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要】 目的: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的影像學表現進行探討。方法:對近年來在本院經臨床及影像學證實的20例BPD患兒的胸部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20例BPD患兒的胸片:兩肺野紋理增多、紊亂、模糊、透亮度減低者5例,兩肺磨玻璃樣改變及支氣管充氣征者3例,兩肺斑片影者6例,合并肺氣腫者4例,雙肺彌漫結節影者2例。結論:BPD患兒的X線檢查結果雖無明顯的特異性,但結合病史進行動態觀察對患兒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關鍵詞】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早產兒; X線
Imaging Analysis on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CHEN Y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47-048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maging appearances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Method:In recent years 2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PD chest imaging data confirmed by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Chest radiographs of 20 cases showed haziness of the lung field with decrease of radiolucency in 5 cases,ground glass opacity and air broncho gram in 3 cases,patching imaging in 6 cases,the areas of emphysema in 4 cases and double lung diffuse nodular shadows in 2 cases.Conclusion:The dynamic imaging examinations combined with clinical history are helpfu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BPD,although the imaging appearances of BPD are not specific.
【Key words】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Premature Infant; X-ra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ning County,Jingning 743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23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多見于長時間使用機械通氣所引起的繼發性新生兒肺損傷后的早產兒[1]。近十年來,我國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的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普及,新生兒醫療技術同時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極低體重兒和超低體重兒的存活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BPD的發病率也出現了明顯的升高。BPD嚴重危害著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多數專家和學者認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在BPD的治療中有重要意義。現就本院近年診治的20例BPD患兒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診治的20例BPD患兒為研究對象。胎齡為26~34周,平均(29.5±1.72)周。其中胎齡<28周者6例,28~32周者10例,>32周者4例。出生重量為950~2050 g,平均(1628±291)g。其中出生時體質量<1000 g者2例,1000~1500 g者8例,1501~2000 g者6例,2001~2500 g者4例。本組患兒中基礎病為新生兒肺透明膜病(HMD)者10例,早產兒肺炎者6例,早產兒吸入綜合征者2例,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2例。本組有8例患兒曾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持續時間約4~7 d,病情好轉后改用連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及面罩和/或箱式給氧。本組中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氧依賴和肺部感染的情況,其中有4例患兒出院后有反復入院治療的情況。本組患兒無死亡病例發生。
1.2 BPD的診斷標準 (1)胎齡<37周的早產兒,在住院期間使用過機械通氣;(2)機械通氣或吸氧時間超過28 d,至糾正胎齡36周仍需持續用氧或機械通氣,或病程2~3周X線征象仍不消失;(3)伴有持續性的呼吸窘迫,肺部聽診可聞及啰音,除外先天性心臟病、氣胸、胸腔積液、膈疝等疾病所引起者;(4)胸片檢查表現為雙肺不同程度的磨玻璃樣影,囊泡形成,線狀及網格狀影[2]。本組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1.3 檢查方法 本組20例患兒全部在入院時即行胸部X線檢查,并在機械通氣給氧治療后的第2~3天復查胸片。其后,根據治療過程中的病情變化,必要時進行復查以動態觀察病情治療情況。
2 結果
本組全部患兒均在機械通氣和吸氧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多次復查胸片。10例HMD的患兒中6例患兒的病程持續2~3周,臨床癥狀仍不能消失,且出現了肺部感染的情況,胸部X線檢查結果可見兩肺紋理增多、紊亂、模糊,并見索條狀影和斑片狀影,兩下肺可見少許的網格狀影(圖1a、b),4例患兒于治療第2~3天時,復查胸部X線出現好轉。6例早產兒肺炎中3例早產兒肺炎合并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于開始治療后第3、5天復查胸片,結果顯示兩肺野混濁,1例呈現局限性肺氣腫征象,主要表現為肺透光度增強;1例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肺水腫的情況,1例出現雙肺結節影。2例早產兒吸入綜合征的患兒中均出現支氣管充氣征及肺氣腫。2例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的患兒中1例出現支氣管充氣征,1例出現肺氣腫及雙肺結節影。本組病例在治療后3~4周復查胸片仍未正常,主要表現是:5例兩肺野紋理增多、紊亂、模糊、透亮度減低,3例兩肺磨玻璃樣改變及支氣管充氣征,6例兩肺斑片影,4例肺氣腫,2例雙肺結節影見圖1。
圖1 BPD典型X線圖像
注:a:患兒出生時兩肺呈細顆粒影;b:患兒兩周后復查,兩肺呈磨玻璃樣改變,可見顆粒樣小結節影
3 討論
Northway在1967年最早提出BPD的概念,他認為BPD主要指繼發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或HMD,并且需要長時間的高壓機械通氣和高濃度氧的早產兒[3]。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對圍產期相關疾病的診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極低體重兒得以存活,有研究者發現,體重<1000 g的早產兒是BPD發生的高危因素,產后有輕度或無肺部疾病,無需氧療和機械通氣的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最高[4-5]。患兒在住院治療期間由于過度氧治療以致出現氧依賴,其持續時間如超過糾正胎齡36周,便可認為是BPD。
由于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特異性檢查,雖然BPD患兒的胸部X線影像學表現特異性不高,但在診斷中仍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目前認為高分辨率CT對于判斷BPD早期病變的程度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可在一定程度上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6]。隨著對BPD的研究不斷深入,在治療方面也不斷得到改善。由于臨床治療水平的提高,BPD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在臨床上并不多見,關于BPD患兒胸部影像學診斷的研究目前仍未有共識和指南,其診斷的標準以及劃分病情輕重的指標仍不清晰,給臨床醫生對疾病及早診斷帶來的困難[7]。本項研究總結近年來本院治療的20例BPD胸部X線影像學資料后認為,有以下幾種影像學特征的患兒,應考慮為BPD:(1)雙肺透亮度下降,呈磨玻璃樣;(2)以肺段、肺葉分布的實變影;(3)多發性囊泡影,大小不一,呈蜂窩狀,多見于中后期;(4)基礎病好轉后又出現肺紋理粗亂,雙肺透溝度下降;(5)線狀影和網格影為慢性BPD;(6)間質纖維化改變,多為彌漫性。
本組20例患兒均在機械通氣或氧治療28 d后,X線胸片顯示兩肺透光度不同程度降低,兩肺紋理增粗模糊、斑點狀、斑片狀及索條影和囊泡狀影,同時臨床癥狀出現氧依賴,但有10例患兒在3~4周后即表現為肺內斑片狀,11例患兒表現為索條影,連續拍片影像無明顯變化,同時還出現氧依賴或不能撤機的情況。所以,筆者認為BPD的診斷未必到28 d且仍需持續用氧或機械通氣才能確診,有的學者的資料顯示出生后2周左右X線檢查顯示肺部已出現囊樣透光影等BPD表現,這樣擬診BPD可提前至2~3周,而不一定要到4周以上才可診斷[8-9]。
由于早產兒的肺發育不成熟,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對BPD的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旦BPD發展到慢性期,患兒的預后往往較差[10]。又由于BPD患兒的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而且往往會被原發病所影響,所以,在臨床上,僅依靠胸部X線表現往往難以做出診斷。還需要結合患兒的癥狀、體征、治療結果等,尤其是出現以下情況時[2],一定要考慮到BPD的可能:(1)原發病治療好轉后仍有或復又出現氧依賴;(2)除外合并感染、肺出血等疾病;(3)試用激素治療有效。
參考文獻
[1]張維溪,張海鄰,林振浪,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8例患兒6年臨床隨訪[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2,7(1):55-58.
[2]常立文,李文斌.關注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1):2-4.
[3]邢慶娜,張小安,趙鑫,等.床旁CR及MSCT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斷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0):3726.
[4]勞國榮,張劍,羅世康,等.呼吸窘迫綜合征并發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94-96.
[5]胡朝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臨床早期影像學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2):135-136.
[6]夏秋萍,云青,劉學英,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DR影像診斷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27(2):72-73.
[7]趙樂勇,馬捷,吳永朝,等.床邊CR在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診斷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09,24(1):36-38.
[8]丁悅,唐麗君,黃為民,等.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治新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2):141-146.
[9]孔令凱,章晟,封志純,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4):1122-1126.
[10]呂勤,蔡成.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治現狀[J].現代實用醫學,2011,23(6):610-612,658.
(收稿日期:2013-07-03) (本文編輯:歐麗)
圖1 BPD典型X線圖像
注:a:患兒出生時兩肺呈細顆粒影;b:患兒兩周后復查,兩肺呈磨玻璃樣改變,可見顆粒樣小結節影
3 討論
Northway在1967年最早提出BPD的概念,他認為BPD主要指繼發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或HMD,并且需要長時間的高壓機械通氣和高濃度氧的早產兒[3]。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對圍產期相關疾病的診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極低體重兒得以存活,有研究者發現,體重<1000 g的早產兒是BPD發生的高危因素,產后有輕度或無肺部疾病,無需氧療和機械通氣的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最高[4-5]。患兒在住院治療期間由于過度氧治療以致出現氧依賴,其持續時間如超過糾正胎齡36周,便可認為是BPD。
由于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特異性檢查,雖然BPD患兒的胸部X線影像學表現特異性不高,但在診斷中仍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目前認為高分辨率CT對于判斷BPD早期病變的程度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可在一定程度上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6]。隨著對BPD的研究不斷深入,在治療方面也不斷得到改善。由于臨床治療水平的提高,BPD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在臨床上并不多見,關于BPD患兒胸部影像學診斷的研究目前仍未有共識和指南,其診斷的標準以及劃分病情輕重的指標仍不清晰,給臨床醫生對疾病及早診斷帶來的困難[7]。本項研究總結近年來本院治療的20例BPD胸部X線影像學資料后認為,有以下幾種影像學特征的患兒,應考慮為BPD:(1)雙肺透亮度下降,呈磨玻璃樣;(2)以肺段、肺葉分布的實變影;(3)多發性囊泡影,大小不一,呈蜂窩狀,多見于中后期;(4)基礎病好轉后又出現肺紋理粗亂,雙肺透溝度下降;(5)線狀影和網格影為慢性BPD;(6)間質纖維化改變,多為彌漫性。
本組20例患兒均在機械通氣或氧治療28 d后,X線胸片顯示兩肺透光度不同程度降低,兩肺紋理增粗模糊、斑點狀、斑片狀及索條影和囊泡狀影,同時臨床癥狀出現氧依賴,但有10例患兒在3~4周后即表現為肺內斑片狀,11例患兒表現為索條影,連續拍片影像無明顯變化,同時還出現氧依賴或不能撤機的情況。所以,筆者認為BPD的診斷未必到28 d且仍需持續用氧或機械通氣才能確診,有的學者的資料顯示出生后2周左右X線檢查顯示肺部已出現囊樣透光影等BPD表現,這樣擬診BPD可提前至2~3周,而不一定要到4周以上才可診斷[8-9]。
由于早產兒的肺發育不成熟,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對BPD的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旦BPD發展到慢性期,患兒的預后往往較差[10]。又由于BPD患兒的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而且往往會被原發病所影響,所以,在臨床上,僅依靠胸部X線表現往往難以做出診斷。還需要結合患兒的癥狀、體征、治療結果等,尤其是出現以下情況時[2],一定要考慮到BPD的可能:(1)原發病治療好轉后仍有或復又出現氧依賴;(2)除外合并感染、肺出血等疾病;(3)試用激素治療有效。
參考文獻
[1]張維溪,張海鄰,林振浪,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8例患兒6年臨床隨訪[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2,7(1):55-58.
[2]常立文,李文斌.關注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1):2-4.
[3]邢慶娜,張小安,趙鑫,等.床旁CR及MSCT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斷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0):3726.
[4]勞國榮,張劍,羅世康,等.呼吸窘迫綜合征并發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94-96.
[5]胡朝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臨床早期影像學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2):135-136.
[6]夏秋萍,云青,劉學英,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DR影像診斷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27(2):72-73.
[7]趙樂勇,馬捷,吳永朝,等.床邊CR在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診斷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09,24(1):36-38.
[8]丁悅,唐麗君,黃為民,等.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治新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2):141-146.
[9]孔令凱,章晟,封志純,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4):1122-1126.
[10]呂勤,蔡成.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治現狀[J].現代實用醫學,2011,23(6):610-612,658.
(收稿日期:2013-07-03) (本文編輯:歐麗)
圖1 BPD典型X線圖像
注:a:患兒出生時兩肺呈細顆粒影;b:患兒兩周后復查,兩肺呈磨玻璃樣改變,可見顆粒樣小結節影
3 討論
Northway在1967年最早提出BPD的概念,他認為BPD主要指繼發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或HMD,并且需要長時間的高壓機械通氣和高濃度氧的早產兒[3]。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對圍產期相關疾病的診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極低體重兒得以存活,有研究者發現,體重<1000 g的早產兒是BPD發生的高危因素,產后有輕度或無肺部疾病,無需氧療和機械通氣的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最高[4-5]。患兒在住院治療期間由于過度氧治療以致出現氧依賴,其持續時間如超過糾正胎齡36周,便可認為是BPD。
由于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特異性檢查,雖然BPD患兒的胸部X線影像學表現特異性不高,但在診斷中仍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目前認為高分辨率CT對于判斷BPD早期病變的程度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可在一定程度上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6]。隨著對BPD的研究不斷深入,在治療方面也不斷得到改善。由于臨床治療水平的提高,BPD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在臨床上并不多見,關于BPD患兒胸部影像學診斷的研究目前仍未有共識和指南,其診斷的標準以及劃分病情輕重的指標仍不清晰,給臨床醫生對疾病及早診斷帶來的困難[7]。本項研究總結近年來本院治療的20例BPD胸部X線影像學資料后認為,有以下幾種影像學特征的患兒,應考慮為BPD:(1)雙肺透亮度下降,呈磨玻璃樣;(2)以肺段、肺葉分布的實變影;(3)多發性囊泡影,大小不一,呈蜂窩狀,多見于中后期;(4)基礎病好轉后又出現肺紋理粗亂,雙肺透溝度下降;(5)線狀影和網格影為慢性BPD;(6)間質纖維化改變,多為彌漫性。
本組20例患兒均在機械通氣或氧治療28 d后,X線胸片顯示兩肺透光度不同程度降低,兩肺紋理增粗模糊、斑點狀、斑片狀及索條影和囊泡狀影,同時臨床癥狀出現氧依賴,但有10例患兒在3~4周后即表現為肺內斑片狀,11例患兒表現為索條影,連續拍片影像無明顯變化,同時還出現氧依賴或不能撤機的情況。所以,筆者認為BPD的診斷未必到28 d且仍需持續用氧或機械通氣才能確診,有的學者的資料顯示出生后2周左右X線檢查顯示肺部已出現囊樣透光影等BPD表現,這樣擬診BPD可提前至2~3周,而不一定要到4周以上才可診斷[8-9]。
由于早產兒的肺發育不成熟,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對BPD的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旦BPD發展到慢性期,患兒的預后往往較差[10]。又由于BPD患兒的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而且往往會被原發病所影響,所以,在臨床上,僅依靠胸部X線表現往往難以做出診斷。還需要結合患兒的癥狀、體征、治療結果等,尤其是出現以下情況時[2],一定要考慮到BPD的可能:(1)原發病治療好轉后仍有或復又出現氧依賴;(2)除外合并感染、肺出血等疾病;(3)試用激素治療有效。
參考文獻
[1]張維溪,張海鄰,林振浪,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8例患兒6年臨床隨訪[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2,7(1):55-58.
[2]常立文,李文斌.關注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1):2-4.
[3]邢慶娜,張小安,趙鑫,等.床旁CR及MSCT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斷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0):3726.
[4]勞國榮,張劍,羅世康,等.呼吸窘迫綜合征并發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94-96.
[5]胡朝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臨床早期影像學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2):135-136.
[6]夏秋萍,云青,劉學英,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DR影像診斷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27(2):72-73.
[7]趙樂勇,馬捷,吳永朝,等.床邊CR在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診斷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09,24(1):36-38.
[8]丁悅,唐麗君,黃為民,等.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治新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2):141-146.
[9]孔令凱,章晟,封志純,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4):1122-1126.
[10]呂勤,蔡成.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治現狀[J].現代實用醫學,2011,23(6):610-612,658.
(收稿日期:2013-07-03) (本文編輯: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