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國,蔡曉萌,黎 明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武漢 43002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城市生活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作為城市空間的骨架和載體,是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觸最頻繁的場所,是城市形象風貌、歷史文化最直觀的體現。道路的設計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同時,要注重對道路景觀的提升,挖掘和展現城市歷史文化傳承,為城市整體品質提升和生活環境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礎。
(1)功能性原則
道路的基礎功能是滿足交通運輸需求,營造安全、暢通、有序的交通環境是形成道路景觀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根據道路等級和服務對象的不同,道路景觀設計方法應有所區別。
(2)整體性原則
城市道路是一個有機整體,設計中要統籌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協調道路沿線各功能地塊的總體景觀建設。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原則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從城市整體出發,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體現城市的形象和個性;第二,從道路本身出發,將一條道路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統一考慮道路兩側的建筑物、綠化、街道設施、色彩等。
整體性原則要求站在城市設計的高度,具體分析各區域特點,形成總體景觀改造原則和思路,使道路及兩側城市空間總體風格協調、融合。
(3)文化性原則
道路景觀應體現出城市或區域的特點和性格,注意對現狀歷史宗教文化設施的保護、利用,充分挖掘現有城市資源,展現城市歷史文化傳承和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4)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統一。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要運用規劃設計的手段,結合自然環境,使規劃設計對環境的破壞性的影響降到最低,并且對環境和生態起到強化作用,同時還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
(5)生態性原則
營造良好的城市景觀環境要堅持生態優先,道路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原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自然生態,一個是人文生態。
城市建設要盡量保護山川、湖泊、綠地等城市自然生態環境,避免或減少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及噪聲對城市環境的不利影響,對在城市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破壞的自然資源要采取措施盡力予以修復或補償,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
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景觀環境的最終目標是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文生態原則要求保護城市的歷史宗教文化設施,展現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道路景觀設施的建設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展示人文情懷。
道路是城市空間的骨架和文脈,道路景觀環境是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和訪客對城市面貌和性格特征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來源,是市民景觀觀賞和生活休憩的基礎載體,也是城市形象和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景觀構成不僅指道路本體景觀,還包括道路兩側鄰近的山川、河流、建筑以及所在城市或區域的歷史文化等。
(1)道路本體
道路是構成道路景觀和城市空間景觀的載體和本體性要素,具體表現于道路線形、斷面布置形式、路面材料和色彩、綠化分隔帶的布置等景觀元素。
(2)道路節點
道路節點指道路交叉口、過街天橋、公園、廣場及大型橋梁、建筑等,是道路景觀的標志性特征,是在道路本體性景觀基礎上的景觀高潮和亮點。
(3)道路邊界
道路邊界指與道路銜接的建筑、山體、河流、湖泊、公園、綠地等,道路邊界是道路景觀重要的組成部分。
(4)道路景觀空間
道路景觀空間是相對道路節點、道路邊界而言的,道路節點、道路邊界是道路景觀在“點”和“線”維度上的體現,道路景觀空間則是道路本身及道路兩側邊界共同構成的“面”域空間形態,是對城市空間形象和面貌的完整體現。
除道路線形、斷面布置等道路本體性要素之外,道路兩側山川、河流、公園、綠地、建筑、歷史文化宗教設施等均為城市道路景觀的有機構成要素。
(1)人行、非機動車道鋪裝
人行道鋪裝在保證密實、平整、防滑的功能要求下,宜采用簡潔、明快、耐臟的鋪裝圖案和色彩。從景觀效果考慮,城市景觀道路可采用仿石材步磚。花崗巖磚強度高、質地均勻,能顯著提高景觀檔次,但由于其來源有限,價格較高,且石料開采、加工對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僅建議在高檔商業區等路段少量使用。非機動車道可采用普通或彩色瀝青混凝土鋪裝,保證自行車等通行平順、舒適,如圖1、圖2所示。

圖1 仿石材步磚

圖2 彩色瀝青混凝土非機動車道
當人行道上布置有相關管線檢查井時,井蓋宜采用填充井蓋,填充材料可采用彩色瀝青、混凝土、廣場磚等,外觀要求與人行道上的鋪裝形式達到一致的效果。采用填充井蓋既可以保證人行道整體鋪裝效果,也能保證盲道磚鋪設連續順直,充分照顧殘疾人的通行安全。
(2)路緣石
由于石材路緣石良好的強度、耐久性特性和景觀效果,一直以來景觀道路上大量采用石材路緣石,但由于其高昂的價格和開采、加工對環境的破壞,從節約投資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建議逐步采用仿石材路緣石等予以代替,既滿足道路功能要求,又能達到所需的道路景觀效果。武漢八一路改造中采用了壓印混凝土路緣石,印花圖案體現了區域文化特色,見圖3、圖4。

圖3 花崗巖路緣石

圖4 壓花混凝土路緣石
(3)車擋柱
為防止機動車占用人行、非機動車道,在其出入口安裝車擋柱。一般道路上采用鋼管混凝土車擋柱,外側粘貼紅白或黃黑相間的反光膜;景觀道路上可采用石材或仿石材車擋柱,高度宜在40~60 cm,設置過高會顯得較突兀,且可能影響車輛通行。
(4)高架橋
對于城市生態環境而言,考慮到橋梁構筑物對市民視覺和心理上的影響,在城市主城區內,能用優化路網系統和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的方式解決交通問題時,盡量不建設高架橋。在確實需要建設高架橋的路段,根據國家規范標準要求,其凈空高度應不小于5 m,但該標準僅為滿足交通功能的最低要求。如僅按此標準控制橋梁凈空,從視覺上看,橋梁構筑物成為街道的一個屏障,隔斷一條街道的兩側,且道路使用者在橋下的壓抑感也比較明顯。根據經驗,有條件時將橋下凈空加高至9~11 m,市民的視覺心理感受會有顯著改善。濟南北園大街高架橋為雙向6車道,寬24 m,橋下凈空一般為9 m;武漢徐東大街高架橋為雙向6車道,寬26 m,橋下凈空控制在9~11 m。該兩座橋梁在視覺上總體比較通透,橋下增加的凈空也便于設置人行過街天橋。
在我國南方氣候溫暖、潮濕的地區,建議在橋梁中央護欄內或兩側護欄外栽植綠色植物,后期運營養護工作量小、費用低廉,可有效柔化鋼筋混凝土構筑物,改善和美化環境,如圖5、圖6所示。

圖5 濟南北園大街高架橋

圖6 廣州火車站前高架橋
(5)人行天橋、地道
人行過街天橋或地道結構型式應簡潔、輕巧、通透,盡量利用周邊地形和環境,貼近自然,與周邊環境融合。避免采用大體量的建筑方式,形成視覺空間上的障礙。在便于維護的地區,為避免鋼筋混凝土結構橫亙在路上形成生硬、冷漠的感觀效果,可在橋梁上進行綠化,給城市增添生機和活力,如圖7、圖8。

圖7 利用地形過渡設置天橋

圖8 設置綠化柔化天橋設施
在局部繁華的商業區,可設計新穎、有特色的結構造型,營造區域的交通設施景觀。此類地區人流量大,有條件時宜設置自動扶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
(6)公交、出租車站亭
公交、出租車站亭是城市道路系統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交通設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整體性格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內陸城市、海濱城市及文化古城中往往出現不同風格且特色鮮明的公交站亭,外來客人由對站亭的識別進而影響到對整個城市的感受和影響。站亭可簡潔統一,或者別具特色,其設計一定要充分結合城市或區域的特點,如蘇州干將路上古色古香的公交站亭,令游人對蘇州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印象深刻,見圖9。
(7)自行車停靠點
在道路設計中要充分考慮非機動車、行人的通行路權,鼓勵低碳出行方式,避免城市建設中重機動車交通、輕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的傾向。考慮非機動車通行路權的同時,在大型商場、超市、學校、地鐵、公交站口等路段宜適當布置公共、社會自行車停靠點,保證非機動車有道路通行,有站點停靠,為節能減排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圖9 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公交車站
道路交通、照明設施有交通標牌、路銘牌、護欄、路燈及變電箱柜等。交通標牌、護欄、路燈等可按具體城市統一的風格樣式進行設計,在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或區域,其樣式可體現當地文化符號。如蘇州干將路的路燈桿為仿古代燈籠樣式,交通標牌為四周鏤花版式。在繁華商業文化區或風景名勝區等區域,適當設置特色交通指示牌會為道路景觀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如圖10所示。

圖10 特色交通指示牌
在道路沿線不可避免需要設置變電箱等設備箱柜,但對道路景觀影響較大,局部路段甚至影響行人的通行,因此對此類箱柜應盡量設置在街頭綠地中或道路兩側建筑物中,受條件限制需設置在道路范圍內時,應置于設施帶或綠化帶中,不妨礙行人、非機動車的通行,并進行景觀裝飾,作為道路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如蘇州干將路上的設備柜,采用中國傳統糊紙窗欞樣式進行裝飾,與整個道路的古典風格保持一致,見圖11。

圖11 路側經景觀裝飾的設備箱柜
綠化種植要合理考慮喬木、灌木、地被植物之間的搭配,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搭配,針葉植物和花卉植物的搭配,使綠化景觀層次分明、視覺明晰,既保持環境的生機與活力,又能體現季節的交替變化。適當地布置不同季節的花卉植物,使城市環境更加絢麗多彩,增加市民的愉悅感受。宜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樹種,避免因追求名貴樹種而大量從外地引進,增加建設成本和養護費用。
道路綠化含分車綠帶、行道樹綠帶、渠化島及街頭綠地。
分車綠帶要較好地引導行車視線,宜采用灌木、地被植物的組合方式,當其寬度較大時,可增加種植喬木。在分隔帶的斷口或出入口處,綠化種植應保持視覺通透,保證行車安全。
行道樹綠帶宜選用冠大蔭濃的落葉喬木,夏天為行人提供涼爽的通行區域,冬天保證行人充足的陽光。在寬闊的人行道上,盡量布置雙排行道樹,可采用落葉喬木和常綠喬木的組合。
渠化島處在道路交叉路口,車輛行駛軌跡復雜,為保證行車視線通透,宜盡量以地被植物和小灌木為主。
街頭綠地為道路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充分利用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等不同品種的組合,打造有親和性的生態和宜人的景觀環境。對于游園類綠地,可布置座椅、健身設施、雕塑等,提供市民休閑、休憩的場所。
對于較寬的道路綠帶,可以運用微地形處理,從水平和垂直兩維空間打破道路景觀整齊劃一的感覺,創造更多的層次和空間,以精、巧形成景觀精華。人工塑造的地形、地貌外觀應自然,盡量與自然地貌形態相趨同,滿足當今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道路建筑小品有坐凳、電話亭、樹池、垃圾桶及街邊雕塑等,其建筑造型應與周邊環境協調。建筑小品的設置既為了保護城市環境,也方便市民生活休憩。如人流量大的路段,行道樹樹穴宜設置覆蓋篦子增加通行空間;在街頭公園廣場或地鐵、公交站口等路段,適當增加便民座椅或將樹穴設計為座椅形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
路側建筑、山川、水體等設施是道路景觀的主要構成要素,是道路景觀設計的關鍵著力點,能夠直觀地體現城市性格和風貌,展示城市文化。路側設施的景觀設計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總體考慮,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和形態,對兩側建筑風格、建筑高度、立面色彩、廣告招牌樣式等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同時充分挖掘、展示現有的歷史、宗教文化設施和山川、河流等自然資源作為道路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也是能夠區別于其它道路景觀的獨特性、唯一性特征。在兩側分布有重要歷史文化設施或自然景觀的路段,為打造道路方向視線的景觀效果,要有意識地在道路視線方向辟留風景透視線,使道路上的人們能夠看到景物的精彩部分,而不致使美好的風景被埋沒。如在東莞水鄉片景觀廊道的設計中,路線選擇時結合路網規劃將水鄉片有豐富歷史人文底蘊的金鰲洲塔、粵暉園等串聯起來,把線路與東江之間狹長地帶的低矮破舊房屋規劃改造為生態休閑岸線,改變原道路臨江而不見江的狀態,使游客和市民充分感受東鄉片區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環境[4],見圖12、圖13。

圖12 路側建筑

圖13 濱水景觀
夜景亮化包含道路本體及道路兩側建筑、山體、綠地等照明。夜景應根據區域特點對全線交通系統及兩側設施進行整體視覺分析,定位各路段風格和特色,體現視野亮度、光色對比、光色種類、變化速率、視覺沖擊的特點。不同區域的夜景亮化應與相應城市形態互相協調,在繁華的商業文化區,燈光強度和色彩宜比較熱烈,在居住區或生態綠地等區域則宜相對溫和、靜謐。對于道路兩側建筑的夜景照明設計,應根據其特點體現不同的建筑風格。
在繁華路段,可適當設計燈光秀,營造活潑、動感的城市氛圍。如武漢楚河漢街上的煙霞橋及點綴橋身的LED燈在夜間形成巨幅扭轉屏幕,變幻出各種色彩和圖案,呈現出動態流暢的炫彩變幻效果,如煙如霞,給市民帶來視覺震撼和享受,見圖14、圖15。

圖14 武漢楚河漢街上煙霞橋夜景

圖15 路側夜景亮化景觀
城市道路景觀要素既包含道路本體性要素及其附屬設施,也包括道路兩側建筑、廣告招牌、公園、綠地、山體等。諸如此類設施往往分屬城建、城管、交通、園林等不同的部門管理,因此,需要統籌各相關部門的建設、管理,從城市設計的角度進行總體規劃和控制,才能更好地形成協調、融合并有鮮明特色的道路景觀和城市景觀。
[1]劉濱誼.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2]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東莞市水鄉片東江景觀廊道設計方案[Z].武漢: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2012.
[3]李翔.城市道路景觀設計[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0(1):15-22.
[4]魏建蓉.現代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探討 [J].中國科技信息,2008(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