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紫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2)
工信部頒布的《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了“十二五”時期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包括: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為世界級造船基地,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船舶工業將進入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階段,產業發展面臨重要機遇與嚴峻挑戰。
另外,企業要發展就要提高質量,提高質量的硬件中,船廠設施等是重要一方面,而軟件中人才是另一重要方面。如何培養適宜船廠發展需要的技術工人,高職院校面臨的巨大難題。
南通的區位優勢已經十分明顯,目前全市有船舶修造及配套企業200余家。紫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紫瑯學院)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依托民辦教育制度的靈活性建立了船舶工程系。從2008年開始開設船舶工程技術專業,2012年又增開船舶舾裝技術和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兩個專業,目前為止培養畢業生近500多人。面對造船企業遇到的瓶頸問題,相關的船舶教育教學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極大挑戰,本文以紫瑯職業技術學院船舶工程系人才培養為例來進行相關探討[1]。
現階段的教學以“理論教學”加“實訓/實習周”為主。在理論教學中,擔任理論教學任務的教師更多地沿襲了學歷教育的教學方法,基本還是采取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的教學局面;在實訓教學中,學生的實訓基本都是“單一任務式”的項目,學生基本都能依葫蘆畫瓢完成或者進行簡單分析就能順利完成。
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再適應現代造船新形勢的需要,國內很多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并且進行一系列的探索、實踐和改革,紫瑯學院也在積極進行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項目教學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紫瑯學院剛剛起步,師資力量有限,主要以老年教師和青年教師為主。教師在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傳授知識,不能過多地把主觀思想傳遞給學生,而是應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有這樣一個實例,LNG船的施工建造需要大量的焊接技術工人,而大多數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都是右手焊接,學生工作以后就形成思維定勢,只熟練右手焊接,LNG船的焊接建造不同于以往的船舶,其管路焊接和空隙小的地方的焊接更需要左手焊接,甚至是雙手左右開弓一起焊接。相比之下,沒有接受過傳統焊接教育的人更容易學習雙手焊接或者左手焊接,這就導致受傳統教育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受到限制,或者換句話說,與傳統的焊接工人相比并沒有太多優勢。
另一方面船舶行業屬于重工業,專業教學投資很大,而且回報不能立竿見影。單以船舶CAD/CAM實訓室為例,我院船舶系為滿足一個教學班的使用,需要60臺計算機,以每臺4 000元計算需要24 000元,造船專用軟件滬東中華SPD系統(教學版)一套50個接口需20萬元,其余設備,維修費等不計,僅這一個實訓室就需要花費近23萬元。其他實訓室建設如船舶模型實訓室,船舶仿真實訓室,港航實訓室等建設費用都遠超船舶CAD/CAM實訓室的建設費用。對于紫瑯職業技術學院這樣一個民辦高職院校來說,建設困難,只能統籌安排,分期分配建設,很難一步到位。這也導致實訓課程不能完全適應高技能培養要求。
紫瑯學院船舶工程系專業設置劃分現階段比較合理,類別豐富,基本能滿足船廠相關工種的人才需要,又能滿足學生的方向選擇。但是也存在弊端。
船舶行業對于很多家長和學生還是陌生的行業,他們并不真正了解船舶的整個制造過程及工藝,很多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后盲目選擇船舶專業及方向,導致后期對自己所選擇方向沒有興趣。
學校可以針對這種情況在大一新生入學時統一進行大類專業基礎課學習,同時選擇一到兩門方向專業概述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旁聽或根據學校現有情況進行調整,讓學生對專業方向在入學的半年或一年內有所了解,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愛好進行分專業分班教學,使學生能真正喜歡自己的專業和自己的專業方向。
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化造船的加速,船舶專業會劃分的更加細致,如果專業劃分太多也不利于人才培養。但是把某一地區的高職院校聯合起來進行人才培養,打破校與校的封閉,這樣可以整合每個學校的師資及設備力量,又可以整合學生的培養,共同應對將來船舶行業對人才的苛刻需求。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習者職業能力的發展,至今在職業教育實踐中,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還存在平行或分離開設的情況,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計劃在內容上協調不充分,很難實現兩個學習場所的一體化學習,學生也很難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因此,現代職業化教育的課程開發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理論和實踐教學的一體化[2]。
現階段的教學模式不止紫瑯學院,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即教學模式單一化,沒有真正做到模塊化教學。學生學習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不能和實際造船工程中所遇到問題相結合。再有,現階段應用的高職高專教材也多是由本科院校船舶教材改編而來,并不真正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如果相關船舶部門和教育部門能聯合多個高職院校,組織船舶專業教師整改創新船舶專業教材與教學模式,使理論課與實踐課能真正融為一體,勢必能進一步推動船舶專業人才的培養,使其更適應市場需要。
師資力量的培養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有利于教師把理論與實踐和結合起來。教師有實踐經驗,那么講課內容就會豐富,這樣解決了教師單純講書本上的知識不生動、課堂沉悶的問題,利于把學生的思路打開。目前我們船舶系雙師型雙師素質教師比例為70%。船舶工程系青年教師居多,選送青年教師到企業學習,雙師素質能力能得到很大提升。
首先是青年教師的培養。青年教師大多畢業直接來到學校工作,教學經驗和工程經驗缺乏,學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大力鼓勵青年教師下企業學習,積極申報院級或市級,乃至省級科研項目。優先安排青年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的學習。
其次注重中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中年教師可謂是一個系部,一個學校的中堅力量,他們被即將退休的教師培養起來了,無論在工作能力方面,還是工程經驗方面都非常豐富,是青年教師的學習榜樣。他們就是青年教師與退休教師的紐帶,這個紐帶作用發揮的好,那么會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合作團隊。
再次,發揮退休教師的作用,傳授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退休教師有將近三四十年的工作經驗,大部分的高職院校退休教師在年輕時都曾經在企事業單位進行相關的船舶方面的工作,又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如果他們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授給中青年教師,可以讓青年教師少走很多彎路,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老教師已經有了自己的工作人脈,可以帶動青年教師多參與相關專業研討會,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行業素質。
最后,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單位邀請船舶企業工程技術高層次人才進校講座,即增加了專業教師與企業人才的交流,又可以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
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對高職院校來說更是重要,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具有較強的職業定向性和針對性[3]。學校建立船舶專業5年來,每年都根據市場需要調整專業,先后開設了船舶工程技術專業船舶制造方向、船舶電氣方向、鋼結構技術方向,船舶舾裝技術專業,港口與物流專業等。面對當前形勢,系部還會做出相關的專業調整,力求面對市場需求,適應船舶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相對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同等重要,課時比例與課程安排根據企業的調研和畢業生的信息反饋也在逐年調整,力求合理。
船舶工程系還專門成立專業研討小組,每年都組織專業委員進行專業研討,針對船舶系的建設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產學結合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徑,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實施過程應主動爭取企業、事業單位及相關民營企業參與,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有條件的話可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制訂和實施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的各個教學環節既要符合教學規律,又要根據企事業單位的實際工作特點。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與上海佳豪船舶設計有限公司的產學結合模式值得學習。兩家單位共同組建“上海佳豪武漢船院船舶生產設計工作站”,他們引進三維造船生產設計軟件TRIBON,以佳豪船舶設計公司為平臺對外承接船舶產品的設計工作,學校的教師和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實際產品的生產設計,并且能夠和佳豪的有經驗的工程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教師和學生同時受益。學生在產學結合的學習中能夠更加適應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一體化是當前高職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4]。從師資配備、專業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可以有效解決問題,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如實訓室的建設等,都有待于進一步地研究與整合。我們將依靠民辦高職辦學靈活的特點,依托南通的區位優勢,努力把紫瑯學院船舶專業打造成優秀品牌,為地方經濟貢獻一份力量。
[1] 王宏智,賈小平,申 玫,等.船海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分析[J].船海工程,2011,40(4):61-62.
[2] 陳倩清,陳 艷.基于工作過程的“船體分段模型制作”課程改革與實踐[J].船海工程,2011,8(4):92-94.
[3] 王金鑫.以就業為導向,確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科技信息,2008(12):163.
[4] 陳 宏.“船舶結構與設備”教、學、做一體化改革實踐[J].航海教育研究,201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