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鉑HUANG Bo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武漢 430050)
電工電子技術是高職院校非電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必備的電工電子技術知識及技能。該課程理論知識點繁多,涉及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電磁學;實踐環節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高,且學時安排一般都較少。教授這門課程需要教師不斷研究改革總結創新。
通過研究近三年課程教學過程,目前非電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主要存在以下現象:①學習動力不足,興趣不高。②學習的過程中就抱著應付了事的態度,作業完成質量低。③課程學習內容跳躍性大,缺乏銜接。④實踐課程學習一知半解,動手不夠。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和電類相關性小,認為所學知識對就業崗位貢獻度小[1];②課程理論知識點抽象、難度大,教師教學條件單一;③教師在教材的選擇上多用本科或電類專業的教材來給高職院校的非電類專業的學生上課,知識結構系統性不夠;④實踐和理論教學分離,環節與實際應用脫節,針對性不強,學時不足。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將從三個方面給出改革思路。
2.1 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與持續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巧妙設計富有啟發性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例如,在學習基本功能電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大木板將原件固定在木板上構造基本功能電路,并用信號指示燈表達電路輸入、輸出變化,同時通過幻燈片或實物展示電路在實際產品中的典型應用,使學生通過辨認現象來對應功能,并將電路功能的圖解與分析穿插到教學活動中,如擴音器對應放大電路等,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學習過程賦予互動,在接下來放大電路的學習中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都將很高,這樣就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
再如,為了使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持續產生興趣,需要教師對教學章節反復運用類似的方法,將所有的典型電路分析與講解盡可能用實物展示出來,讓學生看得見而且摸得著,讓學生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達到統一,使枯燥的課本文字鮮活的表達出來,同時在電路選取和實例結合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授課專業,盡可能選取專業領域內的實例電路,這樣在教學的同時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專業知識和專業實際應用相關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的重視程度,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2 教學內容設計與創新 為更好適應生源特點,教學內容需要進行適應性設計和創新。首先在教材的選擇上應該結合各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教材,取舍教學內容且兼顧考慮難度和廣度。例如,針對機械類專業的學生,三相異步電動機的控制線路部分就要重點講解,對點動控制線路、自鎖正轉控制線路以及正反轉控制線路都應逐一透徹分析,而觸發器及時序邏輯電路部分就可以作為選修內容。同時可以為機械類學生在最后單獨設置一章與專業結合緊密的電路設計項目教學內容,將知識點圍繞專業系統設計。此外,在課程創新上要打破傳統教學條件限制,可以引入仿真軟件,例如MATLAB軟件的GUI[3]設計和開發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充分利用軟件技術讓抽象的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動態方式展現出來,這樣更直觀更容易理解。這樣的教學實踐可以不斷摸索適應新時期教學需要,同時編寫完成實用性、針對性強的教材。
2.3 實訓實踐環節技能培養 電工電子技術這門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環節,但很多學校對實踐教學都不太重視。目前,大多數實踐環節都是按照教學計劃安排的一些驗證性實驗[4],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創新了。故實驗課都流于形式,學生在實驗課上只想著做完實驗觀察到結果就好,沒能理解為什么這樣做,也沒思考過可否換個方式做等問題。學生達不到提高技能以及培養創新能力的要求。為此,實驗課上應該增設開放性實驗,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培養和考查學生技能,老師只需給出實驗目的和實驗指標,具體的實驗器材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選擇。也可以引入技能競技的方式,讓學生分組分工合作,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又能大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以上改革措施從學習興趣、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和總結,具體應用需教師在上課時靈活把握。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非電類專業學生學了電工電子技術這門課真正學有所用。
[1]馮鴿.關于非電類專業電工電子課程教學的思考和體會[J].科技信息,2013(23):184.
[2]張宏.淺談電工電子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J].科技信息,2008(10):241.
[3]李顯宏.MATLAB7.X界面設計與編譯技巧[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4]陳堅.電工電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3(1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