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玲,霍雙雙,鄧新位
(天津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
項目治理機制改善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研究
——以代建人激勵效應為中介變量
嚴 玲,霍雙雙,鄧新位
(天津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
文章以國內代建制下的公共項目為研究情景,在歸納和總結項目治理理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考慮公共項目多層委托代理形成治理結構特殊性,構建出以代建人激勵效應為中介變量的“項目治理機制——代建人激勵效應——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理論模型,并提出項目治理機制作用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改善路徑假設。通過對147個樣本數據的分析,結果表明:公共項目治理機制能夠對代建人產生顯著的激勵效應,代建人的激勵效應能夠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產生顯著的影響,項目治理機制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直接效應較弱。表明在特定治理結構下,代建人的激勵效應是項目治理機制改善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中介變量。研究結果可為政府決策部門完善代建管理制度提供理論支撐。
公共項目;項目治理機制;項目管理績效;代建人激勵;中介作用模型
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項目治理能夠有效改善項目管理績效[1]。隨后學者們試圖揭示項目治理改善項目管理績效的作用機理,但是所采用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不同,對于項目治理發揮作用途徑的認知并不一致。如Winch[2]、沙凱遜[3]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范式出發,認為項目治理能夠減少項目中利益相關者道德風險的幾率,最終減少交易費用從而提高項目管理績效;嚴玲,尹貽林[4]等認為項目治理主要是通過項目契約組織中的制度對項目臨時性的網絡組織中利益相關者產生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來提高項目管理績效;丁榮貴[5]提出項目治理是規制利益相關方行為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能夠為實現項目目標,提高項目執行、風險管控,提供一個可靠的管理環境,提高項目管理績效;Müller[6]以項目群為研究載體,認為項目治理是通過為組織內部進行合理的決策制定和為管理行動提供透明的角色定義和框架,區分任務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從而提高了項目管理績效??梢?,項目治理研究范式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基本出發點:①項目契約組織中存在委托代理關系;②不完備契約存在;③向項目契約組織中注入規則是以激勵約束機制的構建為核心;④項目治理目標促成項目成功。據此,項目治理給出了項目運行的基礎和責任體系框架,項目管理則涉及具體的運營過程[4]。隨后學者們各自開展了相應的實證研究,例如杜亞靈、尹貽林等通過對78個公共項目調查后認為治理是通過管理間接改善項目管理績效,提出了項目治理-項目管理-項目管理績效的改善路徑[7]。
對于國內公共項目而言,在雙重多級委托代理鏈以及投資目標和較強外部性特征的約束下,其交易方式逐漸向專業化、社會化的委托建設管理方向轉變[8],出現了公共項目代建制管理模式,即政府投資人或投資主體將建設項目委托給專業化項目管理單位(簡稱代建人)代為建設實施管理,直至交付使用。公共項目代建制的推行形成了以“政府業主—代建人—項目實施單位”的多級委托代理關系為核心的治理結構[9],代建人在公共項目管理中充當“代業主”,擁有項目建設期的臨時控制權[10]。也就是說,代建項目治理的核心在于能否解決公共項目契約組織中委托代理關系所產生的代理問題,因此從制度層面上確保對代理人進行有效激勵,減少代理人的道德風險和被尋租幾率,從而提高公共項目管理績效就成為公共項目治理的關鍵。
實施代建制的公共項目治理結構固化為以垂直委托代理關系為核心,因而優化治理機制成為改善代建項目管理績效的必然選擇。已有研究表明代建項目中具有更大靈活性的治理機制是與治理結構相匹配,并對項目管理績效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風險分擔機制[11]、風險報酬機制[12]、招標選擇機制[13]、項目績效問責機制[14]等都是有效激勵委托代理關系中代建人的有效工具。代建人受激勵后的態度和行為能夠使得代建人的“努力水平”提高,避免代建人的道德風險以及利用擁有的項目控制權之便被尋租的可能性,減少政府部門的監督費用。代建人受激勵程度決定了其是否積極溝通和協調,使得項目建設過程中契約的執行效率提高,也決定其是否能夠與業主之間形成良性的信任關系,使得復雜的公共項目臨時性的網絡組織交易變得簡單,從而減少交易費用,提高公共項目管理績效。
可見,代建制下公共項目治理機制的作用途徑是以代建人激勵效應為中介變量。有鑒于此,在代建制下沿用成熟的項目治理機制,結合公共項目的特性,在新制度經濟學范式下,從委托代理的激勵問題和交易費用出發,構建“項目治理機制—代建人激勵—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中介作用模型,并通過實證方法以探索項目治理機制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影響機理,尋找出合理的項目治理,改善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制度安排和激勵代建人的路徑。
(一)項目治理機制與公共項目管理績效
在我國公共項目存在復雜的多級委托代理結構[15],其運行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初始委托人(公眾)至政府由下而上的行政授權與從政府到最終代理人(項目實施單位)由上而下的經濟授權。政府與主要利益相關者(如項目管理企業、項目實施單位,項目融資方)組成一個不完全信息、不確定風險,且有連續制度安排的市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組不同類型的不完備契約。因此,代理人仍可為逐利實施不利于委托方的行為,而采用產權和利潤激勵的手段不足以控制代理人問題,進而影響項目績效。項目治理主要通過對科學的代建人選擇機制、合理風險分擔機制、風險報酬激勵機制、管理績效問責機制等制度的構建,提供了對代理人有效激勵的手段,能有效避免代建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額外交易費用,增進委托方效用。
(1)代建人選擇機制的最終目的是完善公共項目的招標制度。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擇代建人,能有效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有效提高項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國內公共項目代建人選擇中多采用招標方式。但是,從項目治理角度看代建人招標選擇方式更應該在以資格、能力、聲譽、業績等為資格預審條件的基礎上,完善代建人項目管理績效的信息披露機制、項目代建管理資質等制度,促進委托人與代建人之間形成初始信任,這樣能夠為公共項目激勵交易雙方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形成合作博弈狀態,使得代建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發生的幾率降低,提高項目管理績效。
(2)風險分擔機制的核心是通過提高項目利益相關者的公平度而對項目管理績效產生正向影響。Amos強調公私雙方合理分擔PPP項目風險是改善項目績效的重要保障[14],Chap?man也指出PPP項目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合理風險分擔[15];Motiar則提出PPP項目的績效與公私雙方風險分擔的具體程度相關的思想[16]。代建制模式下的公共項目也需在項目參與方之間形成合理的風險分擔方案,能對項目代建人產生激勵功能,從而提高項目管理績效。
(3)風險報酬促進激勵合同的效用而改善項目管理績效。信息的不對稱貫穿于整個項目建設的周期,代建人需為此承擔相應的風險,也應當獲得相應的風險報酬,才能形成最優的激勵合同。風險報酬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出交易雙方的公平原則,避免代建人為了獲得利益而故意隱瞞信息[17],從而使得整個項目的交易費用降低。對于整個項目交易的過程而言,代建人的風險報酬能夠為整個項目結余資金;另一方面,風險報酬體現的公平原則能夠有效地激勵代建人,使得代建人在項目管理過程中提高努力程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主動溝通與協調,促使項目得以順利實施。
(4)項目管理績效問責機制旨在厘清項目管理主體與責任的映射矩陣而改善項目管理績效。一是追究代理人的管理責任:根據績效評價的不良績效指標,可以厘清導致不良績效指標的行為,按責任標準可找到不良行為與標準行為之間的差距,按代理人責任體系可找到相應的代理人,最后根據合同要求向代理人追究責任。二是,追究政府的決策責任,剝離代理人責任導致的項目績效偏差,從政府決策中尋找其原因。政府的績效問責通過“治理—管理—績效”路徑的大循環來實現,而代理人的績效問責通過“管理—績效”的小循環來實現,二者的差異為有無“治理”的參與,說明政府決策所形成的項目外部制度環境能夠影響公共項目績效。
由此,提出假設H1:項目治理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存在正向相關關系。
H 1a:代建人選擇機制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有正向作用;
H1b:風險分擔機制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有正向作用;
H1c:基于風險分擔的代建人報酬機制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有正向作用;
H1d:代建人項目管理績效問責機制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有正向作用。
(二)項目治理機制與代建人激勵
從經濟學的視角,激勵源于委托代理關系,根本上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18]。委托代理理論使用努力水平來研究激勵問題,項目治理機制作為一種制度層面激勵,是將激勵機制作為由項目契約組織的制度安排所帶來的一個整體系統效應,能有效激勵、約束項目臨時性契約組織中的代建人。
(1)代建人選擇機制是激勵代建人的必然選擇。當前國內代建人選擇方式缺乏專門的代建人管理資質以及代建人項目績效信息披露機制,尚不成熟。若著眼于代建市場的培育,就可以探討在重復博弈的理論框架下市場聲譽所能發揮的激勵作用,可以將其與代建人的市場準入資格聯系在一起,如設立并使用代建人名錄。然而有研究表明,招投標程序雖然不會影響業主方的信任,但與承包商的信任強相關[19],該結論說明了代建人的選擇將影響代建制作用的發揮,因此構建科學的代建人選擇機制是治理其機會主義行為的必然選擇。
(2)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風險與激勵都必須是相輔相成的。政府委托人不應將項目所有風險全部轉移給代建人,風險分擔對于實現代建人的有效激勵具有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在交易成本的約束下,對不同合約安排的選擇旨在從分散的風險中獲得最大收益,因此,可以認為有效的激勵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是承擔風險的成本與有效激勵后的收益之間達到合理的平衡[20]。既有研究通常將一般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原則與代建制下公共項目的特殊性相結合來確定項目參與方的風險分擔方案。
(3)代建人報酬無疑是最直接的激勵因素。對代建人報酬的研究均表明,代建人的報酬應當是組合型收入,也就是說既要包括反映成本的固定報酬,也要包括反映代建人努力程度的風險報酬。由于代建人承擔了項目風險,代建取費中必然要包括代建風險管理費,但目前代建市場上并沒有給出一個基于代建人風險分擔機制下的代建管理服務費用的合理取費標準。所以研究風險分擔機制下的代建取費構成,是對代建人報酬激勵的具體落實。在此基礎上方能建立合理的取費標準、解決取費較低的現實,提高對代建人的激勵效率。
(4)項目管理績效問責機制旨在逆向激勵代建人。代建人直接負責項目管理工作,而良好的項目管理是保證項目成功的前提[22]。項目管理與項目績效相聯系,因此,對代建人的項目管理績效進行問責既符合代建人的角色定位也是激勵機制發揮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將代建項目的責任追究機制與合同主體之間的風險分配方案聯系起來,通過明確的問責程序追究代建人的績效責任進而規范代建人的項目管理行為成為約束代建人的重要監督機制。
由此,提出假設H2:項目治理機制對代建人有激勵效應。
H2a1:代建人選擇機制的合理性對代建人受激勵的行為有積極作用;
H2a2:代建人選擇機制的合理性對代建人受激勵的態度有積極作用。
H2b1:風險分擔機制對代建人受激勵的行為有積極作用;
H2b2:風險分擔機制對代建人受激勵的態度有積極作用。
H2c1:基于風險分擔的代建人報酬機制對代建人受激勵的行為有積極作用;
H2c2:基于風險分擔的代建人報酬機制對代建人受激勵的態度有積極作用。
H2d1:代建人項目績效問責機制對代建人受激勵的行為有積極作用;
H2d2:代建人項目績效問責機制對代建人受激勵的態度有積極作用。
(三)代建人激勵與公共項目管理績效
代建人作為公共項目的代理業主直接主持公共項目的建設管理活動,代建人受到激勵后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愿意針對項目特點所投入的配套項目管理資源,包括配置具有勝任力的項目經理,具有整體能力的項目團隊,為項目管理提供人力資本保障;愿意提高與委托人溝通的次數,并能及時有效響應對方的要求,積極與項目利益相關方協調解決問題;愿意提高各方合同的執行效率;高管會更加關注代建項目的進展,并提供解決問題的資源等,代建人這一系列受激勵的行為都會促進項目成功,提高項目績效。
代建人受到激勵后首先表現為能對項目管理最終要達成的目標與委托人保持一致,這是代建人與委托人對目標趨同性的具體的表現,能夠解決傳統委托代理理論下代理人問題,避免代建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其次,按照建設工程中風險分擔的原則進行風險劃分后,代建人受到激勵后能夠積極承擔被分配的風險,而不推諉或逃避;最后,代建人愿意與委托人在下一個項目中再次合作,在重復博弈中對委托人的信任度加強,代建人受激勵后的態度能夠使得代建人積極地投入到項目管理過程中,從而使得項目管理績效提高。
由此,提出假設H 3:代建人激勵效應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有積極作用。
H3a:代建人受激勵的行為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有積極作用;
H 3b:代建人受激勵的態度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有積極作用。
綜上,將理論模型和研究假設歸納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治理對公共項目績效作用機理與作用路徑的理論模型和研究假設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圖中的假設H1a、H1b、H1c、H1d是基于H1和項目治理機制的維度推導而來;假設H2a1、H2a2、H2b1、H2b2、H2c1、H2c2、H2d1、H2d2是根據項目治理機制的維度和代建人激勵效應的維度基于H2推導而來;假設H 3a、H 3b是基于代建人激勵效應維度基于H 3推導而來。
(一)問卷設計
問卷題項根據量表的外顯指標構成,量表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項目治理的測量量表,二是代建人激勵測量量表,三是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測量量表。全模型的測量量表的初始量表如表1所列。

表1 項目治理機制、代建人激勵效應的量表及其外顯指標
研究根據所識別出來的初始指標制作問卷,用李克特5級量表打分。對代建人激勵的治理因素重要性評價,1分為不重要、2分為比較不重要、3分為一般、4分為比較重要、5分為非常重要。對代建人激勵效果重要性評價,1分為非常不同意、2分為比較不同意、3分為一般、4分為比較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重要性評價,1分為非常不好、2分為比較好、3分為一般、4分為比較好、5分為非常好。在此基礎上可進行量表開發。
(二)調查程序與樣本結構
研究問卷發放對象主要限定在直接從事建設項目管理領域的企事業單位職員;相關政府部門公務人員;學術研究人員(包括高校教師、博士研究生)。通過直接發放、電子郵件、書面郵寄等方式進行發放,在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內,共發出200份問卷,得到有效問卷147份,有效回收率為73.5%。分析答卷人背景信息,本次調研答卷人的職業組成:建設項目管理領域的企事業專業人員占66%、相關政府部門公務人員占15%、學術研究人員占12%、其他占7%。在項目管理行業從事實踐或研究工作年限,20年以上占11%,16~20年占17%,11~15年占41%,4~10年占21%,小于3年的占10%。參與過3個以內代建項目的占24%,參與過3~6個代建項目的占35%,參與過7~10個為21%,參與過10個以上代建項目的為15%。對上述問卷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以Lisrel8.70結構方程建模軟件對提出的假設模型進行路徑分析,檢測其中的路徑因果關系。
(一)信度、效度分析結果
研究運用SPSS17.0軟件計算Cronbach’sα系數來檢驗分析評價項目治理和代建人激勵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結果顯示R1合理的選擇方式和R8風險再分擔的目標合理性以及R22有未來合作的意愿等外顯指標的總體相關系數均小于0.5,所以給予刪除。刪除R1、R8后的代建人選擇、風險分擔、代建人風險報酬機制、項目績效問責機制、代建人受激勵的行為、代建人受激勵的態度、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等的Cronbach’sα系數,0.788、0.861、0.737、0.881、0.935、0.794、0.836均大于0.7,表明上述因子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分析的結果如表2所列,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2 問卷效度分析
(二)全模型路徑分析結果
1.G-I-P結構模型擬合
本文提出的理論的模型為一個遞歸模型,項目治理—代建人激勵—公共項目管理績效(G-I-P)的整體結構模型,運用Lisrel導入樣本數據進行模型擬合。模型的擬合結果如表3所列。分析擬合結果的各項指標可以發現,X2/DF= 2.631, GFI=0.923, AGFI=0.934, NFI=0.941, IFI=0.919,CFI=0.961,擬合優度指標都遠高于建議值0.9,且RMSEA= 0.031小于0.05。綜合上述分析,模型的擬合通過檢驗。

表3 G-I-P整體結構模型擬合效果相關統計值
2.理論假設的檢驗
根據表3中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及其顯著性水平,可以判斷理論假設是否得到樣本數據的支持。H1:項目治理對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相應的臨界比值(即t值)為2.248>1.96,p<0.05,表明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該路徑系數顯著。說明假設H1得以證實,項目治理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作用;但由于標準化路徑系數僅為0.231,表明項目治理對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直接正向作用比較?。籋2:項目治理對代建人激勵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714,相應的臨界比值(即t值)為12.747,大于1.96的參考值,在0.05顯著性水平下的該路徑系數顯著,表明假設H2得以證實,說明項目治理對代建人激勵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作用;H 3:代建人激勵對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783,說明代建人激勵對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具有較明顯的直接正向作用,并且該路徑系數相應的臨界值比(即t值)為14.562,p<0.001,表明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該路徑系數顯著。因此,假設H3亦得以證實。
可見,項目治理對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影響作用存在兩條基本的路徑:其一,代建人激勵效應對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其二,項目治理對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既存在直接的正向作用,亦具有間接的正向影響,具體而言,其直接正向作用相對較弱G-I(直接效果值僅為βG-I=0.231);而間接的正向作用較強G-I-P(間接效果值βG-I-P=βG-I×βI-P,0.599)。此外,還能夠進一步分析發現項目治理對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正向影響的總效果(β=βG-I+βG-I-P=0.790)比代建人激勵對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總效果更顯著。
(三)結構模型路徑分析
實踐樣本數據能夠支持代建人激勵中介作用理論模型,并能夠通過檢驗。為進一步探索項目治理機制、代建人激勵效應、公共項目管理績效之間的作用路徑,深入闡釋項目治理與公共項目管理績效關聯作用的“黑箱”提供支持。下面運用三個變量的一階因子通過結構模型進一步分析變量之間的作用路徑。其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發現,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H1a、H1c、H2d2路徑系數均不具有統計顯著性(即其臨界比值均小于1.96),因此,拒絕假設;其余假設路徑系數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具有統計顯著性(即其臨界比值均大于1.96),予以接受,并且從其標準化路徑系數的大小中能夠比較出相對的作用強度。

表4 結構模型擬合效果相關統計值
(一)項目治理機制能夠對項目管理績效產生影響
經過對樣本數據的分析,項目治理機制主要是通過向項目契約組織中注入規則來激勵和約束代建人,從而使得代建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幾率減低,同時降低交易費用這兩個途徑來提高項目績效。實證結果顯示假設H1b和H1d的成立,表明風險分擔機制和項目管理績效問責機制能夠直接作用于公共項目管理績效,其原因在于風險分擔為政府委托人與代建人之間對于項目未來可能出現事件的責任、權利、利益的分配,這本身就是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組成部分,代建人得到的權益越多,就表明政府委托人支付給代建人的報酬越多,直接影響到公共項目的投資控制,而投資是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管理績效問責機制能夠直接影響項目管理績效,是因為項目管理是在已有的資源約束下實現項目目標,項目管理的績效就意味著資源配置的優劣程度,項目資源配置優劣也就直接影響著公共項目管理績效。但是H1a不成立,表明代建人招標制度的完善,較之競爭機制,更重要的是委托人和代建人之間初始信任機制的構建,才對代建人激勵發揮作用,才能改善項目管理績效;H1c不成立的原因可能是代建人的報酬機制不會對項目管理產生直接影響,而是通過激勵代建人產生間接影響。
(二)項目治理機制主要通過對代建人產生激勵效應間接改善項目管理績效
項目治理績效直接作用不是改善公共項目管理績效的主要原因,假設H2與H3的路徑系數遠大于H1的路徑系數,表明項目治理機制改善項目績效首先須有效地激勵代建人,假設H2a1、H 2a2、H2b1、H2b2、H 2c1、H 2c2、H2d1、H 3a、H3b的成立,表明了代建人選擇、風險分擔、風險報酬等機制都能夠影響代建人受激勵的行為和態度,而拒絕假設H2d2,表明項目管理績效問責機制只能影響代建人的行為。項目績效問責機制其實質上是對代建人的一種監督和責罰機制,代建人在態度上對其存在著敵意,但是代建人無法決定其的存在,為了不受到責罰,則會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假設H3a、H3b的成立,表明了代建人受激勵后的行為和態度,均能對項目績效產生直接的影響,是因為代建人作為代業主能夠直接掌握著項目所需要的資源,其有決策資源配置的權利。因此,代建人的態度和行為就直接決定了項目資源配置的優劣,影響項目管理績效。
(三)項目治理改善項目管理績效的機理是降低交易費用
項目治理是項目管理理論發展的更高層次要求,從項目管理技術層面擴展到項目治理和體制的層面是項目管理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在單一的管理技能和粗線條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社會深層次發展需要的情況下,需將項目看作是一個含有不同項目參與方的契約網絡,也是一個利益網絡,決策者必須保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均衡,項目的這種網絡組織突破了Williamson對于經濟組織傳統的企業—市場的二分法,拓寬了項目是臨時性組織的認知范圍。在這種臨時性的網絡組織中存在著普遍的委托代理問題。
實證結果表明,項目治理中的風險分擔和問責機制能夠直接作用于項目管理績效,但項目治理機制主要還是通過對代建人激勵效應的間接作用影響公共項目管理績效,代建人激勵效應發揮了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說,項目治理通過風險分擔、風險報酬、信任選擇、績效問責等項目治理機制彌補了公共項目契約組織中對代建人激勵手段的不足,能促使受激勵后的代建人采取能夠與政府委托人的目標趨同的行為和態度,從而提高公共項目管理績效;同時公共項目管理制度還應加以監督和處罰機制的制衡,使得代建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行為頻率減少,從而減少交易費用提高公共項目管理績效。
據此結果可以推論項目治理的根本著力點是要彌補委托代理關系中對代理人激勵不足,通過項目治理構建激勵約束機制,以解決項目網絡組織中存在大量的委托代理問題。從這個角度闡釋,激勵機制也可以被認為是公共項目委托代理關系下的關鍵治理機制。當然,從經濟學范式出發的項目治理理論強調項目網絡組織中交易成本的分析視角,以節約交易費用成為項目交易方式的選擇標準之一,降低交易費用的決策工具。
[1]Klakegg O J.Governance Frameworks for Public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Estimation[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2008(5):27-41.
[2]Winch G M,Institutional reform in British construction:part?nering and private fi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2000,28(2):441-451.
[3]沙凱遜.建設項目治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4]嚴玲,尹貽林,范道津.公共項目治理理論的概念模型的建立[J].中國軟科學,2004(6):130-136.
[5]丁榮貴,費振國.項目治理研究的迭代過程模型[J].東岳論叢,2008,29(3):67-74.
[6]Muller R.Project governance[M].Sweden:Gower Publish?ing,2009.
[7]Du Yaling,Yin Yilin.Empirical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public projrcts:take enterprise construction-agent projects as an ex?ample[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1,44(12):132-137.
[8]嚴敏,嚴玲,尹琳琳.基于項目治理因子的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實施現狀及問題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9(8):33-40.
[9]Zhou Guo dong,Wu Ming Kun.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J].Chinese Consulting Engineers,2007(11):17-18.
[10]Yan Ling,Yin Yilin.Managemen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agent system for government invested construction projects[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6,39 (11):120-126.
[11]Sayegh S M.Risk Assessent and Allocation in the UAE Construction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7(12):1-8.
[12]Chang M,Imura H.Developing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s (PFI)/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for urban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in Asia[J].Environmental System Re?search,2002,30(1):143-151.
[13]Wong PS,Cheung KW,Sued C H H.Partnering Tempera?ture Index(PTI)-a systemized monitoring tool for partner?ing projects[C]//Lousvted R,Gross W.Creating a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tellen?bosch:Hephaestus Press,2002:187-194.
[14]Amos P.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roles in the supply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R].Washington:The Report forWorld Bank Staff Operational Guidance,2004.
[15]嚴玲,趙黎明.政府投資項目雙層多級委托代理鏈的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5(12):41-47.
[16]Rahman M M,Kumar M M.Risk management trend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moving towards joint risk man?agement[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2,9(2):131-151.
[17]Laffont JD.Martimort.Collusion under Asymmetry Infor?mation[J].Econometrical,1997,65(4):875-911.
[18]Lana A,Voordijk H,Noorderhaven N.Level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Empirical Evi?dence[J].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2012(8):821-831.
[19]Allen D W,Dean L.Risk Preferences and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2):447-51.
[20]Wit D.Measurement of project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Management,1988,6(3):164-170.
[責任編輯:余志虎]
AResearch of ProjectGovernanceMechanism on Improvementof Public ProjectManagementPerformance —Taking Agent IncentivesasMediating Variab les
YAN Ling,HUO Shuang-shuang,DENG Xin-wei
(Schoolof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This paper,under the scenario of domestic public project agent system,generalizes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bout project governance theory.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med by multi-agen?cy,it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model of‘project governancemechanism-agent incentive-public projectmanagement per?formance’ that taking agent incentives as intermediary variables,and proposes the hypothesis of improvement paths on project governancemechanism acting on public projectmanagement performance.Through 147 public project surveys,the re?sults show that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mechanism can bring about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s on agents.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agents have also eminent impacts on public projectmanagement performance.The direct effect of project governance mechanism on public projectmanagement performance is weaker.It also indicates that incentive effects of agents are inter?mediary variables of project governancemechanism on improvement of public projectmanagement performance.Th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to perfectagentmanagement system.
public project;project governance mechanisms;projectmanagement performance;agent incentives;model of agent roles
F062.6
A
1007-5097(2014)02-0137-06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4.02.026
2013-07-2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872084;71272017;71202010)
嚴 玲(1972-),女,湖北鄂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項目管理,工程造價;
霍雙雙(1988-),女,天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項目管理,工程造價;
鄧新位(1987-),男,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項目管理,工程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