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錢辰
交換紀事
文 _ 錢辰
初到高雄,常看到同學們懶懶散散,上課鈴響過還時不時能看到有學生如閑庭信步般走進教室,手中往往還提著大杯奶茶。老師們也很懶散,上課鈴響以后才進來的也比較多。聽聞以前有個老師每次來上課都會遲到15至30分鐘,學生們都習以為常,自然來得更晚。后來我們有位十分守時的老師為大陸生“普及知識”,說臺灣人的時間觀念是從北到南遞減的,在學校里尤為明顯,這一點讓他十分氣憤。舉個例子,如果你和一個臺北學生約定8點見面,那么8點你就會見到他;如果是和臺中學生約定8點,那你大概會晚十多分鐘見到他;但如果你和一個臺南學生約定8點的話,大概……就只好你去找他了。

臺灣捷運站里的特色主題畫
有一次和一位臺灣老師聊天,他問我的第一句話是:“你們會不會覺得臺灣學生的名字都很土氣?”當時我就樂了。他一本正經地說:“你看我們的名字都是三個字,字也都用得中規中矩,還是你們大陸學生的名字比較特別。”其實當時我也有這種感覺,比如臺灣男生叫忠宇、國平,女生叫慧芬、淑雅的都非常多。他們的名字都是三個字,而同學們明顯都不是很喜歡自己的名字,經常會起個“藝名”讓人來稱呼自己。當時我的大陸生好友里有一位姓欒,名字是兩個字,很特別,于是常被臺灣同學問起:“你這是‘藝名’吧?”朋友哭笑不得。
我去臺灣的那一年,全臺灣只有臺北和高雄有捷運(地鐵)。臺北人比較多,捷運一般比較滿,或站或坐,人氣十足。高雄人少,捷運站里時常空空蕩蕩,一個人一個車廂是時常能享受到的待遇,作為大陸生的我表示非常滿意。不過乘客如此之少的捷運注定不能盈利,為此,高雄市政府常常在大街小巷做廣告,鼓勵市民乘捷運出行。我記得在某一個捷運站有一個廣告,上面是兩只北極熊擁抱的畫面,廣告上寫著:“越擠,感情越好。”我看到后思索良久:北京人的感情要好到什么份兒上,才能在地鐵里天天擠得和包子餡兒似的。
我們大陸生常會感嘆臺灣生活質量高、食品多么安全,我的德國老師卻常感嘆臺灣的落后。比如,他總會用帶著濃濃外國口音的國語說:“臺灣吃得太不安全了,大家都不注意食品安全。”每次他說這話,我都會感到慚愧,在我心里,臺灣吃的喝的都很好,食品安全簡直就沒什么可挑剔的,可這些完全不能入他的眼。他說,德國的食品生產過程很透明,作為消費者能看到所有的食品是怎么生產的,而臺灣有很多地方尚不能做到,夜市更是很不干凈,一定不能去吃。聽到此處,我頓感汗顏:作為“吃貨”,在夜市我總是看見什么就往嘴里塞什么,從不想干凈不干凈這種問題……
(錢辰 義守大學國際商務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