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萍
【摘要】 目的:比較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兩種方法治療產后抑郁癥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本科125例產后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藥物治療組67例,心理干預組58例,藥物治療組口服抗抑郁藥舍曲林50 mg,1次/d。心理干預組由其責任醫師對產婦進行心理評估,制定個體化的心理干預措施,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態。比較兩組患者在6個月內、6~12個月、大于12個月痊愈的人數、治愈率及兩組的療效。結果:兩種治療方法均有效,但心理干預組的治療療效明顯優于藥物治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23.62,P<0.01)。結論:心理干預能較快地治療產后抑郁癥,使產婦的心理狀態更佳,抑郁癥危險降低的幅度更大,而且縮短了抗抑郁藥物的劑量和療程,相應的減輕了藥物的副作用。
【關鍵詞】 產后抑郁癥; 抗抑郁藥; 心理干預; 療效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SHI Ai-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37-038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rug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125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our departmen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drug therapy group for 67 cas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for 58 cases.The drug therapy group was given oral administration Antidepressant Sertraline 50 mg once a day.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as given a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by the responsible physician,the responsible physician mad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individual to keep maternity patients had a good attitude.The number of cure and the cure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6 months,6-12 months and more than 12 months were compared,and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Two kinds of treatment methods were effective,but the efficac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drug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字2=23.62,P<0.01).Conclusion: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treat the postpartum depression fast so that the maternity patient have a better mental state.Whats more,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force a yet bigger decline about the 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reduce the dose and duration of antidepressant drugs,corresponding to alleviate the side effects of drugs.
【Key words】 Postpartum psychosis; Antidepressa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urativ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Xiaolongshan Hospital,Tianshui 74102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18
分娩和哺乳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對于產婦是一個應激因素,由于社會角色的完全改變,對她們的認知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容易超越正常界限造成病理性改變,其中以發生在產后的產母抑郁最常見,不僅響了產婦的身心健康,而且對嬰兒的情緒、行為和認知發展都有負面影響。國內有報道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約50%~75%的女性出現輕度抑郁癥狀,10%~15%患產后抑郁癥,產后一個月內抑郁癥的發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1]。對此類患者目前急需提高心理應急,本研究對125例產后抑郁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的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2月在本科住院的125例產后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自然分娩80例,剖宮產45例。初產婦98例,經產婦27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35例,高中及中專69例,初中及以下21例,年齡19~38歲,均經患者及家屬同意,符合ICD-10及CCMD-2R抑郁發作診斷標準。將125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藥物治療組67例和心理干預組5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1)為患者安排規律的生活,合理的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2)安置患者住在護理人員易觀察的大房間,設施安全,光線明亮,空氣流通,環境舒適。(3)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經常給予安慰和疏導,使患者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減輕和穩定。(4)指導患者按時、正確服藥,舍曲林50 mg,1次/d,癥狀減輕后逐漸減量,注意服藥效果及副作用。(5)對消極、自殺傾向的患者,應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自殺先兆,防止發生意外[2]。
1.2.2 心理干預 針對每位患者抑郁的程度和不同需求,由其責任醫師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制定出相應的個體化心理干預措施,出院后電話隨訪。對輕中度患者,不需口服藥物,僅用以下心理干預措施加合理的飲食,規律的睡眠、精神安慰和疏導等[3]。
1.2.2.1 幫助產婦認同母親角色 新生命的誕生賦予她們新的使命,幫助她們從被照顧的產婦角色逐漸變為去照顧嬰兒的母親角色。講述母乳喂養的好處,指導正確的喂養方法,教會嬰兒的一般護理常識,讓她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嬰兒的喂養和護理中去,從勞動中感受快樂,體現自我價值,同時促進母嬰之間的感情交流,減輕她們自感無能的心理壓力。
1.2.2.2 積極鼓勵 產后抑郁癥患者因神經內分泌的顯著變化,情緒低落,易疲勞,飲食睡眠欠佳,因此鼓勵患者積極進行康復運動和自我保健,注意合理的營養搭配,經常曬太陽,勞逸結合,防治鈣的流失。選擇合適的產后操,及早下床活動,有利于產婦的康復和子宮的復舊。做好乳房的護理和按摩,早吸吮,按需哺乳,促進乳汁的分泌和乳房的排空等。積極有效地康復鍛煉,使產婦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1.2.2.3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對丈夫及家人進行衛生宣教,使其投入到產婦和嬰兒的照護中去,讓產婦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新生命帶給家庭的喜悅,使其從心理上樹立信心,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1.2.2.4 音樂治療 音樂作為一種輔助醫療手段,對疾病的治療、身心健康具有獨特的效果。在音樂的播放過程中讓產婦感受到音樂或兒童歌曲,可調節產婦的呼吸、循環、內分泌等生理功能,轉移產婦的注意力,改善人的精神狀態,使產婦得到身心的愉悅。
1.2.2.5 加大社會支持力度 鼓勵患者面對現實,正確對待產后面臨的各種困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處理好各種社會及家庭關系。
1.2.2.6 口服藥物 產后抑郁癥是一種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一般情況不需要藥物治療,重度患者心理干預的同時,口服舍曲林25 mg,1次/d。
1.2.2.7 隨訪 出院后繼續電話隨訪,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6個月內,6~12個月、大于12個月痊愈的人數及治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在6個月內、6~12個月、大于12個月的痊愈人數及治愈率比較,由此可得心理干預組的治療療效明顯優于藥物治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23.62,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組別 <6個月 6~12個月 >12個月
心理干預組(n=58) 49(84.5) 8(13.8) 1(1.7)
藥物治療組(n=67) 29(43.28) 25(37.3) 13(19.4)
3 討論
產后抑郁癥是指產婦在分娩后出現的抑郁障礙,多數為產后2周,以抑郁、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惹、煩躁、重者出現幻覺或自殺一系列癥狀。心理干預治療是為患者安排合理的飲食起居、創造舒適的休養環境和各種應對的防范措施,采用三環類抗抑郁藥等[4]。藥物治療是合理的應用抗抑郁藥物,主要是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舍曲林,小劑量服用對嬰兒的影響小,僅微量進入乳汁,而且耐受性較好。服藥者定期門診復查,與醫生溝通,監測病情和藥物副反應,維持病情穩定。研究結果表明藥物治療對緩解產后抑郁癥是行之有效的。
產后抑郁癥為特征性的精神錯亂,其發病受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及妊娠因素的影響。主要與分娩后產婦內分泌環境變化等生物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所以當抑郁癥患者經過正規的心理治療后,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70%患者于1年內治愈,極少數持續1年以上[5]。心理干預是以認知心理學關于問題解決的理論為基礎,并加以健康教育,全面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讓她們全身心投入到嬰兒喂養,自我保健,融洽各種關系等力所能及的活動中去,分散她們的注意力。產后是產母精神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各種精神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問題,比如嬰兒的性別、產母體型的恢復,孩子的喂養等,應盡可能地避免[6]。通過有效的心里治療,對產婦做好生活方式和心理調適,配偶和家人給予理解、關心和支持,盡量避免和減低不良應激的影響,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態。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干預組的療程明顯短于藥物治療組,所以心里干預對治療產后抑郁癥是極之有效的。
產后抑郁癥患者,受癥狀影響情緒低落、焦慮、精力體力下降,伴隨各方面能力下降,往往不能很好地照顧嬰兒,可能影響嬰兒心理和生理的生長發育[7]。嚴重時失去自理生活和照顧嬰兒的能力,自責自罪、悲觀絕望,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或沖動傷人的行為,因此,應早期識別,積極治療,避免不良的后果發生[8]。本研究應用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兩種方法,對產后抑郁癥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兩種方法對減輕產后抑郁癥的癥狀均有效,尤其是恰當的心理干預對患者抑郁癥的改善更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藥物治療組長期服用鎮靜、催眠等西藥,不僅難以治愈,還帶來了不少的副作用,產生了藥物依賴性。藥物隨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對于嬰兒產生不利影響,需用人工喂養。心里干預組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不復發、安全可靠等優勢。此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更佳,抑郁癥危險降低的幅度更大。而且縮短了抗抑郁藥物的劑量和療程,相應地減輕了藥物的副作用。兩組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相似,效價分析顯示心理干預更切實可行。
綜上所述,通過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為患者提供多方信息和幫助,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正確認識社會和處理生活難題,同時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3.
[2]張深山,葉凱文,林芳,等.影響產婦心身健康因素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23):4231-4232.
[3]將宋英,蒙翠麗.產后抑郁癥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當代醫學,2012,(27):1-2.
[4]劉述珍.102例產婦人格、產前情緒及社會支持的調查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8):1319-1231.
[5]許祖年.產后抑郁癥的病因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指南,2013,10(23):95-96.
[6]馮瓊,蔡茵,周義文,等.分段心里干預對產后抑郁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2012,27(5):676-678.
[7]徐風森,劉建新,張淑萍,等.干預措施對產后抑郁癥發病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12):724-726.
[8]梁宏峰,張浩,馬秀巖.綜合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作用之初步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9):190-191.
(收稿日期:2013-06-14) (本文編輯:歐麗)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1)為患者安排規律的生活,合理的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2)安置患者住在護理人員易觀察的大房間,設施安全,光線明亮,空氣流通,環境舒適。(3)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經常給予安慰和疏導,使患者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減輕和穩定。(4)指導患者按時、正確服藥,舍曲林50 mg,1次/d,癥狀減輕后逐漸減量,注意服藥效果及副作用。(5)對消極、自殺傾向的患者,應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自殺先兆,防止發生意外[2]。
1.2.2 心理干預 針對每位患者抑郁的程度和不同需求,由其責任醫師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制定出相應的個體化心理干預措施,出院后電話隨訪。對輕中度患者,不需口服藥物,僅用以下心理干預措施加合理的飲食,規律的睡眠、精神安慰和疏導等[3]。
1.2.2.1 幫助產婦認同母親角色 新生命的誕生賦予她們新的使命,幫助她們從被照顧的產婦角色逐漸變為去照顧嬰兒的母親角色。講述母乳喂養的好處,指導正確的喂養方法,教會嬰兒的一般護理常識,讓她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嬰兒的喂養和護理中去,從勞動中感受快樂,體現自我價值,同時促進母嬰之間的感情交流,減輕她們自感無能的心理壓力。
1.2.2.2 積極鼓勵 產后抑郁癥患者因神經內分泌的顯著變化,情緒低落,易疲勞,飲食睡眠欠佳,因此鼓勵患者積極進行康復運動和自我保健,注意合理的營養搭配,經常曬太陽,勞逸結合,防治鈣的流失。選擇合適的產后操,及早下床活動,有利于產婦的康復和子宮的復舊。做好乳房的護理和按摩,早吸吮,按需哺乳,促進乳汁的分泌和乳房的排空等。積極有效地康復鍛煉,使產婦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1.2.2.3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對丈夫及家人進行衛生宣教,使其投入到產婦和嬰兒的照護中去,讓產婦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新生命帶給家庭的喜悅,使其從心理上樹立信心,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1.2.2.4 音樂治療 音樂作為一種輔助醫療手段,對疾病的治療、身心健康具有獨特的效果。在音樂的播放過程中讓產婦感受到音樂或兒童歌曲,可調節產婦的呼吸、循環、內分泌等生理功能,轉移產婦的注意力,改善人的精神狀態,使產婦得到身心的愉悅。
1.2.2.5 加大社會支持力度 鼓勵患者面對現實,正確對待產后面臨的各種困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處理好各種社會及家庭關系。
1.2.2.6 口服藥物 產后抑郁癥是一種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一般情況不需要藥物治療,重度患者心理干預的同時,口服舍曲林25 mg,1次/d。
1.2.2.7 隨訪 出院后繼續電話隨訪,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6個月內,6~12個月、大于12個月痊愈的人數及治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在6個月內、6~12個月、大于12個月的痊愈人數及治愈率比較,由此可得心理干預組的治療療效明顯優于藥物治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23.62,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組別 <6個月 6~12個月 >12個月
心理干預組(n=58) 49(84.5) 8(13.8) 1(1.7)
藥物治療組(n=67) 29(43.28) 25(37.3) 13(19.4)
3 討論
產后抑郁癥是指產婦在分娩后出現的抑郁障礙,多數為產后2周,以抑郁、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惹、煩躁、重者出現幻覺或自殺一系列癥狀。心理干預治療是為患者安排合理的飲食起居、創造舒適的休養環境和各種應對的防范措施,采用三環類抗抑郁藥等[4]。藥物治療是合理的應用抗抑郁藥物,主要是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舍曲林,小劑量服用對嬰兒的影響小,僅微量進入乳汁,而且耐受性較好。服藥者定期門診復查,與醫生溝通,監測病情和藥物副反應,維持病情穩定。研究結果表明藥物治療對緩解產后抑郁癥是行之有效的。
產后抑郁癥為特征性的精神錯亂,其發病受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及妊娠因素的影響。主要與分娩后產婦內分泌環境變化等生物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所以當抑郁癥患者經過正規的心理治療后,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70%患者于1年內治愈,極少數持續1年以上[5]。心理干預是以認知心理學關于問題解決的理論為基礎,并加以健康教育,全面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讓她們全身心投入到嬰兒喂養,自我保健,融洽各種關系等力所能及的活動中去,分散她們的注意力。產后是產母精神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各種精神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問題,比如嬰兒的性別、產母體型的恢復,孩子的喂養等,應盡可能地避免[6]。通過有效的心里治療,對產婦做好生活方式和心理調適,配偶和家人給予理解、關心和支持,盡量避免和減低不良應激的影響,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態。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干預組的療程明顯短于藥物治療組,所以心里干預對治療產后抑郁癥是極之有效的。
產后抑郁癥患者,受癥狀影響情緒低落、焦慮、精力體力下降,伴隨各方面能力下降,往往不能很好地照顧嬰兒,可能影響嬰兒心理和生理的生長發育[7]。嚴重時失去自理生活和照顧嬰兒的能力,自責自罪、悲觀絕望,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或沖動傷人的行為,因此,應早期識別,積極治療,避免不良的后果發生[8]。本研究應用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兩種方法,對產后抑郁癥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兩種方法對減輕產后抑郁癥的癥狀均有效,尤其是恰當的心理干預對患者抑郁癥的改善更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藥物治療組長期服用鎮靜、催眠等西藥,不僅難以治愈,還帶來了不少的副作用,產生了藥物依賴性。藥物隨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對于嬰兒產生不利影響,需用人工喂養。心里干預組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不復發、安全可靠等優勢。此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更佳,抑郁癥危險降低的幅度更大。而且縮短了抗抑郁藥物的劑量和療程,相應地減輕了藥物的副作用。兩組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相似,效價分析顯示心理干預更切實可行。
綜上所述,通過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為患者提供多方信息和幫助,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正確認識社會和處理生活難題,同時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3.
[2]張深山,葉凱文,林芳,等.影響產婦心身健康因素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23):4231-4232.
[3]將宋英,蒙翠麗.產后抑郁癥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當代醫學,2012,(27):1-2.
[4]劉述珍.102例產婦人格、產前情緒及社會支持的調查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8):1319-1231.
[5]許祖年.產后抑郁癥的病因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指南,2013,10(23):95-96.
[6]馮瓊,蔡茵,周義文,等.分段心里干預對產后抑郁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2012,27(5):676-678.
[7]徐風森,劉建新,張淑萍,等.干預措施對產后抑郁癥發病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12):724-726.
[8]梁宏峰,張浩,馬秀巖.綜合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作用之初步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9):190-191.
(收稿日期:2013-06-14) (本文編輯:歐麗)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1)為患者安排規律的生活,合理的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2)安置患者住在護理人員易觀察的大房間,設施安全,光線明亮,空氣流通,環境舒適。(3)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經常給予安慰和疏導,使患者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減輕和穩定。(4)指導患者按時、正確服藥,舍曲林50 mg,1次/d,癥狀減輕后逐漸減量,注意服藥效果及副作用。(5)對消極、自殺傾向的患者,應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自殺先兆,防止發生意外[2]。
1.2.2 心理干預 針對每位患者抑郁的程度和不同需求,由其責任醫師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制定出相應的個體化心理干預措施,出院后電話隨訪。對輕中度患者,不需口服藥物,僅用以下心理干預措施加合理的飲食,規律的睡眠、精神安慰和疏導等[3]。
1.2.2.1 幫助產婦認同母親角色 新生命的誕生賦予她們新的使命,幫助她們從被照顧的產婦角色逐漸變為去照顧嬰兒的母親角色。講述母乳喂養的好處,指導正確的喂養方法,教會嬰兒的一般護理常識,讓她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嬰兒的喂養和護理中去,從勞動中感受快樂,體現自我價值,同時促進母嬰之間的感情交流,減輕她們自感無能的心理壓力。
1.2.2.2 積極鼓勵 產后抑郁癥患者因神經內分泌的顯著變化,情緒低落,易疲勞,飲食睡眠欠佳,因此鼓勵患者積極進行康復運動和自我保健,注意合理的營養搭配,經常曬太陽,勞逸結合,防治鈣的流失。選擇合適的產后操,及早下床活動,有利于產婦的康復和子宮的復舊。做好乳房的護理和按摩,早吸吮,按需哺乳,促進乳汁的分泌和乳房的排空等。積極有效地康復鍛煉,使產婦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1.2.2.3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對丈夫及家人進行衛生宣教,使其投入到產婦和嬰兒的照護中去,讓產婦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新生命帶給家庭的喜悅,使其從心理上樹立信心,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1.2.2.4 音樂治療 音樂作為一種輔助醫療手段,對疾病的治療、身心健康具有獨特的效果。在音樂的播放過程中讓產婦感受到音樂或兒童歌曲,可調節產婦的呼吸、循環、內分泌等生理功能,轉移產婦的注意力,改善人的精神狀態,使產婦得到身心的愉悅。
1.2.2.5 加大社會支持力度 鼓勵患者面對現實,正確對待產后面臨的各種困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處理好各種社會及家庭關系。
1.2.2.6 口服藥物 產后抑郁癥是一種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一般情況不需要藥物治療,重度患者心理干預的同時,口服舍曲林25 mg,1次/d。
1.2.2.7 隨訪 出院后繼續電話隨訪,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6個月內,6~12個月、大于12個月痊愈的人數及治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在6個月內、6~12個月、大于12個月的痊愈人數及治愈率比較,由此可得心理干預組的治療療效明顯優于藥物治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23.62,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組別 <6個月 6~12個月 >12個月
心理干預組(n=58) 49(84.5) 8(13.8) 1(1.7)
藥物治療組(n=67) 29(43.28) 25(37.3) 13(19.4)
3 討論
產后抑郁癥是指產婦在分娩后出現的抑郁障礙,多數為產后2周,以抑郁、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惹、煩躁、重者出現幻覺或自殺一系列癥狀。心理干預治療是為患者安排合理的飲食起居、創造舒適的休養環境和各種應對的防范措施,采用三環類抗抑郁藥等[4]。藥物治療是合理的應用抗抑郁藥物,主要是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舍曲林,小劑量服用對嬰兒的影響小,僅微量進入乳汁,而且耐受性較好。服藥者定期門診復查,與醫生溝通,監測病情和藥物副反應,維持病情穩定。研究結果表明藥物治療對緩解產后抑郁癥是行之有效的。
產后抑郁癥為特征性的精神錯亂,其發病受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及妊娠因素的影響。主要與分娩后產婦內分泌環境變化等生物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所以當抑郁癥患者經過正規的心理治療后,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70%患者于1年內治愈,極少數持續1年以上[5]。心理干預是以認知心理學關于問題解決的理論為基礎,并加以健康教育,全面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讓她們全身心投入到嬰兒喂養,自我保健,融洽各種關系等力所能及的活動中去,分散她們的注意力。產后是產母精神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各種精神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問題,比如嬰兒的性別、產母體型的恢復,孩子的喂養等,應盡可能地避免[6]。通過有效的心里治療,對產婦做好生活方式和心理調適,配偶和家人給予理解、關心和支持,盡量避免和減低不良應激的影響,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態。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干預組的療程明顯短于藥物治療組,所以心里干預對治療產后抑郁癥是極之有效的。
產后抑郁癥患者,受癥狀影響情緒低落、焦慮、精力體力下降,伴隨各方面能力下降,往往不能很好地照顧嬰兒,可能影響嬰兒心理和生理的生長發育[7]。嚴重時失去自理生活和照顧嬰兒的能力,自責自罪、悲觀絕望,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或沖動傷人的行為,因此,應早期識別,積極治療,避免不良的后果發生[8]。本研究應用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兩種方法,對產后抑郁癥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兩種方法對減輕產后抑郁癥的癥狀均有效,尤其是恰當的心理干預對患者抑郁癥的改善更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藥物治療組長期服用鎮靜、催眠等西藥,不僅難以治愈,還帶來了不少的副作用,產生了藥物依賴性。藥物隨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對于嬰兒產生不利影響,需用人工喂養。心里干預組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不復發、安全可靠等優勢。此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更佳,抑郁癥危險降低的幅度更大。而且縮短了抗抑郁藥物的劑量和療程,相應地減輕了藥物的副作用。兩組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相似,效價分析顯示心理干預更切實可行。
綜上所述,通過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為患者提供多方信息和幫助,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正確認識社會和處理生活難題,同時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3.
[2]張深山,葉凱文,林芳,等.影響產婦心身健康因素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23):4231-4232.
[3]將宋英,蒙翠麗.產后抑郁癥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當代醫學,2012,(27):1-2.
[4]劉述珍.102例產婦人格、產前情緒及社會支持的調查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8):1319-1231.
[5]許祖年.產后抑郁癥的病因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指南,2013,10(23):95-96.
[6]馮瓊,蔡茵,周義文,等.分段心里干預對產后抑郁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2012,27(5):676-678.
[7]徐風森,劉建新,張淑萍,等.干預措施對產后抑郁癥發病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12):724-726.
[8]梁宏峰,張浩,馬秀巖.綜合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作用之初步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9):190-191.
(收稿日期:2013-06-14) (本文編輯: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