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平,李波濤,周江
(1.特種作戰學院軍事基礎教研室,廣東廣州 510500;2.南昌陸軍學院軍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103)
高寒山地體能訓練研究
薛國平1,李波濤2,周江1
(1.特種作戰學院軍事基礎教研室,廣東廣州 510500;2.南昌陸軍學院軍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103)
地理環境對軍人體能訓練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立足在平原地區進行針對性軍事體能訓練達到高寒山地環境對軍人的體能需求,通過分析高寒山地環境特征對軍人身心的影響,針對如何設置訓練內容、創新訓練模式等問題,提出建議,旨在提高訓練效果,給山地部隊開展體能訓練提供參考。
高寒山地;體能訓練;環境;戰斗力
在高寒山地環境中進行軍事體能訓練,是做好軍事斗爭準備、提高部隊戰斗力的現實要求,也是打贏未來特殊環境下局部戰爭的根本保證,而高寒山地環境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山地部隊體能訓練和戰斗力的生成。如何克服高寒山地環境對軍人身心的影響,創新訓練模式,科學組訓,提高訓練效果,是重要而現實的課題。
高寒山地多指海拔在3700 m以上的地區,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復雜,氣壓低,氧分壓低,環境惡劣等必將給軍人的身體、行動能力和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官兵會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適應不全癥。
一是對神經系統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對缺氧極為敏感,輕度缺氧者會出現頭痛、失眠等;進入較高海拔后,出現嗜睡、反應遲鈍等癥狀。同時低溫環境會影響神經傳導速度,使肌肉收縮速度減慢,動作靈活性和協調性降低,并容易發生運動損傷。
二是對呼吸系統的影響。缺氧刺激了主動脈周圍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氣量加大,從而影響呼吸系統的正常功能。呼吸系統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機體攝取氧的能力,進而影響到機體的有氧代謝能力。
三是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心率加快是進入高原后最早出現的癥狀,在平原,安靜心率一般為70次/min,在高原4500 m處,安靜心率可增加到105 次/min[1]。
高寒山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受缺氧、嚴寒和復雜地形、太陽輻射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員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不適應,容易出現生理機能紊亂,體能下降,導致行動能力和生理適應能力下降,嚴重者會喪失戰斗能力。
駐邊守防的官兵,常年擔負搶險救災、處突維穩等急難險重任務,許多青年官兵因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及嚴酷的自然環境等因素,機體長期處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應激狀態,可能出現焦慮、精神疲勞、脾氣急燥、意志力下降等諸多心理疾患。
耐缺氧訓練就是人體在低壓缺氧環境下,利用缺氧和運動的雙重刺激,使個體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滿足高寒山地體能需求的訓練。
2.1.1 間歇性低氧訓練
間歇性低氧訓練包括交替進行兩項內容訓練:一是吸入低濃度 (9%~20%)氧氣,二是吸入正常濃度 (20.9%)的氧氣。由于人體不能始終吸入低氧,而是與正常呼吸相交替,故將其稱作“間歇性低氧訓練”[1],此方法有可能成為“高原訓練的替代方法”[2]。
2.1.2 戴阻氧嘴訓練
阻氧嘴是主要用于低海拔地區,為提高人體抗高原缺氧能力的適應性體能訓練模擬器材,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阻止通氣量,模擬不同程度的缺氧環境,從而提高人體抗缺氧能力。
2.1.3 低壓氧艙訓練
使用低壓氧艙進行訓練是指在封閉的空間內,通過人為制造低濃度氧氣,通過調控艙內的氣壓和氧分壓,模擬不同海拔高寒山地的條件特征,引起機體被動產生各種適應性變化,從而逐步增強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2.1.4 抗缺氧操訓練
主要利用人體體位變化和血液的壓力作用,造成腦部充血,模擬高原缺氧時腦部血管的自主調節性擴張而形成的顱內壓增高、頭痛、頭脹等癥狀。通過運動增加肌體每分鐘的耗氧量和在運動中的憋氣效應,造成體內嚴重缺氧癥狀和感受,從而提高機體耐缺氧的能力。帶防毒面具訓練、水中憋氣、屏息練習等也能有效提高人體的耐缺氧能力。
在基礎訓練階段,提高官兵的有氧和無氧耐力是高寒山地體能訓練的重要基礎。如進行3000 m跑、5000 m跑以及5 km武裝越野跑訓練等,采用持續訓練法、間歇訓練法和重復訓練法等方法進行訓練。一是在組織形式上突出變速跑:無論是3000 m跑、5000 m跑、還是5 km武裝越野跑,應經常以變速跑的形式進行;二是在訓練安排上采取大運動負荷,使機體產生應激的適應,在反復刺激下提高受訓者有氧和無氧耐力。
一是開展爬山訓練,提高高寒山地環境的行動能力。爬山對于高寒山地體能訓練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爬山練習,不僅可以訓練官兵的體能,而且對提高高寒山地作戰環境對人體的適應能力和綜合發展官兵在高寒山地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是進行高寒山地500 m障礙訓練,發展人體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和協調等基礎身體素質,增強攀、爬、跨、越、鉆的能力,以滿足山地作戰的特殊需要。
耐寒冷訓練不僅可以強健體魄,增強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而且還可以有效培養官兵的意志品質。利用個體可接受的冷刺激量來激發人體各系統功能向有利于自身健康方向轉化。研究表明,冷應激可引發神經系統指揮一切生命重要系統活躍起來,可提高神經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能量轉化系統以及體內抗氧化的功能。耐寒訓練要做到循序漸進和堅持不懈,才會激發出與寒冷搏擊的斗志和必勝的勇氣,沖過“耐寒緩沖期”,從而提高耐寒能力。如冷水浴、冬泳等都有比較好的訓練效果。
心理訓練著力從培養官兵敢打必勝的信念、堅強穩定的情緒、遇險不驚不亂的意志品質、面對惡劣自然環境無所畏懼的心理素質等方面入手。心理調適的方法有:自我調控訓練法、仿真模擬訓練法、心態調整訓練法、冒險評估訓練法、結合滲透訓練法等。
高寒山地體能訓練內容還有5 km武裝越野、沖刺跑、背沙袋跑、戴阻氧嘴跑、戴防毒面具跑、蛇行跑、攀登、晝夜極限拉練等。通過訓練使人體反復出現生理極限,充分感受高原缺氧的刺激,提高受訓者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水平,增強肌肉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使機體儲存更多能量,能夠耐受較高乳酸、延遲疲勞出現,從而增強人員耐缺氧能力和耐持久能力,達到高寒山地作戰“預適應”的效果。
高寒山地體能訓練的指導思想,要做到“三個緊貼”:緊貼參訓人員任務的行動特點,緊貼惡劣的特殊戰場環境,緊貼地區部隊的現實訓練實際;圍繞“三個目標”:圍繞“高海拔問題,低海拔解決”,圍繞提高官兵“三耐” (耐缺氧、耐寒冷、耐持久)能力,圍繞體能訓練與戰術訓練的有機結合;實現“三個轉變”:由注重培養身體能力向培養戰斗力提高轉變;由注重操場訓練向注重野戰條件下訓練轉變;由注重單一技能訓練向注重全面身體適應能力轉變[3]。
3.2.1 充分認識高寒山地環境對訓練的影響,增加高原習服訓練
研究表明,進入海拔2000 m以上的高寒山地8~10天,生理指標和情緒狀態會趨于穩定。這為適應極端缺氧環境和承受大運動量訓練所需最短期限提供了依據,而心理適應期的時間目前尚未明確。從生理角度來看,高寒山地低氧環境下訓練頻率3天/次 (為期30天)和1天/次 (為期10天)的訓練安排表現出相同的環境習服效果。因此,3天/次的環境訓練適應是習服的一個最低頻率。高寒山地低氧寒冷環境習服要控制好間歇性低氧訓練與低氧環境訓練的銜接和參訓者機體核心溫度的下降問題。習服訓練時按照“預適應性—適應性—應用性”的程序組織訓練。
3.2.2 圍繞基礎訓練,突出針對性訓練內容
基本的身體素質訓練是高寒山地體能訓練的基礎,也是開展針對性訓練的基本保障。在高寒山地體能訓練中堅持基礎體能訓練,突出針對性的“三耐”訓練,使得訓練內容與體能需求相統一。
3.2.3 心理調適貫穿訓練始終
對官兵進行心理調適既是適應性訓練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官兵心理素質,充分發揮單兵戰斗力的有效途徑,在訓練中應貫穿始終。
在力量訓練時,結合各種障礙物,訓練士兵的攀爬和翻越能力,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專項力量訓練;在速度訓練時,強調反應速度和位移速度的訓練,結合山地的上下坡進行訓練;下坡練習時要注意坡度的選擇,坡度過大對下肢負荷大,容易受傷,一般不超過30度。在耐力訓練時,最好能結合山地進行長距離行軍、爬山練習,可以加強心肺耐力、肌肉耐力以及無氧耐力,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在靈敏素質訓練時,應將訓練與臥倒、躲閃、滾進、躍進、轉向等戰術動作結合起來;在進行適應能力訓練時,要把訓練與環境因素結合起來。
一是必須做好缺氧寒冷傷害的預防教育工作;二是必須做好相關緊急救護的技能培訓;三是必須做好緊急情況的應對方案;四是必須落實好相應的急救設施;五是必須加強訓練中的醫務監督。
訓練的醫務監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訓練前對訓練對象的身體情況應進行嚴格的檢查 (如心率、血壓);第二,在訓練實施的整個過程應嚴密監控訓練對象的生理變化 (如心率、面色、眼神等);第三,訓練后及時準確監測訓練對象的生理指標[4]。
[1]李澤清.模擬梯度海拔交替低氧訓練對大鼠心肌相關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10.
[2]張薇,張鴿.淺談模擬高原訓練手段的應用[J].甘肅科技縱橫,2003(6):79-80.
[3]于新彥,甘興敏,萬毅.淺析高寒山地體能訓練體系 [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21(3):63-64.
[4]張聯,吳滌,賈濱.軍人高溫高濕環境身心適應力訓練初探[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2,31(2):93-96.
[5]林建棣.軍事體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
Study on Alpine Mountain Physical Training
XUE Guo-ping1,LI Bo-tao2,ZHOU Jiang1
(1.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Basic Course,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Guangzhou 510500;2.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Common Course,Nanchang Military Academy Nanchang 330103,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from the plains to the alpine mountain environment,which demands different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alpine mountain environment on military personnel,the paper proposes how to set up training content and innovate training model and other issues.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effect,to provide troops with reference to mountain physical training.
alpine mountain;physical training;environment;combat capability
G87
A
1671-1300(2014)02-0017-03
2013-12-20
薛國平 (1971-),男,江蘇鹽城人,講師。研究方向:軍事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