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應向偉李祖平陳文強馮曉宇
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評價體系研究與構建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應向偉李祖平陳文強馮曉宇
近期浙江省委作出不再考核麗水GDP和工業總產值的重要指示,旨在保護麗水青山綠水的優美環境,同時也是麗水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綠色崛起、科學跨越”便成為今后麗水因地制宜的長期發展思路。中共麗水市委貫徹落實省委作出不再考核麗水GDP和工業總產值的重要指示,專門召開市委三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系統謀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山區科學發展路徑,審議通過了《中共麗水市委關于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美麗幸福新麗水的決定》。
而新一屆領導班子在2013年7月通過的《中共麗水市委關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山區經濟轉型升級的決定》里,則明確提出麗水市創新驅動發展的總目標:到2020年,區域創新能力和生態競爭力明顯增強,實現創新資源集聚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科技對生態經濟的支撐力、創新體制機制環境“四大突破”,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現代服務業“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和生態旅游業、養生(養老)業、文化產業“三大重點產業”特色發展的“3+3”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在這里,“科技對生態經濟的支撐力”被提到了2020年“四大突破”的重要位置。
本研究旨在客觀反映和評價麗水市致力于生態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水平,通過調研和分析,建立一套評價科技創新服務生態經濟建設、支撐生態經濟發展、引領生態經濟跨越的“生態科技創新”指標體系,以期加快實現“科技對生態經濟的支撐力”突破。
1.國際上有關生態科技創新的概念
最早出現在Fussier和James的《推動生態創新:為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突破體系》中。James(1997)將生態科技創新定義為:“給客戶帶來具有商業價值的新產品和新過程,而且大大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經合組織(2008)提出:生態科技創新是指與相關的替代品相比,創造新的或顯著改善的產品(商品和服務)、流程、營銷方式、組織結構和體制安排,它有意或無意地促進環境績效的改善。[1]
2.國內有關生態科技創新的概念
由孫寧華在《生態科技創新的大學責任》(2008)一文中提出。他認為:“生態科技創新是指以促進整個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甚至能優化生態系統結構為目的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生態技術主要包括污染控制和預防技術、源頭削減技術、廢棄物減少技術、循環再生技術、生態工藝、綠色產品標準、凈化技術等,它克服了傳統科學技術高消耗低效率的缺點,強調生態圈與技術圈的和諧發展,力爭做到高效率、低消耗和無污染,并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原則,為生態文明建設所用。”[2]他認為生態科技創新以高科技為中介,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相對傳統科技片面追求技術創新短期的經濟效益和實用價值,生態科技創新從源頭上減少傳統技術對生態的不良影響,更要在終端上實現廢棄物循環,形成再生資源,促進循環發展。
3.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的理念形成
麗水市在生態科技創新的完整概念提出之前,有關生態市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的大量理論思考、理念探討和政策研究里,已經將生態科技創新的內容融入其中。甚至若干里程碑式的文件、規劃里,如《麗水建設中國生態第一市的戰略與路徑選擇》里首次提出的“中國生態第一市”指標體系、《麗水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等,都有具體的生態科技創新的指標。尤其是麗水市委二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麗水市生態文明建設綱要(2008~2020)》,創新理念,規劃先行,確定了科學發展的“綠色指南”,明確提出推進生態產業、生態集聚、生態設施、生態涵養、生態文化五大工程;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環境、人文優勢,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生態生產力。
4.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的規劃探索
2011年開始啟動的麗水市生態產業集聚區(生態科技城)建設規劃的編制與研究,也為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的完整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做了探索,打下了基礎。根據該建設規劃,麗水市生態科技城規劃范圍為麗水經濟開發區范圍,總面積70多平方公里。今后將以休閑養生、生態科技產業為核心,建設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生態合成革等五大產業綜合體,建設低丘緩坡型區域的示范型生態科技發展區。按照“3+X”的總體設計,在未來10~20年形成傳統產業優勢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空間上以南明山為生態核心,對開發區水閣、富嶺、七百秧、四都、南拓五個組團進行統籌布局。力爭到2015年,高新區工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加快科創園、物聯網和生物醫藥產業園的項目建設,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從單一的工業園區向城市新區功能轉變。
5.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的概念闡述
(1)在戰略層面上,是指“服務生態經濟建設、支撐生態經濟發展、引領生態經濟跨越的科技創新”這樣一個緊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性主題、蘊含了21世紀人類愿景、具有豐富內涵的大概念。(2)在思路層面上,是指通過生態圈與技術圈的和諧發展,力爭做到高效率、低消耗和無污染,并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原則,在麗水建成一個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現代服務業“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和生態旅游業、養生(養老)業、文化產業“三大重點產業”特色發展的“3+3”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實現科技對生態經濟的支撐力的全面突破,把麗水建設成為兼具生態之美、發展之美、和諧之美,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有機統一的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生態經濟示范區。(3)在工作層面上,是指“生態工業的科技創新作引領,生態農業的科技創新作示范,生態服務業的科技創新作保障”的基本理念。(4)在評價層面上,就是以“高效率、低消耗和無污染”、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生態經濟績效為標桿,來設定評價體系的框架和各級指標,設定權重。
目前,國內還沒有針對區域“生態科技創新”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通過麗水市有關科技創新服務、支撐、引領生態經濟發展方面做的大量理論思考、理念探討和政策研究、規劃制訂,如《生態現代化的麗水樣本——麗水建設中國生態第一市的戰略與路徑選擇(總報告)》里首次提出的“中國生態第一市”指標體系、《麗水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等,研究制訂了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評價體系框架和具體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和功能參照“中國生態第一市”的指標體系,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1.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第一,科學性。每一個評價指標的選取都應具有科學的現實意義,并以“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概念為基礎,使整個評價體系在以科技活動為主線,按照科技創新—生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構筑,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處理方法的科學性。
第二,實用性。評價指標選取應該體現該指標的作用,具體指標要能反映出“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主要目標及實現程度。同時指標要有可獲得性、可測性和可比性。能夠從統計年鑒和各種統計數據報表中得到,而且可以進行定量測試。
第三,動態和靜態相結合。評價指標應能體現動態性和靜態性,既能對相同時間不同地區的狀態進行評價,也能對同一地區不同時間段的狀態進行評價。
第四,廣延量和強度量相結合。評價指標既要反映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的規模實力,又要反映其發展水平,故要兩者相結合統籌考慮。
第五,相對獨立性。指標間的相關系數要比較小,當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較大時說明各指標之間的信息是重疊的,如果同時選取會減低評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第六,簡約型。評價體系應在全面的基礎上盡可能簡單,以最少的指標準確反映所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
2.評價體系的功能
第一,導向功能。評價體系要能為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導向性,即通過指標體系能夠明確哪些方面情況較好,哪些方面有待改善,哪些方面應突破。
第二,描述功能。評價體系要能夠及時反映出在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推進過程中各方面的發展變化情況和動態進程。
第三,考核評價功能。評價體系能夠對評價對象進行綜合評價和考核,判斷評價對象目前的總體狀況及優勢、劣勢,與目標任務的差距和不足。
第四,監測預警功能。評價體系要能夠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定量預測和分析,對可能出現的后果能夠進行及時的監測預警。
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評價體系框架是在參照了《“中國生態第一市”建設指標體系及指標要求》(共設置三級指標33項)、《麗水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共設置二級考核指標33項)的基本框架和部分指標后,由生態科技創新的投入情況、條件基礎、環境服務和產出績效四大部分組成。
這種設計能夠比較貼切地反映政府、企業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反映社會和經濟綜合因素,反映投入產出變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能夠比較好地反映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的實際成效,因此,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體系的主體由四大指標群組成,包括投入情況、條件基礎、環境服務和產出績效的指標群。關系詳見下圖:

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評價體系(見表1)采取二級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生態科技創新的投入情況、條件基礎、環境服務和產出績效四個方面;二級指標是投入、條件、環境、產出的具體內容和水平等。

表1 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評價體系(指標)
生態科技創新的投入情況、條件基礎、環境服務和產出績效在評價指標體系中發揮的作用,各有不同,可根據麗水市的科技經濟發展需求和目標,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19個具體的二級指標(其中5個指數指標里又包含了25項未加權的單項指標)也需要賦予不同的權數,權重和權數可根據重要性的變化,進行相應調整。確定權重和權數之后,就需要設計指標群的綜合評價模型,是采用哪一種評價方法,要另外編制《麗水市生態科技創新評價工作實施方案》,并經專家論證,報市委市政府批準執行。
[1]程華,廖中舉.影響生態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實證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6
[2]孫寧華.生態科技創新的大學責任[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