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貴波孔艷玲
(1.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 浙江 衢州 324000; 2. 浙江省衢州第三中學, 浙江 衢州 324000)
讓思維動起來 提高復習效率
牛貴波1孔艷玲2
(1.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 浙江 衢州 324000; 2. 浙江省衢州第三中學, 浙江 衢州 324000)
目前的高三地理教學模式往往追求知識點的面面俱到,從概念分析到規(guī)律總結到成因分析無一不幫學生做好鋪墊,學生成為課堂的聽眾,被動地跟著老師的思路,無法主動參與課堂形成自己的思維。這種復習模式往往導致學生疲憊不堪,不能很好地應對題目情境的變化,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效甚微。
高效課堂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內,用適切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可見,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和求知欲望,是課堂能否高效的基礎,更是能否積極思維的前提。因此,在高中地理復習課中,教師不應該只注重追求知識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更應多關注如何喚醒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程度的策略。在高三必修Ⅲ“濕地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復習中,首先了解了學生對該部分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高三學生對教材中的洞庭湖濕地案例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在高三的復習中仍采用“洞庭湖濕地案例”分析,學生的興趣很難調動,而且不能鍛煉學生的相關能力。本節(jié)課,筆者在課前收集素材,整編了若爾蓋濕地案例。
若爾蓋濕地案例
材料一:我國西部某地局部圖(右圖為若爾蓋濕地展開圖,陰影部分為若爾蓋濕地)

材料二: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是泥炭沼澤濕地,黃河30%多的水量都由這片濕地提供,它有著“地球之腎”的美譽,區(qū)內植物207種,其中星葉草、冬蟲夏草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脊椎動物21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胡兀鷲、禿鷲、大天鵝和“三大國寶”之一——黑頸鶴等。
材料三:若爾蓋濕地1961~2008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距平均值變化圖

材料四:若爾蓋縣人口從建縣幾千人增加到2006年約7.3萬人,目前的若爾蓋有的地方已經(jīng)嚴重缺水,轄曼鄉(xiāng)有三分之一的牧民吃水有困難,不少人家靠打井取用地下水生存。四川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jiān)測結果表明,截至2004年,若爾蓋沙化草地面積已達70萬畝,尚有潛在沙化草地面積91.5萬畝,并以每年11.65%的速度遞增。草原上原來有大大小小的湖泊300多個,20年里,其中200多個湖泊已經(jīng)干枯,剩下的湖泊面積也縮小了許多。
在復習中采用若爾蓋濕地進行教學,本案例采用圖文結合方式,讓學生在新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不但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喚醒了學生思維,而且還在新情境的思考學習中鍛煉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高考必備能力。
傳統(tǒng)復習模式往往是課堂上教師安排好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的講解走,不會跳出教師的設計,這種教學方法其實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路,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鍛煉,而且也很難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在課堂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閱讀若爾蓋濕地的四則材料,請每個小組根據(jù)四則材料設置和若爾蓋濕地相關的試題。”采取讓學生命題,不但給學生一個全新的學習方法,而且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活躍了課堂氣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個體命題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闡述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個體自主命題后,與小組同學討論的過程又是一個與其他同學比較、自我反思的過程。在與同學的討論過程中,學生對同學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有所認識和了解,在與同學的差異中對自身的學習方法也認識得更加清楚。
命題展示:
1.根據(jù)材料,分析若爾蓋濕地形成的條件。(8分)
2.根據(jù)材料,分析若爾蓋濕地面積減小的原因。(10分)
3.分析若爾蓋濕地面積減小對地理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并指出相關措施。(10分)
4.根據(jù)材料三,描述1961~2008年平均氣溫和降水平均值如何變化,并說出該變化對若爾蓋濕地的影響。(10分)
5.根據(jù)材料,分析若爾蓋濕地沙化的原因。(6分)
……
針對學生設置的若爾蓋濕地相關的題目,以學生思考回答為主,教師不斷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追問,師生共同探究達成共同意識,形成地理思維。這種方式能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改變傳統(tǒng)教學壓抑學生興趣和熱情、影響學生發(fā)展思維和智力的狀態(tài),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師生對話、討論總結幾個環(huán)節(jié)逐層深入,獲得成功。比如在分析若爾蓋濕地的形成條件上,形成以濕地概念為抓手,從問題本質出發(fā)分析其成因。學生不斷圍繞濕地的“濕”入手,總結出分析濕地的成因就是在分析該地區(qū)水為什么會較多,哪些因素會引起該地區(qū)地表水過多的分析思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思維遷移。

在學生分析回答若爾蓋濕地面積減小帶來的影響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無序,而且回答不全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老師進行指導。若爾蓋濕地面積減小帶來的影響其實就是若爾蓋濕地對其他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影響。

優(yōu)化基礎并不是基礎知識的簡單重復,靈活運用知識,建立運用知識的線索,搭建知識間暢通聯(lián)系的橋梁,應該成為基本知識和技能復習時的最重要復習方法。因此地理復習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遷移的意識,形成遷移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既避免新舊知識之間的干擾,又有利于促進新舊知識之間的積極遷移,激活學生思維。在分析了若爾蓋濕地的形成條件之后,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地理問題可以用濕地的分析模式來解決。經(jīng)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有很多地理問題或現(xiàn)象可以用濕地的分析模式來遷移,概括如下:

在分析了若爾蓋濕地的形成條件后讓學生思考中國和世界著名濕地的分布規(guī)律,將濕地的形成條件分析模式加以應用,這樣學生對濕地問題的掌握將更清晰。最終將本節(jié)課的復習概括為:

總之,地理復習應該不斷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低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復習課堂上想思考、敢思考、會思考,使高考地理復習課充滿活力,提高復習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