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逸帆
摘 要:近年來,談話節目快速發展,其話題內容也在不斷豐富。清談類節目作為談話節目的一種,其形式更加多元化,特點更加鮮明,創意更加獨特,內容也更加豐富。本文以FM88浙江之聲的《咖啡時光》廣播節目為例,重點分析清談類節目主持人的主持特點和主持風格。
關鍵詞:清談類節目;主持風格;節目特點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1-0092-02
一、引 言
隨著談話節目的不斷發展,談話節目的話題也不斷豐富,除了受公眾普遍關心的話題外,各類以新生事物和新興觀點的為核心的談話節目也不斷出現。而對于由談話節目細分出來的清談類節目無論是在何種媒介傳播形勢下,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那么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清談類節目”基本等同于“談話節目”,但形式更加多元化、特點更加鮮明化、創意更加獨特化、內容更加豐富化[1]。但值得肯定的一點是,清談類節目沒有脫離“談話節目”的最主要特點即“群言式并沒有改變”,而這一特點也正是它與專訪專題節目相區分的最主要特征[2]。
二、廣播清談類節目概況
(一)節目形式
在《廣播電視簡明辭典》中談話類節目的定義是,“堅持平等待人、平易近人、親切感人的說理態度;順應聽(觀)眾思路、針對聽(觀)眾疑問展開論述;調動設問、比喻等表達手段啟發聽(觀)眾的聯想,使說理過程帶有類似于日常交談的思想和情感交流。[3]”
清談相較于談話,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以FM88“浙江之聲”的《咖啡時光》為例分析可知,此檔節目中包含著更多的關于哲理、社會、人生以及新生的事物,而將這些新生事物與節目相結合,并廣泛的與受眾相接處,與此同時去掉了一些傳統談話類節目的政治性和新聞性,從而使節目更加符合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也更加符合“清談”這個自古以來就有的談話模式。整個節目以輕松愉快為主旋律,并大量使用短信平臺、熱線電話以及網絡等的方式,與廣大受眾直接交流,使得受眾的表達和主持人的講述相得益彰,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可收聽效果。
(二) 節目特性
首先,作為清談類互動節目,《咖啡時光》很好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節目風格。以人為本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體現是在改革開放后,我國從國外學術界引入的一個新的概念,它包含了現代社會的先進理念和時代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格的尊重,對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明天的思考,體現了對生命的終極關懷。
其次,《咖啡時光》還是一檔個性極強的清談類節目。《咖啡時光》的個性,在其策劃文案體現的淋漓盡致,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節目的總體定位于有文化、有創意、有品位,與懂得享受生活、熱愛生活、品味生活的聽眾分享文化、感悟藝術、激發創意;其次,節目風格定位于時尚、創意、休閑、唯美、懷舊;再次,節目編輯定位于熟悉人文、藝術、創意等領域;最后,節目配樂的定位于新世紀音樂、爵士藍調、療傷系音樂、古典音樂等能夠打動人心的樂曲。這幾點突出了《咖啡時光》這檔清談類互動節目的節目特點,它以一個飽經滄桑而又對生活充滿信心的過來人的角色,在溫馨和諧的背景下解答著受眾心中的疑惑,同時又將生活中大家可能遇到的有共同點的一些事情娓娓道來,讓受眾在心靈上得到如同長者關心一般的滿足。筆者認為,這是《咖啡時光》這檔清談類互動節目最突出的特點,也是節目成功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廣播清談類節目的主持風格
主持風格是主持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在國內為數眾多的節目中,究竟有多少種主持風格不是幾句話就歸納總結的[4]。但根據不同類型的節目中的主持風格,基本可以概括為以下四種——幽默型、睿智型、理智型、犀利型。
幽默型節目主持人的主持特點是語言詼諧,機智多變,比較隨意,讓受眾在收聽過程中精神上有一種興奮的感覺,讓人感到不沉重,不緊張,沒有負擔和壓力。這一類型的主持人以《實話實說》的崔永元為典型代表,他的幽默親切的主持風格贏得了廣大受眾的好評。睿智型節目主持人除了具備節目主持人應有的能力之外,還具有多方面各專業的知識,并對知識具備較強的駕馭能力,能將自己的睿智清楚自然的表達出來,屬于典型的多面手。在節目中,睿智型的主持人有很多,筆者個人認為最具有特點的是白巖松和楊瀾。理智型則是那種沉著冷靜、善于思考,并且雖然有著自己的原則但很懂得變通的主持人。最后,犀利型的主持人,就是指具備冷靜、質疑、敏銳、尖銳等特點的節目主持人。比如,在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客座主持嘉賓樂嘉,語言犀利,常常一語道破天機。下面就結合以上幾點來分析下《咖啡時光》這檔清談類互動節目的主持特點。
(一) 語言風格
語言的風格可以凸顯出主持人的魅力,同時也能使節目變得更加生動。在《咖啡時光》的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可以用節目策劃文案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溫婉、靈動、親切而不失自然。在一次周二的“似水年華”的節目直播中,有位聽眾打來電話分享曾經遺憾過的往事。在講述過程中,聽眾向主持人發起疑問,而主持人在很好的傾聽之后,用機智和幽默的回應,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并用理智的分析、睿智的解答、犀利而不失親切的剖析了聽眾疑問的癥結所在。當然這只是一個語言特點的綜合特例。在周四的星座板塊中,主持人常用幽默的語言配合最新的星座運勢,給各位聽眾一個很好的星座剖析,不僅聽起來句句在理,而且在這繁瑣的理論性講述中融入了個人的幽默成分,使聽眾少了一份聽人指點命運的虔誠維諾,多了一份朋友聊天時的輕松快樂。而在周三的“靈動空間”這一個與聽眾交流并排解受眾心理壓力的板塊中,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又有了另外的改變:親切但多了一份嚴肅,用理智的思維去為聽眾分析所遇到的心理壓力,并將自己所知所能的解決辦法與受眾進行分享,滿足了聽眾傾訴語、傾聽智者解答疑問的欲望。犀利這個特點則在周五“故事里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直來直去的表述方式,細致深入的思維模式,讓每個深藏在故事中的哲理無處遁形,使聽眾在傾聽故事起伏跌宕的情節的同時,讓心中多了一份對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主持基調
以人為本,個性,親切。以獨特的眼光打量生活,以個性的思考梳理人生,已成熟的心境來品味細節,用具有磁性親切感的話語溝通心靈。這句話在《咖啡時光》的節目文案中頻繁出現。作為浙江之聲的一檔品牌節目,節目的定位和主持的基調尤為重要,在任何節目的初期準備階段,一檔節目的主持基調的確立無疑是節目成功的一個重要開端。
首先,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種自改革開放后從國外學術界引入的概念,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格的尊重、對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明天的思考,體現了對生命的終極關懷。清談作為從古至今的人們精神生活來源的一個部分,它在出發點上就已經具備了滿足受眾精神需求的前提,是受眾獲得精神食糧的重要渠道,而清談類節目的推出更開闊了以人為本的傳播渠道,并將人文精神融入到傳媒產業。
其次,個性。以獨特的眼光打量生活,以個性的思考梳理人生,已成熟的心境來品味細節。無論是傳統的談話類節目還是“清談類”節目,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的節目”,其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去決議主持人的個性化。我國的談話節目的開端概括來說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3年上海東方電視臺《東方直播室》的創辦到1996年央視的《實話實說》的播出。第二階段則是自央視《實話實說》播出后至今。現在全國已經有超過兩百個談話節目,屬于談話類節目的飛速發展期,締造了一大批優秀的談話類節目主持人,他們以個性化、極具特色的主持風格,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喜愛。
最后,成熟和親切。成熟和親切密不可分,一個成熟的人懂得如何去與周圍的人交流,懂得如何快速融入一個廣泛的新環境,而親切則可以更有效的同身邊的人進行溝通。作為一個成功的清談類主持人也必須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收聽節目的受眾來源廣泛,素質良莠不齊,沒有一個成熟和親切的主持基調,很難與受眾融入一體進行互動。在節目主持中,有很多因為主持人的不夠成熟冷靜或者不夠親切,而使節目的收聽收視率下降的例子,在此不做贅述。
(三)對受眾心理的關注
一個好的節目在前期準備時勢必要分析受眾群,受眾又稱為接受者,是主動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傳播活動產生的動因和中心環節。隨著媒介行業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受眾面臨與自身聯系更加密切的選擇,也就是說受眾參與媒介的需求大大的增強了,正是這種參與使得對受眾群的分析變的更加重要[5]。
《咖啡時光》在分析了受眾群之后,把節目定位在下午次黃金時段,這段時間處于午休過后人們最為慵懶的時刻,也是除了午夜時分最易傾聽,同時最易使受眾產生共鳴的時段。受眾群定為生活節奏較快,心理壓力大的工薪及白領階層。主持人以清談的形式,為受眾解答疑惑或者同受眾進行溝通,使更多的人在電波中相遇,并在網絡短信等平臺中互相熟識,從而借此達到節目推廣的作用。而在氛圍營造上,主持人適當的運用語言的各種技巧抓住受眾的心理,從而達到更好的播出效果。從受眾生活中遇到的各類事件,尋找相同點,使受眾與節目產生心理共鳴。
四、結 語
世界上不會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對于清談類這種新生的節目而言,模仿是徒勞的,克隆也是沒有出路的。“清談”這個自古以來包羅萬象的談話方式,無論是在我們生活中的聊天,還是是融合至節目中,都需要有一個大量的積累過程。主持人想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就需要扎扎實實在業務上提高溝通表達能力,突出親和力和感染力,提高對節目的駕馭;并注重個性的培養,并盡力讓自己的個性與節目定位融為一體。同時,還需要在內涵上做到集百家之長,不做帶著腳鐐的舞者。只有做到上述幾點,才能在這種新生的節目中樹立起自己的主持風格,成為一名優秀的清談主持人。
參考文獻:
[1] 壽鵬寰,趙培.談話類節目的八年之癢[N].法制晚報,2004-08-30.
[2] 晁海燕.主持人個性如何與節目風格匹配[J].視聽縱橫,2007(6).
[3] 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4] 趙玉明主編.廣播電視簡明辭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
[5] 馬春曉,王世婷.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個性魅力探析[J].新聞傳播,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