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棟
從“群發效應”到“群眾效應”
●羅國棟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怎么搞?某防空旅三營七連官兵從馬年春晚上的一首歌《群發的短信我不回》入題,引發了官兵熱烈的討論,也引發了筆者對“群發效應”的思考。
“群發”讓祝福變了味兒。“不管你是誰,群發的我不回……”在這動感的旋律背后,也蘊含著以90后為主體的軍營中官兵關系的滋味。七連連長謝雙斌給筆者講述了自己的一個深切感受:“在大年三十晚上給連隊戰士群發了一條祝福短信,卻沒收到一條回復,心中納悶自己和連隊官兵是不是出現了什么隔閡?一首《群發的短信我不回》使我立刻明白了為什么。隨后立即打電話給文書,在電話里給大家拜年。電話那邊吵吵著要我把嫂子帶回連隊,心里一陣感動,因為戰士們不要敷衍的愛。祝福、關心,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華麗詞語,樸實的話語包含最真的情感。動動腦、用用心、動動手指,這不僅傳達了對部屬的關心,更使自己在如何帶兵方面也得到了一次成長。”
“群發”讓心靈蒙了塵兒。95后列兵張迪告訴筆者:“不僅僅是過年過節,在平常的生活當中,都會收到很多條群發的短信,有的甚至內容都完全一致。不管是誰發的,我都懶得看。”該連指導員談到這件事時滿臉通紅,這讓他想起了前不久連隊在組織“講講心中的大實話”主題討論時,新兵黨員張博講的一席話:“新兵群體現在最需要賞識,談心不能僅僅停留在面上,給人感覺很假。”兵言無忌,這是戰士心靈深處最直白的感情流露,也讓指導員找到了“抓不住你的心”的問題癥結。原來前段時間,指導員找新兵個別談心少了、泛泛的教育多了,導致不少新兵感到講的道理、擺的問題不對胃口。正如有位網友講的那樣,80后的干部帶90后的兵,好比哥哥帶弟弟,按理說兄弟之間是沒有代溝的,但有的帶兵人還是感嘆:不是“哥哥”帶不好“弟弟”,而是“弟弟”太“煩神”(fashion)。其實,走進這些“小伙伴們”的內心世界并不難,只要把準他們充滿個性、張揚的脈搏,就會撣盡他們心靈的塵垢,迎來一群陽光自信、活力四射、成熟穩健的大男孩。
“群發”讓創新缺了勁兒。筆者還從官兵中了解到,群發效應,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有的單位搞政治教育,備課教案從網上下載,很多都不切實際。授課者沒有真思考、沒有用真情,換來的就是聽課者沒有狀態、沒有共鳴,時效性差、感染力不強。在該旅舉行的“四會”教練員比武競賽上,修理營士官小張原本將金牌收入囊中,不料到了最后仲裁時,卻被淘汰出局。究其原因,課是講得很好,但是課件是照搬旅軍綜網上別人的課件。“群發”是信息技術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工具,但一味群發照搬無異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到頭來就會將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扼殺在萌芽狀態。去年浙江衛視熱播欄目“中國好聲音”在今年的央視三套搖身一變成了“中國好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從地方臺到中央臺,從“好聲音”到“好歌曲”,節目的播出頻道和名稱變了,但讓廣大觀眾拍手叫好的則是“中國好歌曲”是原創歌手的舞臺,是原創歌曲的天堂。這說明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身處的這支軍隊,呼喚原創,期盼變革。所以筆者要告訴大家,莫讓“群發”遮住了你好奇的雙眼,莫讓“群發”停滯了你跳動的思維。
拒絕“群發”溫暖“群心”。放下架子,就能和戰士們融入到一起。七連干部骨干與戰士們打成一片、同苦共甜,在平時生活中給戰士解疙瘩、化矛盾。在一次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中,連長這樣講到:“新兵下班兩個多月,我對大家的了解大多只是能叫出名字,平時雖然天天相處,但一起交流的機會并不多,對你們的家庭狀況、需要連隊幫助解決的具體困難、個人實際想法等等還知之甚少,我深感慚愧。”指導員拿出去年退伍老兵陳昭達寫來的感謝信,信中這樣寫道:“感謝我的連隊,感謝我的戰友,讓我在失落的時候,能鼓起勇氣勇敢地面對困難。”前年還是列兵的陳昭達,家里發生變故,父親不幸車禍去世,母親患病臥床,巨大的悲痛使這個剛入伍不久的小伙子難以承受。連隊黨支部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干部帶頭,全體黨員自發籌集資金3800元,一時間解了小陳的燃眉之急。此后,他刻苦訓練,全項訓練科目達到優秀水平,年底榮獲“優秀士兵”。當下,隨著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部隊基層全面鋪開,這樣的“知兵情、解兵難、暖兵心”活動,像一股股暖流,在該連已蔚然成風。
(作者單位:68206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