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龍,何培旭
(同濟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92)
制造企業供需雙方關系、承諾與合作績效間路徑模型研究
彭正龍,何培旭
(同濟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92)
文章研究表明:我國制造企業供需雙方關系包括信任、依賴和信息共享三個因素,承諾包括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兩個因素;承諾意愿不僅對合作績效具有顯著直接影響路徑,還通過承諾行動途徑實現對合作績效的間接影響;供需雙方關系的各因素通過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對合作績效產生不同程度作用,信任和信息共享同時通過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對合作績效產生間接正向影響,信任對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的影響效果均最為顯著,而依賴對承諾意愿有顯著負面影響,對承諾行動影響不顯著。
制造企業;供需雙方關系;承諾;合作績效;路徑模型
在制造企業供應鏈合作過程中,環境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極易造成供需雙方企業難以科學有效預測和應對供應鏈中發生的各種變化,導致雙方合作關系不穩定并進一步降低供應鏈整體表現水平。而承諾則是供需雙方進行事后協調,使供應鏈維持原有運營水平和良好合作關系的必要保障[1],是減少供應鏈合作關系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有效機制。因此,研究制造企業供需雙方關系影響因素及承諾在供需雙方關系要素與合作績效關系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本研究依據125家制造企業樣本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探尋供需雙方關系和承諾的構成要素,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供需雙方關系、承諾與合作績效間路徑模型進行實證檢驗,以期進一步完善供需雙方關系管理的相關理論,并為我國制造企業構建深層次的供需雙方關系網絡和通過雙方間的承諾實現卓越的合作績效提供理論依據。
(一)承諾
在社會交易理論中,承諾被用來描述交易雙方之間的心理契約。Moorman和Zaltma認為承諾是買賣雙方為維持一個有價值的關系的持續性欲望[2]。然而,近年來不少學者基于交易成本經濟學視角,相繼提出進一步的研究結論,認為承諾不只是維持供應鏈企業間重要關系的一種持續性意圖(意愿性),還是為了維持他們之間相互關系而努力的保證(可靠性)。換言之,關系承諾是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為了共同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達成而愿意付出努力的意向與行為。依據交易成本經濟學觀點,本研究將供需雙方間承諾分為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兩個不同層面。李憶和司有和的實證結果顯示,企業的承諾意愿越強烈,其采取承諾行動的可能性也越高[1]。據此,提出如下假設:
H1:供需雙方承諾意愿對承諾行動有正向影響。
(二)供需雙方關系與承諾
供需雙方關系就是指買方企業與供應商在一定時期內相互信任、共擔風險和共同獲利的一種協議關系。在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將供需雙方關系劃分為信任、依賴和信息共享3個維度[1,3]。大量文獻研究表明,供應鏈合作企業是否愿意為對方企業做出承諾并按照承諾的要求行事,在很大程度上受雙方關系質量的影響[1]。
1.信任
信任在不同情境下被賦予了不同定義,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信任是交易雙方中的一方對另一方的可靠性和真誠性所具有的信心,即相信合作伙伴愿意而且能夠完成其義務和做出的承諾。作為維系雙方合作關系的基石,信任是促使雙方做出并履行承諾的重要前置因素。Yuchun Xiao等實證檢驗了供應鏈中關系承諾在團隊/個體信任對合作績效影響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現其發揮了完全中介作用,且團隊信任透過關系承諾中介作用對合作績效產生的影響顯著高于團隊信任對合作績效的直接影響[4]。潘文安和張紅采用Nyhan的觀點將供應鏈伙伴間信任劃分為組織信任與個人信任兩個維度,他們針對中國企業的實證研究表明信任對關系承諾具有顯著正向影響[5]。李憶和司有和基于重慶市249家供應商的研究同樣證實了供應商對買方企業的信任程度與供應商的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正相關[1]。據此,提出如下假設:
H2a:供需雙方之間的信任對雙方的承諾意愿有正向影響;
H2b:供需雙方之間的信任對雙方的承諾行動有正向影響。
2.依賴
依賴是指交易雙方中的一方為達成自身目標而需要與對方企業維持交易關系的心理和行為狀態。實證研究表明,不論是供應商還是零售商,掌握資源越多者對合作伙伴的控制力就越強,越傾向于被合作伙伴較高程度地依賴,由此也希望合作伙伴做出并履行更多的承諾,而掌握較少資源的弱者更需要合作伙伴的幫助,因此傾向于更多地依賴合作伙伴并自愿或被迫做出更多承諾。換言之,分銷商對制造商的依賴程度越強,其對制造商做出承諾的傾向性也越強。鑒于已有文獻對依賴與承諾之間的直接作用關系的研究還很少,在本研究中我們嘗試著做出如下假設:
H3a:供需雙方之間的依賴對雙方的承諾意愿有正向影響;
H3b:供需雙方之間的依賴對雙方的承諾行動有正向影響。
3.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表示合作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分享,主要是指需求、庫存、成本、產品和技術等方面的信息。劉益和陶蕾研究發現,由于存在機會主義行為等諸多風險,供需雙方做出承諾的意愿和履行承諾的積極性必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提高雙方之間信息共享水平則有助于提高合作透明度,降低風險發生幾率,減輕心理負擔,從而直接導致了雙方承諾意愿的增強[6]。Ik-Whan G Kwon和Taewon Suh也指出,信息共享可以降低供應鏈中合作雙方行為的不確定性水平,進而提升信任水平,而信任則是增強供應鏈伙伴間承諾的關鍵要素之一[7]。此外,信息共享也被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減少牛鞭效應的有效手段之一,供應鏈上各企業高質量的信息傳遞和共享促進了供應鏈的協調運行,提高了供應鏈合作企業對順利實現承諾的把握度,因此也就愿意更多地進行承諾以維護雙方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據此,提出如下假設:
H4a:供需雙方之間的信息共享對雙方的承諾意愿有正向影響;
H4b:供需雙方之間的信息共享對雙方的承諾行動有正向影響。
(三)承諾與合作績效
本研究對合作績效的定義主要借鑒Mcgee和Ganesan等人觀點,認為合作績效指合作為供需雙方企業帶來的績效價值和效果情況,以及合作對雙方長期關系的影響。Prahinski 和Benton從運營績效角度衡量承諾所產生的合作效應,證實承諾能提升供應鏈運營績效[8]。John Hulland等就企業能力和前期投資對網絡渠道承諾和績效的影響所進行的研究表明,企業信息系統能力通過承諾中介作用對網絡運營績效產生正向影響[9]。王強和儲昭昉研究了第三方物流整合關系型前置因素及其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發現第三方物流重要性、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都通過規范型關系承諾促進第三方物流整合,而第三方物流整合能夠顯著提高企業財務績效[10]。其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還包括Fynes等[3]、Yang等[11]、葉飛等[12]和馬士華等[13]。綜觀上述研究文獻,可以發現,承諾有助于改善供需雙方間合作關系,促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增加合作領域并拓展合作渠道,實現更進一步改善合作績效的目的。據此,提出如下假設:
H 5:供需雙方的承諾意愿對雙方的合作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6:供需雙方的承諾行動對雙方的合作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一)理論模型構建
在前述理論回顧和研究假設推導的基礎上,結合個案訪談與小組討論結果,確定了如圖1所示的研究模型。

圖1 假設路徑模型
(二)變量測量
本研究量表參考自文獻[1]、[3]、[5]、[9],修訂后量表情況如下:①供需雙方關系包括信任(TRU)、依賴(DEP)和信息共享(INF)3個因素。信任從“對方企業的聲譽”、“對對方企業員工的印象”、“對方企業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對方企業與己方開展合作的誠意”4個方面進行測量,依賴從“供需雙方對對方企業的依賴程度”、“產品的可替代程度”、“供需雙方所進行的關系專用性投資”3個方面進行測量,信息共享從“共享成本與經營業績方面的信息”、“共享訂單與需求預測方面的信息”、“共享庫存與生產計劃方面的信息”、“共享產品與技術研發方面的信息”4個方面進行測量;②承諾劃分為承諾意愿(CMW)和承諾行動(CMB)兩個因素。承諾意愿包括“與對方簽訂協議的意愿”、“維持雙方長期合作關系的主觀愿望”和“避免機會主義行為的意愿”3個指標,承諾行動包括“為維持雙方間的合作而在生產工具和設備上的投資”、“為滿足對方需求而對生產系統進行的調整”、“在維護雙方合作關系上的人力投資”3個指標;③合作績效(CP)包括“企業贏利能力”、“產品交付的及時性與靈活性”、“產品質量”、“企業技術創新速度”、“客戶滿意度”和“雙方關系持續度” 6個指標。
(三)研究樣本
本研究采用供應商和買方企業配對取樣方法,通過電子郵件和上門調查相結合方式進行問卷發放和收集工作。研究樣本取自北京、上海、深圳、廈門、長沙、哈爾濱等6個城市的125家供應商企業與買方企業,調查對象為對企業基本情況比較熟悉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237份,有效回收率39.5%。
(一)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數來檢驗量表的信度,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各變量的α系數都大于0.6,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說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表1 量表的信度檢驗結果
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來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3個分量表的KMO值分別為0.839、0.876和0.844,均屬于可接受的范圍,并通過了Bartlett球體檢驗(p<0.000),說明數據具備進行因子分析的條件。同時,修正后的供需雙方關系、承諾以及合作績效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測量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都符合模型擬合的基本要求,說明模型擬合得很好。此外,由圖2、圖3和圖4可知,各指標的因子載荷均超過或接近0.6,且各載荷的t值均達到顯著性水平(p<0.001)。這表明供需雙方關系、承諾以及合作績效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測量模型均具有較高的會聚效度和判別效度,結構效度良好。
(二)結構方程模型擬合與評價
本研究用AMOS6.0軟件擬合結構方程模型,并從基本擬合標準和整體模型擬合度兩個方面來對模型的適用性進行驗證。基本擬合標準分析結果顯示,整體理論模型中各因素的因素負荷值都大于0.5,均達到顯著水平,且沒有負的測量誤差,累計解釋量都在0.6以上,表明本研究的整體理論模型符合基本的擬合標準。整體模型擬合度主要參考絕對擬合度指標、簡約擬合度指標和增值擬合度指標等三個指標,檢驗結果表明各項指標均達到可接受水平,本研究整體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圖2 供需雙方關系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

圖3 承諾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

圖4 合作績效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
(三)假設檢驗與路徑模型分析
本研究的模型路徑系數和假設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承諾意愿不僅對合作績效具有直接影響,還通過承諾行動途徑對合作績效產生間接影響。同時,供需雙方關系的各因素通過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對合作績效產生不同程度的作用:①信任除了通過承諾意愿途徑實現對合作績效的間接作用之外,還通過承諾行動途徑實現對合作績效的間接作用;②信息共享也同時通過承諾意愿途徑和承諾行動途徑對合作績效產生作用;③依賴與承諾意愿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負數,和預期假設相反,依賴與承諾行動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不顯著,說明依賴因素不能對雙方合作績效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相反可能會帶來某些負面效應。

表2 模型路徑系數與假設檢驗結果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制造企業供需雙方關系包括信任、依賴和信息共享3個維度,而承諾則由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二維結構組成,承諾對合作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供需雙方關系的各因素通過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對合作績效產生不同程度的作用。據此,我國制造企業應該加深對承諾所產生的合作效應的了解,采取有力措施增強供需雙方的承諾意愿和承諾的執行力度。同時,從供需雙方關系的關鍵構成要素入手,積極培育并形成良好的供應鏈伙伴關系,尋求獲取和增加承諾的有效途徑。
首先,信任對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的影響效應均最為顯著。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戰略時應注重合作伙伴間信任關系的培育和改善工作,把加強彼此間的信任關系和提高承諾意識相結合,以有效應對環境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增強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其次,信息共享對承諾意愿和承諾行動的影響也很顯著。這表明,提高雙方之間的信息共享水平是促進承諾進而提升合作績效的可行方式之一,供需雙方企業間要建立廣泛而有效的交流機制,通過長期有效溝通實現信息和知識的積累,增進彼此間相互信任水平,提升自身的美譽度,構筑穩固的長期合作關系。具體來講,合作雙方可以通過加強財務、需求、作業和研發等領域的信息共享來提高企業間的關系承諾水平,從而提升合作績效;再次,依賴對承諾意愿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而對承諾行動的影響則不顯著。由此可見,單純依靠增加合作企業對己方的依賴程度并不能使合作績效得到有效的提升,合作雙方的相互依賴程度應該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過度依賴不但不會提升合作效果,反而可能會導致微弱的不利影響。
[1]李憶,司有和.關系情境、供應商承諾與合作效應的實證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9,23(2):148-151.
[2]Moorman C,Zaltman G,Deshpande R.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viders and users ofmarketing research:the dynam?ics of trust within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2,29(3):314-329.
[3]張旭梅,陳偉.供應鏈企業間信任、關系承諾與合作績效——基于知識交易視角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29(12):1865-1873.
[4]Brian F,Chris V,Sean B.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quality on quality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39-354.
[5]Yuchun Xiao,Xiyan Zheng,Wenan Pan,Xiaoxia Xie.Trust,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cooperative performa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0,4(3):231-243.
[6]潘文安,張紅.供應鏈伙伴間的信任、承諾對合作績效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6,29(6):1502-1506.
[7]劉益,陶蕾.零售商對供應商的信任、控制機制使用和價值創造之間的關系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7,21(1):61-66.
[8]Ik-whan G Kwon,Taewon Suh.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4,40(2):4-14.
[9]Prahinski C,Benton W C.Supplier evaluations: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pplier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4,22(1):39-62.
[10]John Hulland,Michael RWade,Kersi D Antia.The impact of capabilities and prior investments on online channel commitmen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7,23(4):109-142.
[11]王強,儲昭昉.依賴、信任和承諾對第三方物流整合及其績效的影響: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 (12):133-144.
[12]Jie Yang,Jinjun Wang,Christina W Y Wong,Kee-hung Lai.Relational stability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in supply chain[J].Omega,2008,36(4):600-608.
[13]葉飛,徐學軍.供應鏈伙伴間信任與關系承諾對信息共享與運營績效的影響[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29 (8):36-49.
[14]曾文杰,馬士華.制造行業供應鏈合作關系對協同及運作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0,7(8):1221-1227.
[責任編輯:歐世平]
The Path Modelamong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Comm itment and Cooperative Performance:An Em piricalResearch on ChineseM 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PENG Zheng-long,HE Pei-xu
(School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of Chinese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lud?ed trust,dependenc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and commitment involved commitmentwill and commitment action;2)commit?ment will not only had direct effect on cooperative performance,but also had indirect effect on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through commitment action;3)the three factors of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through commitment will and commitment action.Among them,both trus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had indirect posi?tive impacts on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through commitmentwill and commitmentaction,and the effects of trust on commit?mentwill and commitment action weremost significant.However,dependenc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commitment action, but had a significantnegative effect on commitmentwil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commitment;cooperative performance;pathmodel
F403.4
A
1007-5097(2014)02-0001-04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4.02.001
2013-11-15
教育部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以知識轉移和增殖為核心的交互式價值創造研究”(20100072110010)
彭正龍(1952-),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創業管理;
何培旭(1986-),男,福建安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創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