子阿紹克,兩人墜入愛河,并開始談婚論嫁。在當地人眼中,兩個年輕人的行為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按照當時印度社會的道德尺度來衡量,馬圖拉是個不潔的女人,還沒結婚就與情人住到了一起。哥哥伽瑪也不同意倆人交往,并向當地警方報告說妹妹被阿紹克一家綁架,并被迫賣淫。悲劇由此拉開序幕。1972年3月26日晚,一個鄉村警察局把馬圖拉叫過去,核實她哥哥反映的情況。努什、阿紹克還有另外一位朋友陪同前往。10點半左右,警長家里有事先離開了,剩下的兩名警察讓馬圖拉留下,其他人去外面等候。沒過多久警察局里面的燈突然關掉了。外面的3個人覺得情況不對,于是大喊起來。他們讓馬圖拉出聲,以確認她沒事。但始終沒聲音。就這樣她被一名警察強奸了,另外一人由于醉得厲害,強奸未遂。 在當時的印度農村,女性在受到性侵犯后,往往都選擇忍氣吞聲,不了了之,更不要說加害人是警察了。但遭受侮辱的馬圖拉想讓這兩個禽獸受到懲罰。頂住重重壓力,她把他們告上了法庭。幾個月后當地的地區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初審。被告的辯護律師問她,在受到侵犯時為什么沒有叫喊。馬圖拉作證說,他們威脅她如果敢出聲,就把她、努什和阿紹克3個人關進監獄,而且不準保釋。1974年6月法官做出宣判:兩名警察無罪釋放,法官稱馬圖拉是個“赤裸裸的說謊者”,證詞中充滿了謊言。“她已經習慣和男人睡覺,因此肯定是在自愿的情況下與警察發生關系的。她之所以提出強奸指控,是想在情人面前顯得貞潔”。對此,馬圖拉提出上訴。1976年10月12日,孟買高等法院推翻了地區法院的判決,宣布兩名警察有罪,其中一人被判5年監禁,另一個1年監禁。這一次兩名警察提出了上訴。1978年,印度最高法院做出終審判決——兩名警察無罪。法官的判案根據與地區法院如出一轍:因為馬圖拉沒有叫喊,所以她肯定是同意了;此外她的身體也沒有因為掙扎而留下傷痕。 這個判決一開始并沒有引起多大注意,1979年9月德里大學法學院院長烏潘德拉·巴希教授看到這個判決時極為震驚。“這不僅是對正義的踐踏,更重要的是,它是印度人權的恥辱”。“馬圖拉相當于又被法庭強奸了一次!”在當時的印度,強奸犯罪雖然時有發生,但遠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烏潘德拉決心改變這種狀況。最終,烏潘德拉決定給印度當時的司法部長寫一封公開信。他決心改變印度的強奸法律,提高對強奸犯的懲處力度,保護受害者的隱私,在庭審中不公開她們的名字。1979年9月16日,另外3位印度著名律師也在公開信上簽了名。當時幾乎沒有人挑戰最高法院的權威,印度的媒體也認為不值得發表這封信。結果鄰國巴基斯坦的《黎明報》先把它登了出來,幾個月后它才出現在印度媒體上。雖然最高法院沒有對它做出反應,但印度社會被驚醒了。大家開始正視女性被侵犯這個司空見慣卻又十分嚴峻的事實。1980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這天,成千上萬的印度女性走上德里、孟買等幾個大城市的街頭,舉行了印度有史以來第一個反強奸、保護婦女權益的示威活動。此后,一大批為女性爭取權益的組織也先后涌現出來。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印度官方終于做出妥協。1983年印度修改了刑法,對有關強奸的規定更加側重保護受害人權益,包括在特定環境下法庭必須認可受害人的證詞,強奸案的審判必須在非公開的環境下進行,不透露受害者的真實姓名等。雖然當初法庭拒絕相信馬圖拉是被強奸的,但歷史終于站在了她這一方。▲
環球時報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