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冠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這些重要講話立意高遠、內容豐富、思想深邃。為了深刻領會、準確把握這些重要講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新要求,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本刊專訪了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辛鳴教授,請他對習總書記重要講話予以解讀。
《領導文萃》:目前,全黨正在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請您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
辛鳴: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博大精深,高屋建瓴,這些講話既描繪了未來中國美好藍圖,又勾勒出今日中國發展的大戰略,不僅展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雄才大略與使命擔當,更形成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新思路、新理念。認真學習講話精神,對于我們全黨提振精氣神,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很有意義。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因此,我們可以從總書記的講話中梳理提煉出“四大關鍵詞”,通過“四大關鍵詞”來把握總書記講話的總體要求,領會其精神實質。這“四大關鍵詞”分別是: 中國道路、中國夢、改革開放、從嚴治黨。
中國道路:重申中國社會的
道路自信
《領導文萃》:我們注意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最為強調的也是在其講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可以說是總書記講話中最大的亮點,最核心的話語。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這樣重視中國道路?
辛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30多年來,我們能夠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展成就,走出了正確的道路是根本原因。現在,最關鍵的是堅定不移走這條道路、與時俱進拓展這條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道路的深刻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道路決定命運
我們之所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自信,是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是指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進程,它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歷史必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毛澤東當年就講過,其實中國是特別愿意向西方學習的,可是學來學去,老師老是欺負學生,我們只好找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并且是由我們自己走了出來。這樣的道路是好是壞我們自己最清楚。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很形象地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我們之所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自信,還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源遠流長。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二)道路的堅持、發展和“接力”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
針對目前黨內和社會上一些割裂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歷史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這是站在歷史的新高度、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充分認識和評價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這兩個歷史時期是一脈相承的,厚此薄彼和虛無歷史的態度都是要不得的。
盡管我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與基本要求仍然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中。比如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大以前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框架的認識主要集中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到十七大的時候,增加了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從過去的“三位一體”變成了“四位一體”。十八大又從“四位一體”拓展到了“五位一體”,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的觀念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體現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這就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更加豐滿、更加立體,而且更加有利于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的抗風險性。
(三)堅持道路自信,更要道理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一論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保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的確,經濟建設鍛造的是經濟社會的硬實力,意識形態工作涵養的是一個社會的軟實力。如果沒有意識形態這一軟實力的相輔相成,不僅硬實力不可能充分展現發揮出來,甚至還會影響制約硬實力的形成與壯大。中國道路為中國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與前所未有的興盛,但是質疑唱衰否定的聲音不絕于耳,以至于讓相當多的群眾也猶猶疑疑。為什么?這些年來我們意識形態領域的一些工作失之于軟、失之于弱、甚至失之于無,結果一些無稽之談乃至別有用心的雜音就開始甚囂塵上。要改變這樣一種被動的局面,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就成為我們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
實踐出道理,大實踐出大道理。既然有了“中國道路”,當然就要有“中國道理”。所謂“中國道理”就是用“中國話”,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我們走的道路背后的理論依據,給大家講清楚、講明白,不是言必稱外國人怎么想,動不動西方人怎么說。
如果不能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什么好,我們的制度選擇為什么優越,我們的奮斗理想為什么真實等等,這些事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事關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大問題從邏輯上講清楚、講明白,就談不上領導權與主動權的掌握。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正大光明而不是遮遮掩掩,言行一致而不是言不由衷,一以貫之而不是欲言又止地向我們的群眾乃至向世界講清楚、講明白。
中國夢:為中國社會
樹立精神旗幟
《領導文萃》:如果說中國道路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貫穿始終的一根紅線,中國夢則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一道最亮麗風景。從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到現在,越來越出彩,幾乎所有的講話都少不了它。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提出中國夢和反復強調中國夢?
辛鳴:提出中國夢,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信口開河,而是要為中國社會樹立精神旗幟。中國夢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從來沒有停止過的追求與夙愿。但是十八大以來如此的“大放異彩”引發中國社會的集體共鳴,這背后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中國夢為中國社會的奮斗賦予意義與價值
現代行為學理論有一個經典案例。同樣是做砌磚的工作,如果只是為砌磚而砌磚就覺得越干越累,如果是為了宏偉大廈添磚加瓦,感覺就不一樣了,其精神狀態截然不同。為目標而努力為理想而奮斗,與偉大事業融為一體,就算再苦再累也會心甘情愿,也會義無反顧。“中國夢”正是為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確立了這樣一個與偉大事業融為一體的目標,給我們的奮斗賦予了意義與價值。大旗樹立起來了,人民群眾就知道該往哪里走了。所以,中國夢的內涵十分確定也十分清晰。就其基本意蘊來說,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個宏偉的目標、偉大的事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中國夢就其根本意蘊來說,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讓我們的人民更幸福、更有尊嚴、得到更加自由全面的發展。習總書記2013年3月18日兩會閉幕時的講話:“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使命和對中國人民的鄭重承諾。
(二)中國夢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版
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眾版。“中國夢”就是從話語體系上進行的創造性轉換,給當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一個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一個既科學崇高又喜聞樂見的理想,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親和、更加清晰、更加具體。
當然,在這里我們必須要強調的是,講通俗不等于不要準確,講親和不等于沒有原則。不用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方式絕不等于不講意識形態的內容。中國夢就其實質來說是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一個嶄新的夢。正因為 “嶄新”,如何做到復興而不是復古,崛起而不是威脅,中國夢必須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為其界定內涵、塑造靈魂、彰顯本質。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用不同的話語表達的同一的事業。
這也就是為什么習總書記強調“三個必須”的道理所在: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通往羅馬的路一定到不了香格里拉。夢不同,圓夢的道路亦不同。實現中國夢的道路是也只能是“中國道路”。夢不同,背后的精神與價值支撐亦不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夢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中國夢是偉大的事業,中國夢是宏偉的藍圖。偉大的事業、宏偉的藍圖要有強大的力量來保障。
“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三個必須”與十八大的“三大成果”異曲同工,指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不是有了中國夢就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了,而是中國夢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更加堅實的實踐基礎。
(三)中國夢與美國夢等世界夢是相通的
講中國夢不可能不提到美國夢。這就難免要有一個比較的問題。比如,美國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個人成功夢”,來到美國這塊土地上的任何人經過奮斗就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與美國夢不同的是,中國夢首先體現為是民族夢、國家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什么我們的中國夢要首先體現為民族夢、國家夢呢?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社會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但是固然由于中美兩國歷史事實、發展方位、自身條件、奮斗目標等等不同所導致中國夢與美國夢之間的差別是明顯而又深刻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刻意去夸大。合作共贏比涇渭分明對中國、對美國乃至對世界更有價值。所以,我們提出中國夢還有一層意蘊就是要向世界說明中國發展道路的世界意義,說明中國好世界好,中國好世界可以更好的道理。
這也就是為什么2013年6月7日習近平主席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加州莊園會晤時所講的:中國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這個論斷其實是從哲學的高度讓世界對中國夢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有了新的認識。毛澤東主席與尼克松談哲學,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也講哲學。這相通是很有奧妙的,不像西方人總想把中國夢等同于美國夢,也不像我們有些人總把美國夢與中國夢渲染的水火不容。所謂相通,不同中有共同,共同中又有不同。
為什么中國夢能與世界夢相通?這是由中國夢的文明邏輯所決定的。人類社會的行為背后是文明的印記,不同的文明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插上帝國旗幟以女王的名義宣布占領;中國鄭和七下西洋送去的是文明的善意,傳播的是文化的光輝。一個以和平和諧為基本價值理念的文明,在歷史上是和平善良的,在今天、在未來同樣也是和平善良的。
改革開放:決定當代
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領導文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要有源頭活水,這就是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改革開放的立場堅定不移,一以貫之。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間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把改革開放提到這樣一個高度?
辛鳴:在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剛剛當選黨的總書記的習近平就旗幟鮮明地向全黨發出了推進改革開放的號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總書記深入廣東考察時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2012年12月31日,十八大以來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同樣是改革開放,明確提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的一系列論述,我們要把握三個要點:
(一)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
今日中國社會改革的聲音很雜,要分清真改革與假改革,好改革與壞改革。有些人的改革是倒退和走邪路,有些人的改革則是葉公好龍。
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什么是顛覆性的錯誤,就是在改革中迷失了正確的方向。所以總書記在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強調的第一條就是“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論述與鄧小平是一脈相承的。鄧小平同志講,改革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是健全黨的各項制度。既然是“完善”和“健全”,改革就不是全盤否定,改革更不是連根拔起。如果改革改到最后連中國社會近百年奮斗的發展道路、宗旨信仰都否定了,這還是改革嗎?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國有企業改革勢在必然,但國企改革不能簡單就是私有化,一味地改變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性質而不去搞內部的管理運行機制創新,未見得能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真問題,但卻會真的動搖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政治體制改革要加快毋庸置疑,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絕對不意味著要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意味著要放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不動輒在任何問題上問姓“社”姓“資”,但政治體制的姓“社”與姓“資”是客觀存在的,也不會因為不去問就沒有了。
正因為改革是革命中的建設,是堅持中的創新,所以,改革不僅意味著改變,還意味著堅守,不僅意味著“必須變”,還意味著“不能變”。在改革過程中不思進取,抱殘守缺會被人民拋棄、被歷史淘汰;在改革的過程中把不能變的給變了,就會喪失根本,就是自毀長城。特別在今日中國人人思變的浪潮中,認識到改革中的“不變”比知道“改變”更重要,守住改革中的“不變”比隨波逐流的“改變”更不易。
(二)改革必須為了人民,改革必須由人民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為目的。我們的改革只有一個指向,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如果改革不能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樣的改革是沒有意義的。人民群眾在這里不是一個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十三億全體中國人民。
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有著十分確定的內容與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不僅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同時還能跑過CPI。讓改革既要有“看得見的成果”,更要有群眾切身感受到的“看不見的成果”,比如社會安定、就業水平等體現安全感、發展感、滿足感、幸福感的成果。
改革還要讓人民改革。如果改革僅僅是由少數人把持的,或者只有少數的“能人”與“精英”參與到過程中,那么這樣的改革既不民主,也不公正,改革的結果只會對少數人有利,讓廣大的群眾冷漠與質疑。這種改革只會導致貧富分化、群體沖突不斷發生,最終是政府、干部、少數人與廣大群眾的對立日益加深,黨和群眾的信任關系遭到破壞,以至于撼動我們的執政基礎。
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并不是弱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理所當然是中國改革的核心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善于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最廣泛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團結奮斗,通俗地講就是讓民做主,而不是替民做主。
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也不是淡化改革者的作用。改革要有先行者,改革要有拓荒牛。改革者之所以能有奮起而前行的力量與勇氣,之所以能取得改革的成功,正是因為改革者代表了群眾的意愿、反映了群眾的心聲,如果因此而居功自傲、孤芳自賞,那就等于樹木離開了大地,不僅一事無成,自己的存在都將是問題。
(三)把握改革開放的科學方法論
習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他還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2013年7月23日,習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調研時強調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確處理的若干重大關系中,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又是其中之一。
干全新的事業,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探索,探索就得繼續“摸石頭”。 當然,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并不是否定改革的頂層設計。改革從不忽視理論指導的重要,更不否定統攬全局統籌兼顧的必要性,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要通過頂層設計來優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深刻認識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辯證統一的關系,通過頂層設計為改革明確方向,通過摸著石頭過河為改革探索道路。這既是對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堅持,更是對中國社會三十余年來改革經驗、改革價值、改革目標的堅持。兩者相輔相成,頂天立地,中國改革還有什么堅不可攻克,還有什么雷區不可跨越?
從嚴治黨:以堅強的
政治核心打造政治保障
《領導文萃》:我們看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關于黨的建設的篇幅最多。但是,總書記講黨的建設不是抽象談黨建,而是始終貫穿一個很明確的主題,這就是從嚴治黨。自十八大以來,中央陸續出臺“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在反腐敗斗爭中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扎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一系列新舉措順潮流、得民心、見實效。請您結合實際,談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從嚴治黨的思想。
辛鳴:打鐵還得自身硬,從嚴治黨就是今日中國共產黨的新“趕考”。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到河北省調研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我認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從嚴治黨方面有三個著力點:
(一)從轉變作風入手
作風是黨的性質、宗旨的外化,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黨對人民群眾的態度。90多年來,優良作風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驕傲與標志,但是隨著執政時間的拓展,也潛滋暗長了一些不良的作風,這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
什么是形式主義?文山會海、貪圖虛名、弄虛作假、工作不實等等;什么是官僚主義?高高在上孤陋寡聞、強迫命令顢頇無能、糊涂無用懶政惰政等等;什么是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呢?這本是我們最不需要說的問題,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我們與“享樂奢靡”根本就是絕緣的,但現在卻成為了一個突出的問題。貪圖享受、及時行樂,鋪張浪費、揮霍無度、驕奢淫逸等等,不一而足。
面對這些問題怎么辦?傷其十指不若斷其一指。集中力量,任務明確,在作風建設上打一個殲滅戰,不僅可以有效遏制不良作風的蔓延,還可以為黨內其他一些問題的解決創造有利條件。因此,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八項規定。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月22日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我們改進作風的第一步,是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對于這項工作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與行動。
(二)用反腐敗整黨
中國共產黨作為唯一合法的執政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腐敗風險客觀上也更大。因此旗幟鮮明反對腐敗,保持與腐敗的水火不容尤為必要。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為我們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任務。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關鍵就在“常”、“長”二字,一個是要經常抓,一個是要長期抓。我們要堅定決心,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斷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我們在查處黨員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時,既打“老虎”又拍“蒼蠅”,不僅查高層,查級別高、權力大的干部腐敗,也查基層、查掌握具體權力的干部腐敗案件,不讓任何層面的違紀違法的黨員干部有一絲僥幸之心。
——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任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為公開制度,保證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
(三)用信仰塑魂
習近平總書記講,“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因此,“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當年蘇聯共產黨被解散時,兩千多萬黨員竟無一人是男兒,根源就在于失魂落魄,名為共產黨員卻不再信仰共產主義。在今年召開的中紀委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清除不合格黨員。不合格黨員,首先是思想上不合格,思想上不合格行為上就會潛移默化,政黨的旗幟就會變色。我們講三個自信,其實三個自信歸根結底是信仰自信。只要像總書記所講的“永不動搖信仰”,我們的道路事業理想就不會動搖。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信仰、宗旨、理想是連在一起的。真認為好就會理直氣壯去宣示,真認為對就會堅定不移去做到,真認為珍貴就會心甘情愿去犧牲。
《領導文萃》:以上“四大關鍵詞”對應了事關中國發展的四個重大問題,道路,旗幟,法寶,核心。您解讀的這“四大問題”環環相扣,可以讓我們對習總書記講話有一個總體全面和深刻的認知。
辛鳴:關鍵詞固然關鍵畢竟不是全部,只是我們學習總書記講話的入手處。我們要在此基礎上,全面系統、原原本本去認真學,并把所學變為實踐遵循。習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表達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中華民族所處的歷史方位、應該肩負的歷史責任以及通過什么樣的歷史軌跡來實現歷史使命這一重大問題的思考與解答。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并把它貫穿到我們的工作和實踐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將越來越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