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增 馮攀 李拉(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300202)
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下)
◎ 李文增 馮攀 李拉(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300202)
關于當代中國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內涵,概括起來有八個方面:
一是弘揚“古絲綢之路”精神。古代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大陸東西南北的商貿道路網絡,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間的和平交往、商貿互通、文明交融、和諧相處之路。“古絲綢之路”所體現的這種精神,在當今世界仍然充滿活力。
二是打造“現代絲綢之路”。即實現亞歐大陸多方向、多路徑、多形式的互聯互通,利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海路、航空、互聯網、特高壓和智能電網以及油氣管道等現代科學技術建設的多維、多向、多功能的現代互聯互通網絡。
三是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通過加強“多通”,促進地區國家的友好往來、相互了解,弘揚“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精神,促使地區各國成為“相互支持、真誠互信的好鄰居、好朋友”。這與霸權國家所力推的以控制他國經濟命脈、改變他國政治制度為深層目的的所謂“新絲綢之路計劃”有著本質的不同。

四是促進中國東中西部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必須推動沿海與中西部兩大經濟增長引擎的共同成長,促進東中西部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對沖過于依賴“沿海開放”帶來的安全風險。
五是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幅深化。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應當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做出更多的大國貢獻,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領頭羊”,在擴大本國經濟發展空間的同時,實現與地區國家包括區內其他大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對接,進而打造一個幅員遼闊的亞歐經濟合作帶,推動世界經濟版圖的重構。
六是促進地區國家的共同能源安全。大中亞地區集中有俄羅斯、環里海及西亞國家等多個重要能源資源國,同時也集中有中國、印度等重要能源消費國。通過建設“能源絲綢之路”,有望實現地區國家資源、市場、資金、技術優勢互補,推動資源國能源出口多元化和消費國能源進口多元化,推動大型能源合作項目的建設、資源國能源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等。
七是促進大中亞和諧地區的建設。中國絲綢之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著眼點,就是協助地區國家實現經濟發展、政局穩定、關系和順。對于中國來說,不僅有利于在建立新型世界秩序中更好地“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有利于國家西部地區的發展與穩定,而且有利于為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建立陸上地緣戰略縱深。
八是促進新興國家的戰略協作。以東盟和上合組織為基礎,集結起一支新興地緣政治力量,可打造新興國家戰略協作平臺,并改變嚴重失衡的國際戰略格局、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秩序。
首先,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的戰略需要。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從線擴大到面,是一種區域經濟合作,將產生新的區域性經濟結構調整,成為我國在全球未來經濟發展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
其次,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尋求應有的國際分工之迫切需要。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分工進一步細化,一個行業如此,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全球流通、全球消費。這就需要貨暢其流、物盡其用,需要打通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流五大通道,實現貿易、服務與投資的便利化,使各國之間開放包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其三,是中國融入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主流之需要。雖然目前世界并不太平,各種矛盾并發,經濟發展也不均衡,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貧困國家,但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現代絲綢之路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與貧困國家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不分政治制度,不分民族、膚色與宗教信仰,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可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攜手共進。
其四,是中國為了進一步打通國際物流通道之需要。實施絲綢之路企業發展戰略,發展貿易物流業首當其沖,然而亞歐大陸橋要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國際大通道,并不暢通,物流成本太高。新的海上絲綢之路也不暢通,使貿易便利化受阻。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所以中國政府提出建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大對國際通道基礎設施的投入,進而加快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就顯得十分必要。
其五,是中國為了緊緊抓住絲綢之路戰略機遇之需要。對于如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五點意見: 一是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就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交流,協商制定區域合作規劃和措施。 二是加強道路聯通。打通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三是加強貿易暢通。各方應該就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 四是加強貨幣流通。推動實現本幣兌換與結算,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五是加強民心相通。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與傳統友誼。
6.1 美國新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主要問題
6.1.1 阿富汗的不穩定問題導致其戰略短期難于見效。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的目標是以阿富汗為中心,試圖以此把中亞和南亞連接起來。但阿富汗的不穩定是一個大問題。連美國助理國務卿布雷克也有此看法,即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的主要問題是地區不穩定、恐怖主義威脅、地區貿易水平低、社會貧困、婦女就業困難以及一些國家的非建設性行為等等。然而其戰略最大的挑戰還是地區,特別是阿富汗的安全和穩定。新的天然氣、電力、鐵路以及貿易通道都要經過危機四伏的阿富汗南部,投資者顧慮重重,安全性沒有保障,尤其是阿富汗前景未見明朗,這給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造成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阿富汗局勢失控,則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將必遭噩運。
不僅如此,中亞國家經濟規模小,與南亞地區的互補程度不高,再加上高昂的運輸成本,中近期不能指望中亞和南亞貿易大規模增長。而且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和國內財政面臨壓力的情況下,支撐阿富汗地區的交通設施建設將成為極大的問題。
6.1.2 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含義是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的一個重大缺陷。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帶有明顯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含義。首先這一戰略把俄羅斯及中國排斥在美國欲構建的中南亞地區體系之外。盡管這種排斥可能不會拒絕中國和俄羅斯參與其項目,甚至可能歡迎中俄的投資,但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經濟聯系來說,中國和俄羅斯與中南亞地區都密不可分,但在美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中,中國和俄羅斯卻不見蹤影。這表明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在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上有與俄羅斯和中國競爭之意。
此外,這一戰略也把伊朗排斥在外。而伊朗不僅是阿富汗的鄰國,而且還是阿富汗特別重要的貿易伙伴,兩國的年貿易額約達15億美元。特別是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對伊朗的排斥是公開的,而且也完全拒絕伊朗參與的可能。客觀上來說沒有伊朗參與的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也難以實現。
6.1.3 本地區國家間關系是一個難于協調的難題。特別是把中亞的油、氣、電輸往南亞,把中亞的商品銷往南亞。在政治和經濟上,把中亞拉向南亞,是否可行,都是重要問題。更主要的是,國家間的競爭性關系影響到各國在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中的齊心協力。
盡管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對中國具有挑戰含義,但中國的絲綢之路發展戰略應采取相應的對策。
6.2 當代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的應對美國戰略之策
6.2.1 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應采取因勢利導的方式。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以區域經濟合作為形式,這符合地區的利益,也是大勢所趨,故受到了本地區國家的支持。反對一個本地區國家支持的政策既不明智,也不正確,而且不僅作用不大,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而且,中國也沒有理由在自己進行區域合作的同時反對他國的區域合作。至于美國不是本地區國家,確實使人對美國主導的新絲綢之路戰略的意圖產生懷疑和猜測,但卻不是中國反對的充分理由,也不會得到本地區國家的理解。
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會對中國在中亞的地位產生影響,并可能給中國在中亞的能源和經濟利益帶來流失,但它的影響不全是負面的。中俄美從不同的方向將中亞與周邊相連,最終的結果很可能不是中亞被分割成不同區塊,也不是中亞被某一個國家控制,而是形成大區域聯通。在這個大地區交通和經濟網絡中,各國都可能獲益,而大國的獲益程度取決于其影響力,特別是經濟影響力。經濟具有自發的內動力和不可抑制擴張力,不管有什么政治阻隔,它都會頑強地滲透到這個四通八達的區域經濟系統中。中國是這一地區最大的經濟體,經濟擴張力最為強勁,越是開放的區域聯系,對中國越是有利。
還應該看到,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也在克服中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頑疾,即種種制度性、行政性、社會性弊端,如規章制度不合理、過境程序復雜、通關速度緩慢、官僚作風嚴重、貪污腐敗泛濫、執法環境不良等等,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如能對此有所改善,則它會成為通則,中國也會分享。假使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能取得某種成功,中亞的地緣政治態勢將發生改變,這一地區周邊的力量中心將不再只是俄羅斯和中國,而是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及印度背后的美國。中亞將處于三大周邊力量的作用之下,反過來說,中亞也將可利用三大力量左右平衡。這種形勢不是中國所主動尋求的,它會對中國有某種消極影響,使中國在中亞的相對地位降低,但是,另一方面,它對于中俄在中亞的地緣政治結構也可能產生優化的效果。新力量中心的加入給中俄關系增加了一個結構性變量,可緩解中俄在地緣政治結構構成上的先天緊張。因此中國對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的策略,可以概括為不反對,不主動,可從中國的需求出發,視情參與,但以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名義進行介入。
6.2.2 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應在概念上包容美國的新絲綢之路發展戰略。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體的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比美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的空間要大得多,因此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應在概念上包容美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要使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成為更高層次的概念,使美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成為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的一個自然部分。其必要性:一是占據概念上的制高點,比較主動;二是以對中國有利的方式化解與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在概念上的對立,便于解釋;三是使中國既不與美國形成對立,又減弱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影響力,在外交上對中國比較有利。
6.2.3 中國應與美國進行溝通,尋求美國的默認與合作。與美國形成均勢對中國的絲綢之路發展戰略有益,可以消除抗衡美國的印象,這對中國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有好處,同時也可減少美國可能的阻礙。如同中國不能直接反對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一樣,美國也難于直接公開反對中國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目前美國在中亞防范的重點是俄羅斯,在客觀上對中國的發展較為容忍,而且美國也想在所謂的新絲綢之路戰略中利用中國的資金,這對中國發展較為有利,因此,中國可以通過中美都參與的國際合作機制來操作。在外交上和國際經濟上可把中國絲綢之路區域發展戰略,放在中美新興大國關系的架構之中,作為新型大國關系和國際經濟合作建設的內容。
6.2.4 中國應把握好自身的發展方向,尋求戰略利益最大化。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的方向是從中亞向南亞發展,按常理說這是一塊“硬骨頭”,且不是中國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主要方向。由美國去啃這塊“硬骨頭”,不成功對中國無損,成功中國可分享其成。因為修建連接中亞、阿富汗和南亞的鐵路、公路、電網、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使區域相通,最終對中國有利。不僅如此,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擁有貿易自由化、減少貿易壁壘、完善管理制度、簡化過境程序、加快通關速度、克服官僚作風、消除貪污腐敗、改善投資環境等等內容,若能對此方面有所改善,就會成為國際區域通則,對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和發展有利。

無論如何中國絲綢之路發展戰略應把握好自身的發展方向,除了運用中國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海上絲綢之路(含南方絲綢之路),利用我國的西南和華南地區與南亞和東南亞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環境,加強與南亞和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的外交及經濟聯系,削弱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對我國的負面影響之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內中西部方向重點主要是促進東中西區域協調發展,在國際方向重點應是通過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向伊朗、西亞、高加索、土耳其、東歐方向發展。這些地區雖大多與中國聯通較薄弱,但國家間政治上的阻力會較小,且合作潛力和空間卻較大,經濟上的預期效益將會較好,同時比較容易推動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