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義國
(蒙陰縣劉洪中學, 山東 臨沂 276200)
案例教學背景下的教學策略例析
艾義國
(蒙陰縣劉洪中學, 山東 臨沂 276200)
針對案例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分別提出教學觀念及策略:依據課標確定案例主題、圍繞目標實施案例教學、案例背景決定解決方案、以梯度問題引領案例分析、從案例中抽取地理原理、改變案例條件思考解決途徑、運用案例通理要具體分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加以分析闡釋,論證了有效實施案例教學的策略。
案例教學;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框架下,案例式是地理教材的主要編排形式,以呈現地理案例取代了以往陳述經典結論的編寫方式。人教社編審高俊昌指出:“新課程目標制定時,沒有系統地考慮傳統意義上的地理知識,而是采取案例式學習,目的是重在方法論不重在地理知識本身,希望通過案例的學習,學生能夠由此及彼,遷移到其他內容的學習中。”在此背景下,地理課堂如何有效地實施案例教學呢?
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從案例出發,組織學生對案例分析討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運用案例這個個案來說明一般情況,歸納總結出通理方法,再用通理方法解決同類的問題,針對個例差異進行分析的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的教學環節劃分為“案例準備——案例呈現——案例剖析——案例總結——案例評價——案例遷移”六個階段。筆者根據教學實踐,以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珠江三角洲”為例,針對案例教學的六個環節,談一談實施過程中的教學策略。

案例教學六個環節的教學策略
1.課標意識——依據課標確定案例主題
教材是最核心的課程資源,凝結著眾多專家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法,教材精選的案例一般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是最能揭示所學理論的案例。案例中隱含著科學方法、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既有地理共性的內涵,又有個性的特殊。案例是圍繞著主題展開的,提出和解決的問題能夠闡述案例的主題,揭示各種困惑,鏈接相關理論,又能引發學生的討論和反思。
在案例準備階段(備課),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教師應努力領會教材編者的設計理念及教學思想,將課標和教材案例對照研究,分析確定案例主題。透過案例的文字圖片等顯性知識挖掘出其深層次隱性知識,不僅要挖掘案例涉及的基本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即知識體系,寓所教理論于案例之中,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脫離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
以“珠江三角洲”為案例,挖掘出涉及的地理原理有:①工業區位理論。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大體分為自然條件(土地、水源、礦產)、技術條件、經濟條件(市場、交通運輸)、社會條件(勞動力、政策)等。②外向型經濟特征及影響。外向型經濟利用區位優勢發展加工制造業,促進了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帶動作用。③城鎮化的特征及影響。城鎮化表現為非農業人口的增長和城鎮數量規模的擴張,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帶來亂占耕地、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2.目標意識——圍繞目標實施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的全程,要圍繞目標實施教學。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宜過多,應該根據課標結合教材來制定。制定教學目標,既要考慮課程標準的具體要點,也要注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宏觀內容如何分解,結合教材內容吸收進去,兩方面有機結合,就是教學目標。
無論在案例準備還是教學實施中,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設計,適當分解,使得一節課著眼于達成兩三個目標,使目標真正成為一節課的指引方向,而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達成,結果卻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什么目標也沒有徹底達成。教學目標制定后,每個教學環節的安排都要圍繞目標來落實完成,教師對教材的任何個性化創新都必須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
“珠江三角洲”一節,課程標準條文是“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域發展的影響。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通過分析教材可以用兩課時教學,分別制定兩課時的教學目標。第一課時教學目標:①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利用地圖評價地理位置對區域發展的作用;②結合“珠江三角洲”實例,利用地圖分析說明區域合作的模式“前店后廠”,歸納外向型經濟的特點及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說明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的重要作用。第二課時教學目標:①以“珠江三角洲”為例,討論說明城鎮化的發展貢獻及帶來的問題;②感受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認識對外開放戰略的正確性。
3.背景意識——案例背景決定解決方案
背景是案例重要的環節之一,說明事件的發生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和條件。案例的背景描述一般在篇首部分,涉及到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背景是問題產生的場景,對于作出一項決策,可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備選方案,那么較為適宜的方案,就是與特定的背景密切相關的那一個。
在案例呈現階段,背景資料的使用應當以闡明事件的來龍去脈為依據。案例涉及的知識背景過深,學生會因為知識欠缺而無法理解案例事實。背景太淺,學生又會覺得案例設計沒有必要,失去學習的興趣。案例形式為文字、圖片、數據、影像等,呈現手段為閱讀教材、口頭描述、掛圖展示、實景模擬、多媒體展示等。
上課伊始,“珠江三角洲”的案例背景用視頻加以呈現:1980年我國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程,其中深圳、珠海就位于珠江三角洲。1985年,整個珠江三角洲被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形成了包括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在內的多層次開放體系。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的投資,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全國其他地區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4.問題意識——以梯度問題引領案例分析
問題的產生有多種途徑,有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而設計的問題,也有學生自然產生的問題,都是推動案例深入探究的動力。在呈現案例后,教師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啟發學生逐步建立地理事實與被說明理論之間的邏輯聯系,形成對地理理論的理性認識。學生有一定基礎后可以自主探究案例并提出問題,再歸納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增強教學的開放性。
在案例剖析階段,教師適當地問題引領可使探究的指向更明確,避免案例分析遠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案例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識?有哪些問題值得探討?在展開說明時,要注意問題引領的邏輯性,給學生留足思考交流的時間,教師適時對互動產生的問題答案予以評價。
“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經濟”知識點的梯度問題:①調查你家中的家電有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的嗎?②利用地圖說明珠江三角洲加工制造業密集分布的有利條件是什么?③模擬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的合作模式“前店后廠”,談談它對區際聯系有什么作用?④觀察GDP曲線圖,將珠江三角洲過去與現在,本區與全國進行對比,理解外向型經濟的作用。
5.地理建模思想——從案例中抽取地理原理
案例教學的本質不在于對案例具體細節的把握,而是從案例提供的具體事實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并運用這些原理去分析、解決新問題。因此,對案例蘊含的地理原理的提取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案例教學由一個具體的典型案例探究出具有共性的地理原理,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運用案例這個具體來歸納一般,該過程屬于歸納思維過程,稱為“地理建模”。
在案例總結階段通常要進行地理建模,先將中心問題分解成不同層次的子問題,然后理清中心問題與子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利用系統分析方法、物理方法或數學方法建立模型。學完一個案例后,要讓學生對另一個相似的案例獨立分析以強化思維方法,一般通過拓展練習或作業方式來完成。
“珠江三角洲”中對“工業區位”理論進行地理建模時,將學生分成四組從區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和其它因素等方面討論交流,歸納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條件。A組區位因素:毗鄰港澳,交通便利,位置優越。B組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是著名的僑鄉。C組政策因素: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的政策。D組其它因素: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農業發達。最后進行地理建模: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大體分為自然條件(土地、水源、礦產)、技術條件、經濟條件(市場、交通運輸)、社會條件(勞動力、政策)等。
6.變通思想——改變案例條件思考解決途徑
案例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案例當前的解決途徑,而是要尋找多方面的解釋或者多種解決途徑,融合各種知識達到對某一問題的透徹理解,這類似于綜合性學習或解決綜合化問題。
在案例評價階段,可以站在理論高度重新對案例進行評價。一是改變案例的某個條件,再思考其解決途徑,以此來理解地理原理的定義域,增加地理思維的深度。二是轉換案例透視角度,從其它方面提出新的問題,通過重新分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理原理的適用范圍,增強地理思維的廣度。
“珠江三角洲”案例,角度變換一:假設不發展加工制造業,而是發展鋼鐵、造船化工等重工業,可不可行?(珠江三角洲煤炭、鐵礦、石油等資源貧乏,電力能源緊張,不適合發展重企業。而廉價的土地和優越的位置為外向型經濟提供了便利,加工制造業應運而生。)角度變換二: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利用土地、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吸引了大批臺灣電腦廠商前來投資建廠,形成了完備的電腦零配件生產體系。近年隨著土地、勞動力成本上漲,臺商投資熱點已經轉向長江三角洲一帶。請嘗試分析原因。(投資者要考慮各種因素,追求的主要是經濟效益,即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提高,什么地區獲得經濟效益大,就投資什么地區。)
7.因地制宜思想——運用案例通理要具體分析
為了突出普遍性的地理原理,教材選取的案例往往過于強調典型性,有時會對學生造成思維誤區:將案例的推論套用到其他任何事物中,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忽略了地理事物形成的具體條件。學生在運用理論知識遷移時,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特殊因子,深刻認識地理事物時空變化的特殊性。
在案例遷移階段,學完一個案例后,要精心選擇另一個案例進行對比,以便突出地區差異,糾正學生的慣性思維。每個地區在發展經濟時,都有一些有利條件,也存在不利因素,應該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地區經濟,“因地制宜”是學習經濟地理時應該形成的一個基本觀念。
學完“珠江三角洲”后,讓學生比較“珠江三角洲”和“遼中南地區”經濟特色與發展條件的差異。①主要產業部門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電子通信設備等輕工業為主;遼中南地區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業等重工業為主。②發展條件不同:珠江三角洲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且海陸交通便利,毗鄰港澳,有利于利用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遼中南地區有豐富的有色金屬、煤炭、鐵礦、資源豐富,海運便捷、鐵路運輸發達,有利于發展重工業。
實踐證明,案例教學背景下,運用上述策略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把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討論,將書本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并利用理論分析說明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學生的收獲會很大,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會相對深刻。所以案例教學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極有益處。不足之處是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雖有了較大的提高,卻難以獲得系統和完整的知識,需要在總結時構建知識體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張劍平,朱雪梅,周文健.地理思維建模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12.
[3] 山東省教研室.地理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教學[Z].山東省初中教師遠程研修,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