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的”字是今天的常用字。閑讀帖,陳朝智永《真草千字文》有此字。《千字文》為南朝梁周興嗣所編。然“的”之出現更早于此。楚國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句,“的”為鮮明之意。然甲骨文、金文中未見“的”字,《說文》未載此字。
八十年代以來,啟功先生書法名滿天下,署名“唘功”字樣,書家莫不熟悉。“唘”乃“啟”之別寫。元白老寫如此,當有所本。余臨智永《真草千字文》、隋朝楷書《龍藏寺碑》,皆見“唘”。《真草千字文》、《龍藏寺碑》皆書法名品,啟功先生年輕時曾臨寫《真草千字文》,想其署名之“唘”或取資于此。
甲骨文有“啟”。《說文》:“啟,開也。”亦寫作“啟”,甲骨文字形如手推門之狀,或下有“口”,或無“口”。此字亦見秦簡、漢簡、漢碑,皆有“口”,“戶”、“攵”之下,居中。周《虢叔鐘》寫作“啔”,易“攵”為“戈”。戰國《中山王鼎》之“啟”,形異,且上增“廠”。《說文·廠部》:“廠,山石之厓巌,人可居。”《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古文字時代,“啟”、“啟”并存,而“啔”乃“啟”、“啟”之異體。“唘”又是楷書時代之南北朝出現的異體別寫。今日之“啟”、“啟”二字,別為繁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