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燕++徐秀軍

一、坎坷復蘇的
2013年世界經濟
2013年的世界經濟仍舊行進在坎坷復蘇的道路上,并在增長、就業、物價、貿易與投資、公共債務五個方面得到體現。
(一)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但復蘇基本鞏固
2013年的世界經濟延續了上一年的經濟下行趨勢,多數國際經濟機構一年來數次下調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2013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數據顯示,2013年世界經濟增速為2.9%,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為1.2%,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美日經濟復蘇繼續鞏固,趨向于其2.0%的潛在增長率,進入低速增長通道。根據IMF預測數據,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1.6%,比上年下調1.2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率為2.0%,與上年持平。受日元貶值和股市大幅上漲的影響,個人消費和出口成為拉動日本經濟的主引擎。歐元區仍未完全走出衰退,全年增長-0.4%。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巴西和印度增長勢頭好于上年,分別增長2.5%和3.8%,較上年提高1.6個和0.6個百分點;而俄羅斯和南非經濟下滑幅度較大,分別增長1.5%和2.0%,較上年下降2.9個和0.5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將維持在7.5%左右的增長水平。
(二)就業有所改善但程度有限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13年11月美國失業率為7.0%,比1月下降0.9個百分點,而與此次金融危機后的最高點相比,則下降高達3.1個百分點。但不可忽視的是,美國的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就業市場。2013年8月美國勞動參與率僅為63.2%,與2007年相比,下降了2.8個百分點。失業率下降難以掩蓋勞動參與率下降給美國經濟和社會帶來的風險。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8月,歐元區失業率為12%,較5月的歷史新高下降0.1個百分點。這表明隨著宏觀經濟回暖,就業市場的惡化趨勢有所扭轉。但重債國希臘和西班牙,失業率仍分別高達27.9%和26.2%;而德國失業率則為5.2%。日本總務省數據顯示,2013年1—8月,日本失業率由上年的4.4%下降至4.1%。新興市場國家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部分國家仍維持較高失業水平。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9月巴西失業率為5.4%,較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俄羅斯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9月失業率為5.3%,較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南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失業率為24.7%,較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
(三)物價保持低穩
2013年全球通貨膨脹水平將與上年基本持平,為3.8%,這與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需求不振有直接關系。其中,發達經濟體的通脹水平明顯回落,而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水平略有回升,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水平總體上高于發達經濟體,并且兩者之間的差距呈現出擴大趨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OECD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1.6%,比上年平均水平下降0.7個百分點。分國別來看,前三季度美國CPI同比上漲1.6%,比上年平均水平下降0.5個百分點;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CPI同比分別上漲1.5%、0.9%、1.4%和2.7%,分別較上年平均水平下降0.5個、1.1個、1.6個和0.1個百分點;同期日本CPI上漲0.0%。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物價水平溫和回升,但總體可控。IMF預測數據顯示,2013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通脹率為6.2%,比上年上升0.1個百分點。
(四)對外貿易與投資增長放慢
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幾近停滯的狀態仍未得到改善。2013年9月WTO預測數據,2013年全球貨物貿易額增長約2.5%,低于4月預測的3.3%。其中,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5%和-0.1%,發展中經濟體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3.6%和5.8%。WTO預測數據收窄表明貿易增長缺乏穩定的支持因素。歐洲經濟衰退、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等負面宏觀經濟因素對全球貿易造成了較大沖擊,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因素不可忽視。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發布的《全球貿易預警》報告顯示,2008年11月至2013年9月,全球共有貿易保護措施3784項,其中不公平的貿易保護措施891項;僅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全球新增貿易保護措施1354項,其中不公平的貿易措施254項。[1]貿易增速放緩的同時,主要經濟體的經常賬戶占GDP比例下降,外部經濟失衡進一步緩解。IMF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經常賬戶余額占GDP比例為-2.7%,比上年略有下降;德國為6.0%,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中國為2.5%,與上年大體持平。2013年國際投資形勢較上年有所好轉,但增長明顯乏力。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預測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FDI)將與2012年持平,其上限為1.45萬億美元。
(五)公共債務改善有限且風險猶存
由于復蘇持續鞏固,2013年發達經濟體的財政平衡狀況總體上繼續改善,財政赤字占GDP比例進一步下降。IMF預測數據顯示,2013年發達經濟體財政赤字占GDP比例將降至4.5%,比2012年下降1.4個百分點。但是,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水平改善緩慢,部分國家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持續上升。2013年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占GDP比例為107.7%,較上年輕幅下降0.2個百分點。由于美國政府債務占GDP比例從2007年的66.5%急劇飆升至2013年預計中的106%,一度引發美國兩黨圍繞進一步提高債務上限的激烈爭論,使得部分政府部門“關門”。2013年歐元區和日本政府債務占GDP比例預計分別達到95.7%和243.5%。如此高的債務比例無疑為未來經濟埋下了重大隱患。新興市場國家財政赤字水平總體有所上升。IMF預計2013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財政赤字占GDP比例為2.3%,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政府債務方面,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負債遠低于發達經濟體水平,并得到進一步改善。2013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政府債務占GDP比例預計為34.7%,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
二、2013年世界經濟
運行的十個特征
(一)美國貨幣政策調整蓄勢待發
一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緩慢提速,失業穩步下降,資產價格不斷上漲,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得到修復,美聯儲已經開始把實施“削減數量寬松規模”(Taper)政策列入議事日程,具體做法是逐步縮減每月85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直至停止購買。鑒于美國在全球中的地位,這一擬議中的政策對市場已經帶來沖擊。2013年6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關于考慮調整美國貨幣政策的發言,引發了全球股市、債市、匯市的大幅波動和國際資本異動。
(二)歐洲一體化在曲折中繼續前行
2012年10月,歐元區永久性救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正式生效;2013年1月1日,《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穩定、協調與治理公約》(即“財政契約”)正式生效,歐洲財政聯盟由此邁出重要一步。2013年10月,歐洲央行公布對歐元區銀行業進行全面審查評估的標準,將啟動銀行業全面審查,以便為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打下基礎。11月,歐央行就“單一清算機制”(SRM)發表聲明,提出當歐央行全面履行監管職責時建成SRM,并且SRM范圍將包括參與SRM的歐盟成員國的全部信貸機構。
(三)“安倍經濟學”效果初現
2012年底以來,安倍政府推出了以非傳統貨幣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鼓勵私人投資增長戰略為標志的“安倍經濟學”。2013年1月11日,安倍內閣推出《緊急經濟對策》,日本財政共計投入10.3萬億日元,如果將地方政府支出和民間投資包括在內,總規模將達到20.2萬億日元。2012年10月以來,日元對美元累計貶值約25%。從2013年前三季度的情況看,“安倍經濟學”給低落的日本經濟注入了強力“興奮劑”,使經濟增長達到2%,出口顯著增加,股價上揚,并有望結束15年物價的負增長。
(四)發達經濟體央行合作日趨密切且職能發生變化
2013年10月,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六家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決定將其“臨時雙邊流動性互換協議”轉至長期協議,實現貨幣互換協議常態化,繼續作為“審慎流動性支持”,以防止全球金融緊縮。除了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間合作更加緊密外,金融危機爆發后央行職能發生的另外兩大變化亦常態化,即貨幣政策主要由確定利率轉向通過管理資產負債表來提供流動性,以及貨幣政策尤其是非常規貨幣政策具有明顯的財政和收入分配的政策含義。
(五)新興市場經濟體對外資異動的脆弱性凸顯
2013年下半年,由于預期美國貨幣政策將發生變化,投資者紛紛退出那些經常賬戶赤字大、短期外債占比高、內部資產負債表失衡和對外開放度高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其直接和顯著的后果是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匯率和股市受到沖擊。2013年1—11月,印度、巴西、印尼和土耳其月平均匯率對美元分別貶值12.3%、12.8%、23.8%和26.8%,其月平均股價波動幅度分別為13.7%、20.6%、17.2%和22.8%。這亦表明新興經濟體市場表現與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性。
(六)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下滑但能源價格基本穩定
2013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受經濟放緩、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相比上年再度出現下降。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數據顯示,從截至2013年9月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發展情況來看,大宗商品整體價格從2月起連續八個月出現同比下降。2013年9月,按現價美元計算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0.3%,比上年12月下降13.0個百分點。盡管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下滑,但2013年能源價格基本保持穩定。
(七)技術突破使能源革命面臨新的選擇
頁巖氣革命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的新亮點。美國借助頁巖氣改變了能源結構,降低了其對國際能源市場的依賴。美國和加拿大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盡管法國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技術開采頁巖氣,但頁巖氣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的潮流不可逆轉,綠色、替代能源發展受到巨大挑戰,全球能源發展模式重新回到依靠技術創新開發不可再生能源的軌道上來。
(八)區域自由貿易區談判方興未艾
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已舉行19輪磋商。美國與歐盟已正式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談判。東盟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已經啟動。盡管多邊貿易體系分裂的風險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緩解,但WTO在2013年歲末達成多哈回合“早期收獲”協議仍值得欣慰。
(九)中國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
2013年7月,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確定開展雙邊投資協定(BIT)實質性談判。9月,中國提議同中亞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進一步促進雙方的經貿合作。10月,中國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中國還積極推動金磚國家貨幣金融合作以及IMF、世界銀行等國際貨幣金融機構的份額和治理結構改革。
(十)世界經濟統計方法發生改變
2013年7月,美國開始調整GDP統計方式,將原來不包含在GDP統計范圍的企業研發、娛樂文化支出以及退休金等指標加入到統計數據中,從而使美國GDP規模將增加3%,這將導致重新評估各項經濟政策,并對經濟增長動因進行新的認識。2013年1月,OECD和WTO在巴黎首次發布了附加值貿易數據庫,它以單個商品在全球生產鏈上不同經濟體產生的附加值為基礎進行貿易統計。根據OECD的測算,按照這一統計方法,2009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將減少25%。
三、影響2014年世界經濟
走勢的八大因素
2014年全球經濟復蘇道路仍將十分曲折,經濟大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但相比2013年,經濟增速很可能會出現小幅上揚,即按PPP計算的增長率為3.2%,按市場匯率計算的增長率為2.6%。影響2014年世界經濟走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八個:
(一)美國貨幣政策調整的時間、力度與速度。2014年啟動的可能性很大。盡管美國減少資產購買將是一個漸進過程,但一旦實施就意味著全球風險資產的重新定價,加劇國際資本流動,引起匯率和國際收支的變動,進而為全球經濟增添不確定性。
(二)新一輪美國的債務上限問題。盡管10月16日美國兩黨在給予聯邦政府臨時撥款和提高公共債務上限問題上達成妥協,但美國的債務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民主黨和共和黨對立依舊。如兩黨互不妥協,勢必會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
(三)盡管歐元區債務危機總體上得到了一定緩解,但不排除個別國家債務問題暴露或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如果某些、尤其是個別系統重要性國家主權債務風險上升,歐洲的復蘇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并會拖累全球增長。
(四)“安倍經濟學”最終效果仍存懸念。日本現政府的經濟政策并未觸及深層次的結構改革,難以化解深重的老齡化問題,延長了那些早該倒閉的“僵尸企業”的壽命。降低全球最高企業所得稅率和提高消費稅都將是雙刃劍,在穩定債務、鼓勵投資和避免抑制消費之間很難三全其美。當日元貶值帶來的紅利遞減或消失時,出口部門亦將面臨新的挑戰。
(五)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過去十年,印度以及巴西經濟相對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于全球流動性寬裕、政府支出擴張和新興市場的整體繁榮。現今這些條件均在發生變化。嚴重倚重能源資源出口的俄羅斯、對外脆弱性高的土耳其、墨西哥及部分中東歐國家,其經濟表現也特別值得關注。
(六)區域貿易安排的影響將會逐步顯現。很可能在2014年完成談判并締結協定的TPP將會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TTIP談判和RCEP談判等也會成為影響雙邊和多邊經貿關系的因素。這些區域貿易投資安排能否有效遏制貿易與投資保護主義勢頭,仍是個不小的問號。
(七)大宗商品價格總體企穩,但仍會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出現波動。美伊談判取得進展以及敘利亞問題達成暫時妥協,使得中東地區石油出口的阻礙因素將會減少,同時美國天然氣產量的繼續提高將成為能源價格穩定的積極因素。但在一定范圍內,全球石油供應受阻的風險仍將存在,并且由于美國貨幣政策調整引起的流動性變動,不排除原油價格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八)一些地區安全和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亦可能對全球經濟業績產生影響。伊核問題的緩和或解決,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理事;
第二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
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Simon J. Evenett. The 14th Global Trade Alert Report: What Restraint? Five Years of G20 Pledges on Trade, London: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Septemb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