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英
(深圳市龍崗區教學研究室, 廣東 深圳 518172)
例談生活化地理試題設計思路
郭芳英
(深圳市龍崗區教學研究室, 廣東 深圳 518172)
課改已接近十年,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構建生活化課堂已進行過較多的探討,逐漸被教師理解與接受。本文主要討論在試題設計中,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現有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為命題情景,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如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及方法與技能)去解釋地理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以案例的形式為切入點,剖析生活問題地理化,地理試題生活化,揭示設計生活化試題思路、方法及功能。
1.以生命教育為前提,學會生存是根本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學生在現有生活中及日后進入社會必然要面對各種災害,因此,不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防災減災的意識與能力,同時可利用考卷或習題,給合各類災害(如地震、泥石流、龍卷風、臺風、沙塵暴、海洋災難等)熟悉自救方法,提升學生生存與生活能力。
【案例1】下列有關自然災害的自救與互救措施,敘述正確的有
A.地震發生時躲在橋梁底下
B.接到龍卷風警報時,關緊家中門窗
C.遇到沙塵暴準備風鏡、口罩
D.遇到泥石流時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跑
2.感受豐富生活,提升生活品質
生活處處存在有用的地理,例如,服飾文化與地理、飲食與地理、建筑與地理等,體會自然與人文的巨大差異。因此,在試題上可通過各種景觀圖,沖擊視覺感官,體驗生活,提升審美情趣,無形中提升學習動力與興趣,進而做到愛學和樂學。
【案例2】2010年5月1日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中國上海開幕。各個國家的展館均反映了該國的特色。圖1四個展館中代表沙特館的是

圖1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放眼中國與世界,加強責任與使命意識
人類生存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各種生存危機,地理試題中不適時機地進行各種文明養成教育,如文明習慣與文明行為、道德意識、責任和使命意識,做到積極向善,從而反思人類行為,關心我國的基本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現狀與趨勢,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案例3】2010年6月8日,深圳市被評為廣東省首個節水型城市,你認為下列行為與節水型城市相違背的是
A.進社區宣傳節水 B.公共場所自覺節水
C.生活污水回收利用 D.不隨手關水龍頭
【案例4】每年9月22日是“國際無車日”,“無車日”的目的是為了
A.反對私家車,拒絕汽車
B.以自行車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機動車輛
C.節省能源,徹底改變我國目前能源短缺的狀況
D.旨在通過“無車日”引導人們選擇更節約的方式生存和發展
【案例5】2013年5月,一波接一波的罕見暴雨侵襲中國南方,一些城市出現嚴重內澇災害,凸顯城市規劃不足,城市建設可能導致城市的
A.蒸發量大大增加 B.地下徑流增加
C.地下水位上升 D.地表徑流增加
2.形成科學態度,培養辨證思維能力
通過設計有思辨性的地理試題,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從而具備創新性人格及形成健全人格。
【案例6】“世界末日說”的一種觀點是:在2012年12月21日太陽爆發“超級耀斑”,擊中地球,使地球在這一天毀滅。科學家們指出,太陽耀斑的超高溫狀態,根本無法抵達地球。
關于耀斑對地球的影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有線長途電話突然中斷 B.某地突降暴雨
C.會干擾地球磁場 D.強烈地震
【案例7】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但少數地區也受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氣溫升高,蒸發旺盛,使我國各地降水普遍增多
B.全球變暖會使高緯度地區變得適于溫帶作物生長
C.全球變暖會使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強,使各地農作物產量提高
D.氣候變暖,使人類的新陳代謝變慢,增強身體活力
地理與農業、工業、城市發展、旅游規劃、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密切相關,這些實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地理在生產建設中的巨大作用,也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1.享受文化盛宴,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隨著我國日益開放,外來的文化尤其國外大量精良的電影、電視蜂擁而入,同時國產電視、電影也百花齊放,提供了大量的命題情景,據此強化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理解與落實,還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深知現有的和平來知不易。當然,教師還得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進行改編與刪減,做到為我所用,恰到好處。
【案例8】 2010年元旦過后,美國科幻大片《阿凡達》上映。影片講述地球人試圖從遙遠的潘多拉星球開采礦產以解決地球的能源危機而與“納美人”(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發生一系列的矛盾沖突。據此完成1~2題。
(1)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不可能屬于
A.總星系 B.太陽系 C.河外星系 D.銀河系
(2)影片中地球人在“潘多拉”星球行動時需要戴氧氣罩,證明其大氣不適合人類呼吸,下列與地球大氣有密切關系的是
A.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
B.地球的晝夜更替周期適中
C.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
D.地球自轉周期適中
【案例9】2010年9月為紀念解放海南島犧牲的英烈們,CCTV1播放電視連續劇《解放海南島》,劇中反復提到一句臺詞“部隊(駐扎在廣東湛江)必須在谷雨(4月20號)前登島”。從地理學角度看,它的主要依據是

圖2
A.吹夏季風有利渡船登島
B.吹冬季風有利渡船登島
C.吹西風有利渡船登島
D.吹東風有利渡船登島
世界及中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例如,我國空間探測已進入“站”時代,再如我國“蛟龍號”深海探測。試題中呈現這些資料,一方面可拓展學生視野,感受科技帶來的進步與發展,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最后投入科學的情感與信念。
【案例10】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家鄉山西)、劉洋(家鄉河南)、劉旺(家鄉山西)順利升空,展開對接天宮一號的工作,而我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是遼寧省的楊利偉。圖3為此日地球的光照圖,MN為晨昏線,PQ所在平面為“神州九號”運行軌道。
(1)請在圖3上用斜線表示出黑夜。

圖3
(2)圖3中,P、Q點分別為“神州九號”運行的“近地點”和“遠地點”,則“神九”繞地公轉速度較快的點是____ 。
(3)“神州九號”發射的當日,北半球晝夜長短狀況是_____ ,該日楊利偉的家鄉(遼寧)和劉洋的家鄉(河南)相比,_____ (填宇航員姓名)家鄉的晝更長。
(4)圖中,A、B兩點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大的是,此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是 _____ 。
(5)比較B、C線速度和角速度,_____ 線速度大,角速度______ 。
1.運用地理原理解釋自然現象
生活處處有地理知識,學生日常已有的生活經驗或對地理事項的感知,分析其蘊藏的地理概念、規律原理,從而體會自然對人類的影響,探究奧秘,提升生活品位。如案例12,通過讀圖4可考查水循環主要環節、某環節的影響因素、水循環類型、人類對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下水質的影響。
【案例12】讀水循環示意圖(圖4),完成1~3題

圖4
(1)若圖中表示北半球河流時,河流拐彎C處描述正確的是
A.凹岸陡峭 B.凸岸平緩
C.凹岸搬運作用為主 D.凸岸侵蝕作用為主
(2)圖中D景觀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蝕 B.海浪侵蝕
C.流水搬運 D.流水沉積作用
(3)利用水循環原理解釋華北地區春旱的原因。
2.論證與實踐,發展地理探究思維
地理課程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與技能,還得有過程和方法,如何在試題中體現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參與原理分析過程,體會原理的應用,實現與生活接軌,做到有趣、有用與生活化。
【案例13】圖5是在一個六面封閉的透明的玻璃柜內,模擬驗證某一地理原理。圖6為某學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設計的改進型大棚,據圖,完成1~3題。

圖5

圖6
(1)圖5中紙片A、B偏動的方向正確的是
A.紙片A向左偏 B.紙片A向右偏
C.紙片B不會動 D.紙片B向右偏
(2)運用圖6所示原理,最能解釋下列現象的是
A.雨過天晴后,天空出現蔚藍色
B.海邊白天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C.春季多沙塵暴天氣
D.月球比地球晝夜溫差大
(3)圖6中不包含的原理是
A.溫室效應原理 B.水循環原理
C.熱力環流形成原理 D.節水農業的生產原理
3.關注身邊地理,做到學以致用
生產與生活中,地理學科在理解現代社會中各種生活現象的地理原因,分析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較為常見。例如,暑假去西藏、青海旅游,一個切實問題擺在面前:帶什么衣服、要不要帶防曬的,其實,學生學好了相關知識,形成了習慣,類似的問題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
【案例14】我國某中學的作息時間表,表1、表2反映的是不同季節的時間表。該中學采用不同季節的作息時間表,所考慮的主要因素是

表1 某中學作息時間

表2 某中學作息時間
A.氣候的季節變化
B.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C.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D.道路交通流量的季節變化
總之,生活化地理試題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鮮活與靈動,是對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一種延伸與補充。讓學生在試題中認識地理與周圍環境,領悟生活中處處存在有用的地理,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體會地理趣味,感受地理之美。并能在當下紛繁復雜的生活世界中,不斷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始終擁有一雙“地理慧眼”,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