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華
朋友小聚,酒興正濃,一人嘲諷另一人為“書呆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方很是不悅。飯局霎時變得尷尬,平添了些許凝重。畢竟,“書呆子”是知識分子最忌諱的詞之一。
無論哪個社會群體,都會藐視書呆子。不對書呆子流露出或多或少的鄙夷,似乎自己的身價都降低了。即便書呆子本人,只要沒意識到或者不認可自己是“書呆子”,也會責無旁貸甚至變本加厲地鄙視“書呆子”。
“書呆子”首先是一種酸腐的氣質——說話文縐縐,動輒引經據典、搬弄典故,講些讓人半懂不懂的“道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早已成為書呆子的代名詞:滿嘴之乎者也,卻道不出半句柴米油鹽的話;清高自持,卻不能維護半分尊嚴;窮困潦倒,受盡凌辱,又不去努力營生;唯一的本領就是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
書呆子沉浸在故紙堆里,樂于清理陳年老賬,在古久的舊事中尋找樂趣,與日新月異的社會格格不入,甚至完全不通人情世故。某名牌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慶祝七十大壽,面對滿桌賓客,聲稱自己唯一的愛好就是古典詩文,今天就按順序背給大家聽聽。老教授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始,搖頭晃腦背了兩個小時,絲毫覺察不到周圍異樣的眼神,最后還是在客人的苦勸下才停止背誦,勉強吃起了生日蛋糕。
據說,危難時刻最能顯現人的本色。而書呆子面臨“絕境”也不脫文縐之氣?!拔母铩睍r期,上海一位教古代文學的老先生,被紅衛兵的玩具手槍嚇癱,撲通跪下身去:“小將,小將,不要開槍!我下有妻兒,上有老娘。”能在極度恐懼中脫口造一首合乎韻律的仿古“詩”,折射出時代蒼涼和人性扭曲的同時,又明顯滲出老先生異乎尋常的書生氣、學究味。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比喻只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就會才華橫溢、氣質高雅。而書呆子似乎讀了很多書,儼然懂得很多大道理,卻遠遠不能樹立文質彬彬、光彩奪目的君子形象。書呆子見識短淺還自命不凡,笨手笨腳還四體不勤,反應遲鈍卻又神經脆弱,麻木不仁卻又敏感多疑,疑神疑鬼卻還極易受到哄騙。他們容不得半點輕辱,而自己言行的可笑又極容易遭到不解和鄙視。
一個人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自封為小人、流氓、惡棍,而通常不會以書呆子自居,更不愿被外界稱作書呆子。小人、流氓或惡棍,都是不好纏、不可惹、不能得罪的“爺”。而一個人被定性為書呆子,雖昭示著其本性純真和心地善良,卻更隱含著他不僅傻、還缺乏基本的自我保護能力。絕大多數書呆子沒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懦弱,卑微,無力應對挫折與不平。受人欺負的時候,或滿臉通紅低頭走開,或頂多文縐縐來個“他母親的”便悻悻離去。書呆子只能寄希望于別人臉色好一些,得到一點賜予的尊重,或者少受一些白眼。
書呆子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那些完全不諳世事的典型書呆子,在現實中向來少見,僅供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平添生活笑料。非典型的書呆子,卻在世人的偏見中大量涌現。高級知識分子把事辦砸了,便被歸咎為書呆子空談,干不了實事;剛畢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接手工作,不能得心應手,就被定性為紙上談兵的書呆子;更甚一層,一個讀書人如果口舌不圓滑,社交能力欠缺,或者做某件體力活比不上普通勞動者,都有可能被斥為書呆子。
最容易對讀書人產生偏見的社會,又視勤學苦讀為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有失偏頗,卻鮮明地昭示著人們視讀書為正途大道?!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成為千百年來家長勉勵孩子懸梁苦讀的金玉良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深深透出底層平民通過科考平步青云的無限希冀。注重功利和實用的社會環境中,求學通常不是為了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愉悅,而是以博取功名和得到實惠為最終指向。否則,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最糟糕的就是書沒念好卻把人讀傻了。
至于書呆子,不管書念得怎樣,也不論身處何境,在道德層面本無可厚非。古往今來,書呆子中從沒有過卑鄙無恥或品行敗壞的記錄,更沒產生大奸大惡之徒,書呆子甚至有幾分可愛。只是這種“可愛”表現為無用無能與不合時宜,自然傳為市井笑談,甚至成為永久的“經典”。
大凡知識分子,絕不愿背上“書呆子”的名聲,卻大抵樂于被外界稱作“文化人”。畢竟,文化人通脫,書呆子死板;文化人生氣勃勃,書呆子暮氣沉沉;文化人富于創造性,書呆子唯有記憶力;文化人入鄉隨俗又卓爾不群,書呆子作繭自縛、一貫庸庸碌碌。同為讀書之人,出類拔萃、機敏果敢,就“不愧是文化人”;傻里傻氣、不通世務,便“像個書呆子”。
范進或者孔乙己的時代,讀書人只有獲得一官半職才顯示出優越性,如果不能躋身仕途,往往就以傳授學問和鉆研學術為退路。投身宦海或者開館授徒,似乎成了傳統知識分子固有的歸途。這兩條路都不通,又沒有相當的家底做支撐、缺乏一技之長的讀書人,恐怕和孔乙己僅一步之遙,有時就差要飯了。元朝便有“八妓九儒十丐”之說,乞丐相比儒者只是“略輸文采”而已。窮困、病痛、社會涼薄,成為潦倒知識分子詛咒命運的千年之聲,至今余音不絕。
現代科技以驚人的魔力讓世界萬象更新,經濟以巨大的推力讓現實日新月異,傳統的權力主宰型社會也逐步向多元邁進。現代知識分子獲得廣闊的職業選擇空間,同時,作為精英階層又被按照盡善盡美的標準要求著,稍稍做得不如人意,就有可能被指斥為讀書讀迂了。文科出身尤其從事文史的知識分子,還會突出地面對就業壓力和世俗偏見。處于時代變革或社會轉型期,現代文化人少了忐忑,多了泰然,迎風迎雨走出新途。
北大中文系畢業的陸步軒,就飽嘗生活艱辛和世態炎涼。昔日的高考狀元,先在家鄉長安縣小機關打理雜務,他埋頭苦干、低調做人,卻被視為軟弱可欺;他為單位贏得空前效益,卻唯獨自己分不到福利;后來他又在單位繼續進人的情況下首先下崗。接著,陸步軒誠實經商卻屢屢遭受打壓和排斥,被迫以羸弱之軀操刀做了屠夫。經歷幾番起落,幾度波折,最終以驚人效率和良好信譽在屠宰銷售業做出品牌。行進于人生的波峰浪谷間,陸步軒大度通融卻又始終堅守底線,該說的就說,該做的就做,沒給周圍留下任何惡俗的笑柄,也由此贏得社會主流的尊重和理解。
從秦嶺山麓的地埂田頭到未名湖畔的波光塔影,從書生意氣、激揚文字到商海沉浮、八方奔波,從寒窗苦讀、胸中萬卷到磨刀霍霍向豬羊,說不完的黑色幽默,道不盡的心酸苦楚,戲劇般的大開大合與出其不意,一切都在陸步軒筆端化作耐人尋味的涓涓文字。他的紀實作品《屠夫看世界》便以獨特視角,展示當代中國的變遷、社會關系的微妙尤其是“官本位”體制下的人性之痛,并且鮮明昭示著:命運就是用各種不幸來促使人的成熟,考驗人的耐力;人生的苦難的寶貴之處在于,當苦難最終被戰勝之后,它就成為受難者的財富。
非常狀況下,讀書人還要以文弱之身頻頻接受生死抉擇。民國時期,受新思潮影響的艾蕪,二十出頭便因不滿學校的守舊教育和家庭的包辦婚姻而遠走他鄉,徒步浪跡四川和云南山區,又輾轉戰火紛飛的緬甸和馬來亞。他長期和匪幫、災民、逃兵、偷馬賊、私煙販子、城鎮苦力混跡一處,身無分文又舉目無親,屢次受到猜忌,甚至幾遭暗算。但艾蕪沒有嚇癱,更沒有跪地求饒,而是巧妙地與“狼”共舞,又不加入“狼群”,還在困厄中處處找尋樂趣,在最排斥讀書人的環境中有尊嚴、有品位地生活著。歷經世事的磨礪和心靈的蕩滌,艾蕪將這六年傳奇般的經歷凝聚成鏗鏘有力的文字,史詩般再現艱辛而瑰麗的南下之旅,生動展示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況和精神風貌,于是有了蜚聲文壇的短篇小說集《南行記》。
陸步軒、艾蕪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述說著落魄知識分子的強者哲學與達人境界。真正把書讀通的人,既能傲然面對一切風霜雪雨,又會調整處事方式以適應環境變化,與時推移卻不隨波逐流。他們將知識分子精英話語、都市平民話語乃至江湖俚語,應用得靈活自如。他們埋首書齋,又絕無書呆子的半分酸腐;寄身市井,又保持文化人的操守;浪跡天涯,更兼具俠客的豪情與士人的儒雅。
真的文化人,執著而不偏執,自嘲而不自欺,溫和絕不軟弱,果敢絕不魯莽,謹慎絕不迂腐,調適自身又不喪失自我。知識分子的風骨、市井逸民的灑脫、江湖兒女的俠情,在他們身上相得益彰,熠熠生輝??v然艱難險阻,縱有荊棘密布,也總會云開霧散,峰回路轉,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
陸步軒式的軼事,在社會中并不常見;艾蕪式的奇聞,在現實中更是難以找尋。但大約說明,現代文化人也會頻頻遇到冷眼和排擠,受到不公的待遇,甚至承受難以想象的磨難,但絕不會深陷泥潭無法自拔以至釀成悲劇。因為,他們內化了書籍中的一切精華,并且遠離了“呆氣”。
至于一名書生,是納入文化人,是歸為書呆子,或者屬于其他類型,自有其脊梁、其性靈還有腳下的路為憑證,周圍的某句話是不足為據的!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西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