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運宏,商建輝
摘 要:《財經》雜志從1998年創(chuàng)刊至今長期堅持生產高質量深度報道(尤其注重“揭黑”題材調查性報道),享有很高的社會公信力。其調查性報道生產的成功可以歸結為媒介內部的管理制度、具體的采編業(yè)務原則、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的本土化實踐三方面因素。國內其他媒體生產深度報道(尤其是調查性報道)時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鑒《財經》調查性報道生產的成功因素。
關鍵詞:《財經》雜志;調查性報道;成功因素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1-0011-02
一、引 言
2013年5月12日,國家監(jiān)察部網站發(fā)布消息稱原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正在接受組織調查。導致劉鐵男最終落馬正是由于2012年12月6日《財經》副主編羅昌平的實名舉報。早在2011年7、8月間,羅昌平從一條微博中發(fā)現線索,開始與同事展開對劉鐵男的新聞調查,當年11月,《財經》陸續(xù)推出《中國式收購》、《倪日濤沉浮》兩篇調查報道,報道披露時任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安排妻子和兒子在自己分管領域的關聯公司持股,劉鐵男還以發(fā)改委名義發(fā)函幫助這個公司獲得銀行貸款[1]。羅昌平在實名舉報之前,已經對劉鐵男進行了一年的追蹤調查,掌握了大量的事實。
劉鐵男被《財經》人調查追蹤、舉報進而落馬,這個事件絕非偶然。羅昌平作為國內80后的優(yōu)秀調查報道記者,是在《財經》雜志工作期間成長起來的。由于《財經》雜志從1998年4月創(chuàng)刊至今,長期堅持生產高質量的深度報道,所以在國內享有很高的公信力?!敦斀洝冯s志尤其注重“揭黑”題材的調查性報道,早在2000年就憑借其調查性報道《基金黑幕》成名,之后又陸續(xù)推出《銀廣夏陷阱》、《誰在操縱億安科技》、《貸款黑洞》等一系列調查性報道,在當時資本證券市場極度需要規(guī)范、中小投資者亟需信息公開透明、證券監(jiān)管部門需要各級市場真實運營情況的形勢下起了傳播真實信息、監(jiān)測市場環(huán)境、預警市場風險的積極作用。盡管2009年下半年《財經》發(fā)生人事變動——前任主編胡舒立帶領自己的核心團隊出走,但《財經》長期形成的報道原則和管理理念依然被保留繼承下來,調查性報道依然是《財經》雜志的特色報道。
近年來,調查性報道因為采訪報道花費大、周期長、風險大而在世界各國都已陷入低潮,而《財經》依然能堅持每年都推出一定數量的調查性報道,這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財經》雜志生產調查性報道的成功因素可以為國內其他媒體深度報道的生產提供可資借鑒之處。本文從媒介管理、采編原則、新聞理念三方面來分析《財經》調查性報道生產的成功因素。
二、媒體內部的管理制度
調查性報道由于采訪時間長、調查取證的難度大、報道所受的阻撓多等困難,需要媒體給予記者多方面的支持,記者如果是在一個隨時以發(fā)稿量來進行績效考評的媒體中就難以長期從事調查性報道工作。另外,長期從事調查性報道的記者需要富于新聞理想和社會責任感,而《財經》雜志正好培養(yǎng)、聚集了這樣一批人。《財經》以一套特殊的績效考評制度和記者培養(yǎng)原則來保證新聞精品的產生。
(一)寬松的考評制度
《財經》雜志社不按發(fā)稿多少去核算記者的工作量,不把發(fā)稿和工資獎金掛鉤,對記者不采用“計件工資”的薪酬制,只是定期以“memo”(日志)來考察記者工作量,看記者在“memo”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在這個基礎上再發(fā)放年薪和稿酬。編輯部并不鼓勵記者多發(fā)稿,相反,倒是鼓勵記者、鼓勵大家沉下心去長期追蹤研究幾個問題,通過學習積累成為專家型記者,爭取報道出精品。進了《財經》的人只要不犯原則上的錯誤,一般都會有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工作環(huán)境,由于《財經》記者不像在其它媒體一樣疲于奔命,就可以安下心長期追蹤研究某些領域的問題。這種績效考評制度從長遠看有利于記者的成長。
(二)記者的培養(yǎng)原則
首先,《財經》編輯部本身很重視對重要事件或人物進行長期的關注,也鼓勵記者花足夠的時間精力去追蹤一兩個重大題材,所以,編輯部平時就鼓勵記者在一兩個領域里堅持長期積累,積累好專業(yè)知識和這個領域的人脈關系。目前,《財經》新團隊的成員都比較年輕,主力記者們基本上都是在“84”年以后出生的,編輯部鼓勵年輕記者走專業(yè)化路線,做專家型記者。
其次,《財經》編輯部在人才培養(yǎng)上既注重內部的溝通交流學習又有大規(guī)模的培訓計劃。能進《財經》和能在《財經》工作一段時間的記者一般都有一定積累,在這個工作環(huán)境里互相交流對彼此的成長很有益處;編輯部在經濟、政治、國際知識等多方面展開長期培訓,要求記者如果沒有經濟、法律方面的學科背景就要邊工作邊充電,以保證在采訪寫作中不能犯常識性錯誤。針對團隊中每個人的“短板”和弱項,編輯部也提出針對性的培養(yǎng)方案。
總之,《財經》內部的管理制度既有人性化的尺度去度量,又能提供足夠的空間讓新人去成長。
三、具體的采編業(yè)務原則
首先,《財經》編輯部在采編和經營之間建立了一道“防火墻”,即采編內容事先不讓經營部門知道,以防止經營部門干擾采編部門的正常運轉。
其次,《財經》雜志社一方面保證記者出行時有充足的車馬費,另一方面對記者有嚴格的制約,記者面臨私自拿“紅包”的高昂成本(以犧牲自己在單位的發(fā)展為代價)。這樣就能有效地防止“有償新聞”的發(fā)生。
第三,《財經》深度報道盡可能地保持報道的中立與平衡,不是采用孤立單一的報道角度,而是努力挖掘這個事件、現象或問題潛在的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等深層意義,這樣的報道方式避免了簡單武斷地做出判斷,報道中盡量從體制層面分析一個好的設想為何無法變?yōu)楝F實,并嘗試對一個非常糟糕的事件或局面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這種報道方法使《財經》人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避免糾紛(現在媒體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工作面臨的難度很大,記者在輿論監(jiān)督報道過程中由于不具有報道技巧又缺乏相關法律的保護,很容易惹上新聞官司,使自己和所在媒體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如果借鑒《財經》深度報道的這種做法,各種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以及媒體本身就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
四、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的本土化實踐
新聞專業(yè)主義(professionalism)思想是西方新聞界奉行的嚴肅新聞理念,它既是西方重要的新聞思想,又是西方新聞業(yè)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職業(yè)規(guī)范,并由此發(fā)展出一套專業(yè)的操作理念和技巧[2]。
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是舶來品,《財經》人做到了在中國的媒體環(huán)境中既吸收和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理想又將其與本土特色成功地結合。他們不是“碎片化”地截取新聞專業(yè)主義思想,而是比較完整地將這西方嚴肅新聞思想之樹“移植”在中國本土并且“嫁接”成活。《財經》的首任主編胡舒立和舊團隊成員們在辦刊過程中將這個理念和中國本土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在新聞政策允許的底線和公眾知情權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短期內不可能改變的事情就不必用力太多,否則就是太猛。中國很多事情就壞在盲動上。[3]”這種理念在后續(xù)的《財經》團隊中也得到了認同和繼承。
《財經》人自己這樣闡釋他們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理解和操作(研究者對《財經》新舊采編團隊的成員都進行過單獨訪談,幾乎訪談過的每個人都會提到以下內容,可見這些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理解是他們的共識):
第一,當《財經》遇到可能有政治風險的題材時,編輯部先估算他們能將調研和報道進行到何種程度,在禁忌的邊界如何尋找到合適的、能夠打擦邊球的角度,久而久之,編輯們練就了一套對報道敏感問題的特殊 “估算本領”(這是一種特殊的直覺),這使他們可以盡量把風險降到最低,能從安全的角度報道事實真相。
第二,在辦刊內容上,編輯部學習《紐約時報》的做法——明確地把新聞和評論分開。《財經》調查性報道注重在占有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客觀分析,進而推導出可能的結果,盡可能還原事件的原貌、揭示事件的真相。這樣做,即使被揭露的當事者或機構看到報道也無話可說,因為舉證的大量事實和邏輯嚴密的推論讓他們無可辯駁?!敦斀洝啡藢W會了不用感性的語言或非正式的語言去言說,學會了不給被批評者留下任何把柄。
第三,努力提升雜志的內容質量,以優(yōu)質的報道內容來提升自身的品牌和影響力,再以此來吸引廣告商。等實力強大后,雜志即使因為一兩篇報道得罪了某些大廣告客戶,也不會影響太多的經濟收益,相反,時過境遷后,這些客戶還會回頭來找《財經》合作;同理,當雜志的品牌和影響力提升后,即使有些報道會讓某些職能部門很惱火,但經過一段時間冷卻后,這些部門還會充當《財經》雜志的消息來源,因為《財經》是一個很好的信息發(fā)布渠道和溝通平臺。因而,《財經》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觀獨立。
五、結 語
《財經》是一份注重調查“揭黑”性深度報道的新聞期刊,從1998年創(chuàng)刊至今享有很高的社會公信力。其調查報道生產的成功可以歸結為媒介內部的管理制度、具體的采編業(yè)務原則、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的本土化實踐三個方面因素。本文對《財經》雜志調查性報道生產的成功因素進行分析,意在為其他媒體生產深度報道(尤其是調查性報道)探尋可資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羅昌平談實名舉報劉鐵男始末否認“奉旨爆料”[EB/OL].http:// www.360doc.com/content/13/0808/18/2489582_305664600.shtml,2013-08-08.
[2]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代》周刊的老板盧斯委托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RobertM.Hutchins)考察美國新聞業(yè)的新聞自由狀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以哈欽斯為首的出版自由委員會出版了《一個自由和負責的報業(yè)》一書,書中提倡媒介的社會責任、號召媒介專業(yè)化。這是學術界首次提出新聞專業(yè)主義思想.
[3] 林北方.胡舒立和新聞專業(yè)主義[J].南方人物周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