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金龍
把守規矩作為一種自我保護
☉鄺金龍
近日讀到“把守規矩作為一種自我保護”這句話,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守規矩”總給人一種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感覺,表現出對組織權威和制度剛性的畏懼,擔心的是觸碰規矩后的自我損失。而把“守規矩”上升到保護自我的層面,的確是一種思維上的轉換與覺悟上的進步,值得廣大黨員干部借鑒自省。
把守規矩作為一種自我保護,需要有認清紀律與自由關系的大智慧。守規矩可以保護自己的自由。掙脫線的風箏可以一時飛得瀟灑,卻永遠居無定所。逾越規矩的自由是假自由,是走向滅亡前的瘋狂。那些因踐踏法紀、奢靡享樂而落馬的領導干部,只能發出“身陷牢獄之災,百感交集,只剩余生”的慨嘆,自由的權利也最終失去。明朝萬鋼曾說,畏法度者最快樂。守規矩下的自由才更穩定、更幸福,不用擔憂在河邊走會染身濕鞋,不用惶恐因東窗事發受法律制裁。每個人都需要自由,也都害怕失去自由。當人們耳熟能詳于“若為自由故,生命愛情皆可拋”之類的詩句時,卻從沒有人會說“為自由拋紀律”。如果把紀律約束看作對自由的破壞,那就是歪曲片面的自由觀,即使享有自由也會時常感到不自在。其實,守規矩就是在維護自由,守規矩的結果就是在保證自由的正當享有。看透這一點,需要一種能把外在規矩化為“內心道德律”的智慧,那樣才能既享有自由更會感到自由的真諦。
把守規矩作為一種自我保護,需要有分清眼前與長遠利益的大眼光。守規矩可以保護自己的發展?;疖囇罔F軌運行才能穩健又長遠,脫軌而出則是停滯甚至翻車的結局。領導干部都是身有位置手握權力,如果能夠守著規矩走正路、干正事,完全有機會干事立業、長遠發展;倘若被眼前名利所惑,突破規矩的底線,定是仕途終結、得不償失。一位貪贓枉法的干部在獄中算了一筆賬:如果規規矩矩,還可以至少再領三十年、共計幾百萬的工資收入,卻為了十幾萬違法所得落個鋃鐺入獄的下場,確實不劃算。如此計算雖然世俗一點,但卻很有現實警誡效果。與之相比,還是應該好好向魯國宰相公孫休學習,他很愛吃魚,卻從不隨便接受別人送禮之魚,他明白假如吃了別人送的魚,還得擔上違規辦事進大牢、再沒機會吃上魚的風險,確實不可取。這兩個例子說明的道理很簡單,一時之利貪不得,長遠的才值得擁有。守住規矩為官,且不說能發展多遠,最起碼有個保底;破了規矩辦事,不僅要擔驚受怕,還可能要吞下滿盤皆輸的苦果。
把守規矩作為一種自我保護,需要有分清公心與私利界限的大覺悟。守規矩可以保護自己的形象。能不能守規矩,由黨性覺悟說了算,要看心中的天平是偏向“公”還是“私”。敢做破壞規矩的事,往往是因私欲驅使,覺悟出了問題,自己先給自己的形象降了價。那些違法亂紀的腐敗分子,是把規矩看成是阻攔自己升官發財、揚威立名的絆腳石,內心貪念過重占了上風,把一己私利擺得高高在上,輕視法律和群眾的存在。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他們肥了自己坑了群眾,卻不可能一直逍遙法外,終究成了受歷史和群眾唾棄的貪官污吏。而守規矩者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心為公、本分做事,這樣的黨員干部是把規矩當作維護公平、捍衛正義的有力武器,牢牢護住清正純潔的風氣,把群眾利益放在至高位置,始終堅持按規矩辦事,立起了光明正大的形象。這樣的黨員干部才是讓群眾豎大拇指、稱為“靠譜”的人,留下的都是美名和佳話。
(作者單位:96113部隊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