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兵
(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東濟南 250101)
國際上把21世紀作為人類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年代。地下空間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城市功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地下車行系統作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具體形式之一,是地面道路的延伸和補充,易于與地下公用停車場、地下街、地下儲蓄倉庫、地面交通系統銜接。挪威、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在城市地下空間利用領域已達到相當的規模和水平,建成了許多大型的地下城市車行系統,如美國波士頓中央大道隧道、日本東京中央環線隧道等,這些大型城市車行系統在減小城市交通壓力,增強交通可靠度、改善交通環境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在北京、上海等地也有成功的案例。
地下車行系統提供給人們交通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如:內部空間新風量的不足、汽車尾氣的排放、煙霧的增加、地下氡濃度的超標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通風方式,從而達到行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按通風動力可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方式。自然通風比較經濟,主要在通風發展的初期,以及封閉段短、交通量小或頂部有開設天窗條件的系統中運用。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交通量日趨增大,道路不斷延伸,再加上火災排煙的要求,依靠自然風就難以滿足隧道各項指標了,必須采用機械通風手段。機械通風以機械設備產生的風壓作為通風換氣的動力,控制進、排風量,充分發揮通風技術的效能。可以按照下列方法初步判斷是否設置機械通風:
雙向交通隧道,當符合下列條件時,宜設置機械通風:

單向交通隧道,當符合下列條件時,宜設置機械通風:

式中:L——車行系統封閉段長度,m;
N——設計交通量,pcu/h。
根據風的流動特性,機械通風又分為縱向通風、半橫向通風和全橫向通風等形式,縱向通風方式中又有單純射流風機、豎井與射流風機組合方式等,射流式縱向通風方式見圖1所示。

圖1 縱向通風示意圖
全橫向式、半橫向式通風效果較好,但這兩種方式的工程投資,設備費與運營管理費均較縱向式高,汽車活塞風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現代的縱向通風方式自1961年采用以來,得到了大力的推廣應用,其形式愈加多樣化,適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城市地下空間車行系統應優先采用射流式縱向通風。這種方式有以下優點:車道作為風道,風壓損失小,不另設風道,土建工程量較小;在單向行車系統中可有效利用行車的活塞風作用,節約能源;使用射流風機,價格較低,設備費用小;可根據交通量的增長情況分期安裝風機,從而減少工程前期投入;可根據需要控制風機運轉臺數,有利于降低運營費用;洞內如有火災,著火點前方車輛可較快駛出隧道,由于風力朝向前方,著火點后方的車輛可不受煙火的損害,處于較安全狀態。此外,射流風機還可以逆向運轉,發生火災等緊急事故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風機的射流方向,排出煙霧,使人員迅速撤離。
隧道內汽油車行駛時,排放廢氣中主要是CO氣體。柴油車行駛時,排放出的CO氣體量極少,但卻放出大量煙霧;地下空氣中也夾雜著異味氣體。這些都影響著安全可見視距和行駛舒適度。同時考慮到防災安全對風速的要求,因此在進行通風量計算時,需要同時進行稀釋汽油車CO濃度、柴油車煙霧濃度和異味達容許標準、火災救援所需通風量的計算,選擇中間較大值作為設計風量。
確定需風量時,根據《公路隧道通風照明設計規范》(JTJ026.1-1999)對計算行車速度以下各工況車速按20 km/h為一檔分別進行計算,并考慮交通阻滯狀態,取其較大者作為設計需風量。稀釋CO的需風量按下式計算:


隧道空間不間斷換氣頻率,不宜低于每小時5次;交通較小或特長隧道,可采用每小時3~4次。采用縱向通風的隧道,隧道內換氣風速不應低于2.5 m/s。
為確保火災工況下人員和車輛的安全疏散,避免煙氣產生回流需要確定臨界風速。臨界風速的定義為:當采用縱向排煙時,控制煙霧沿隧道坡度逆向流動的最小風速。臨界風速要根據火災時可燃物質的熱釋放率計算確定。火災時煙氣流向見圖2所示。

圖2 火災時煙氣流向示意圖
當隧道采用縱向通風排煙時,縱向氣流的速度應高于臨界風速,但不應小于2 m/s,根據美國礦務局計算公式,臨界風速需要聯立方程組求解,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VC——臨界風速,m/s;
Q——火災規模,kW;
H——隧道最大凈空高度,m;
A——隧道橫斷面積,m2;
Kg——坡度修正系數;
i——隧道坡度,%;
Cp——空氣比熱,kJ/kg.K;
g——重力加速度,m/s2;
T——火場遠區空氣溫度,K;
Tf——煙氣平均溫度,K;
ρ——火場遠區空氣密度,kg/m3。
隧道內通風風速一般都較低,通常均不考慮空氣的壓縮性影響,通風中涉及到的流動,在微觀上是復雜的,但在宏觀上可視為恒定流。要達到隧道內所需要風量,隧道內必須維持一定的壓力才能克服相應風量下的壓力損失。對于全射流縱向通風系統而言,隧道內的升壓主要由交通風升壓力和射流風機升壓力來提供,隧道內的壓力損失或者說阻力主要有自然風阻力和通風阻抗力,根據《公路隧道通風照明設計規范》(JTJ026.1-1999)隧道內的壓力平衡應滿足下式:

式中:ΔPm——自然風阻力,Pa;
ΔPr——通風阻抗力,Pa;
ΔPt——交通通風力又稱為活塞力,Pa;
ΣΔPj——射流風機升壓力,Pa。
射流通風是在隧道中將多組風機按照一定間距串聯,利用射流的誘導效應和增壓效應,在隧道中形成空氣的縱向流動,滿足隧道通風的需要。射流通風系統中每一組風機射流作用的單元流動模型如圖3所示。
射流風機產生的升壓力與風機的風量,以及風機風流與隧道內風流的相對速度有關,可按下式計算:


圖3 射流通風系統的單元流動模式示意圖

在隧道縱向通風設計中,通常是按照上述步驟計算,最終通過計算不同型號的射流風機的升壓力,選取不同型號風機所需臺數、布置間距等。
封閉段長度:1 525 m;
隧道斷面積:89.3 m2;
行車方式:單向行車;
當量直徑:9.6 m;
設計交通量:4 200 pcu/h;
大型車混入率:2%;
行車速度:10 km/h;
隧道需風量:267.9 m3/s。

風機選用高性能的可逆射流風機,風機性能參數如下:葉輪直徑1250 mm、軸向推力不小于1143 N、出口風速不小于29.4 m/s、流量不小于36 m3/s、每臺電機功率為30 kW;則每臺的升壓力為:

經過上述計算,確定左、右線需開啟風機臺數各為6臺,實際配置風機臺數時考慮一組備用(每2臺一組),即該項設計安裝風機臺數為左、右線各8臺,均為4組。風機考慮進出口集中布置。風機在進出口各布置兩組,第一組距洞口200 m,第二組距第一組200 m,在出口布置時同進口布置相對稱。安裝時風機的任何部分不得侵入建筑限界內。
城市地下空間車行系統,有其通風設計的特殊性,通風方式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車行系統的結構形式及所處地理條件。在進行縱向通風需風量計算時,臨界風速需要進行坡度修正。射流通風單元流動模型,為射流風機的組合設計提供幫助,車行系統通風實例計算,實現了進行射流風機的選型及配置數量,為同類型工程通風計算提供參考。
[1]金學易.隧道通風及隧道空氣動力學[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3.
[2]鄭道訪.公路長隧道通風方式研究[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3]黃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風照明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