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1)
我國關于海洋船舶的主要規范有:①《鋼質海船建造規范》,為綜合性規范,包括船體、輪機、電氣設備、貨物冷藏裝置、消防、自動化、焊接和建造材料等方面的技術規定;②《海船穩性規范》,是對海船在風浪或其它外力作用下船體傾斜時,必須具備的復原能力所作的技術規定;③《海船載重線規范》,對符合上述規范要求的海船在滿載情況下航行于世界各區帶、區域和季節期間,根據船舶儲備浮力核定最小干舷的規定。關于長江航行船舶的規范主要有長江水系鋼船建造規范、長江水系小型鋼船建造規范、長江水系船舶穩性和載重線規范等。關于內河船舶的規范主要有內河船乘客定額與艙室設備規范和內河小型鋼絲網水泥船建造規范等。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船舶建造和設備規范體系[2]。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造船大國,必須大力推廣并嚴格遵守船舶建造規范,實現如下幾方面的統一。
1)安全目標,包括設計壽命,環境條件,結構完整,結構可達,拆解要求等方面。
2)功能要求,包括疲勞壽命,結構強度,破損強度,建造質量,維護要求等方面。
3)驗證準則方面。
4)船檢規范、規程等方面。
截至目前,山水集團在境內發行的71億元債券中尚有45億元未進行兌付。此外,多數債權銀行對山水集團信貸業務到期的處理也大多采取展期或借新換舊方式,若山水集團貸款形成不良,將對債權銀行到期貸款續作造成較大不利影響,同時對其他債權銀行履行債權銀行公約造成一定障礙。
5)工業標準,操作行為,建造質量等方面。
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船舶行業標準不斷變革和提升,船舶行業的標準競爭愈演愈烈。控制和爭奪重點領域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是應對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標準被國際性的標準化組織承認或采納,可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甚至能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誰制定的標準為世界所認同,誰就會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通過標準制定能達到如下的幾個目的。[3]
1)通過制定標準來加速船舶產品升級和更新,為產能過剩的船舶行業開辟新市場。
2)通過標準的制定來解決各國在海事領域的利益沖突問題。目前,航運、造船(包括資本)利益陣營和國土(包括沿海)安全、環保利益陣營的利益沖突,在標準變革中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需要通過標準的制定來解決各國的利益沖突問題。
3)安全和環保的要求促使行業通過明確的標準來統一認識和行動。安全和環保將是今后長期的世界性問題,是由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產生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全世界長期共同的努力,因而需要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來督促和推進大家共同行動。
4)通過標準的制定來提高造船產業的技術門檻,形成產業發展的梯級。
5)將標準的制定作為船舶產業發展創新的手段,打破船舶行業依賴資源和低勞動力成本發展而產生的瓶頸。
在中國已經實現造船大國的今天,要想進一步發展成為造船強國,我國的造船技術必須走在世界前列,引領造船技術發展趨勢,必須依照"技術創新,標準先行"的原則。但我國眾多地方和民營造船企業由于工藝技術相對滯后,應對新規范、新標準強制實施能力明顯不足。在高職院校的船舶類的課程教學內容中,完全沒有引入船舶建造的相關規范,學生學習內容與行業要求完全脫節,因此,必須在教學中實現船舶標準與高職船舶專業教學課程內容對接,才能夠培養出適應船舶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4]。
經過調研和研究,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船舶標準與高職船舶專業教學課程內容對接。
1)建立由船舶專家和專業教師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作用。
聘請船舶修造和航運企業的專家組建船舶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作用,依照職業標準,指導、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計劃,使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課程設置更加科學,更加適應企業的需求。
2)對接行業標準,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行業資格標準和合作企業崗位對該專業人才的具體要求,構建該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步驟為工作任務(崗位)→典型工作過程分析→學習領域→能力要素。
通過與合作企業共同研究,在對崗位工作過程分析的基礎上,提煉出崗位中具有相近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的工作任務(崗位)群集合,形成本專業對應的平行工作任務(崗位)群模塊。
通過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對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過程進行分析,獲得該工作崗位的典型工藝流程,并將其歸結成能力培養模塊。
根據崗位的工作任務模塊和對應的典型工作過程和工藝流程,確定以職業公共基礎能力模塊為平臺,以職業崗位核心能力模塊為載體,由基礎學習領域課程、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拓展學習領域和獨立安排的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
對接行業標準,根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在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中,圍繞課程標準構建專業課程的結構主線,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來進行教學內容設計。
對接行業標準根據專業核心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及職業技能鑒定的需要, 采用工學結合的模式,根據課程標準編寫專業核心課程的校企合作教材,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教材編寫班子,注重引入船舶建造相關標準和設備標準,將生產實際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充實到教材中,將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內容編寫成相應課程的教學案例,使之成為工學結合的示范教材或教改教材。
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是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以全面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為中心,加強專業教師的職業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構建一支“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
通過選派專業教師到到合作企業鍛煉、主持和參與工程技術項目開發和技術服務等方式,提升專業教師的職業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通過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參加專業建設和教學,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1)培養專業帶頭人。通過制定本專業的長期發展規劃,主持教學計劃、課程標準的制定與修訂、職業教育特色教材編寫工作;負責本專業教學改革和實踐技能培養方案的制訂;指導青年教師完成課題研究;考察和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等措施,使其在行業有一定知名度,能擔任企業技術專家或顧問。
2)培養專業教學骨干。培養方式包括選派培訓進修、參加學術會議、下企業鍛煉、與行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等,跟蹤專業技術發展動態,提高其專業教學能力及技術應用能力。
3)“雙師型”教師培養。每年有計劃地選派中青年教師到船舶修造企業去頂崗工作,積累實踐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豐富實踐經驗,提高實踐技能,提高“雙師型”教師的綜合素質。
4)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密切與企業的合作,從合作企業聘請既有一定理論水平又有很強實踐經驗的工程師和技師以上的專家、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本專業的兼職教師,重點承擔本專業實踐技能的教學工作,主要負責校內生產性實訓項目制定和指導、頂崗實習項目擬訂和指導等。
通過在教學中引入船舶建造與設備相關標準,讓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差別,建立起依照相關標準進行設計、施工的理念,順利成長為能工作在船舶建造第一線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對各種標準在船舶行業的推廣應用起到積極作用,并為今后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及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1] 辛元歐.中國船舶近代工業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 《中國船舶檢驗史》編委會.中國船舶檢驗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 陳映秋.國際船舶標準對設計理念的影響[C]∥第三屆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學術會議,武漢,2005.10.船海工程,2005.
[4] 楊 啟.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和研究性教學改革初探[J].船海工程,2011,40(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