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龍
12月22日下午,經過63次加價延時,馬云的水墨最終拍出了242萬余元,同時放言,如果有人買去,500年后以50億回購。馬云的藝術秀讓扎堆網站雙12當天堆友達到了近40萬,整個拍賣過程共出價913次。
其實賣字畫的名人不僅馬云一個。之前趙本山的“龍騰鳳舞”就拍了92萬元,身價漲了27倍,增速超過徐悲鴻大師。倪萍的一幅水墨畫 《韻》20萬元起拍,最終118萬元成交;莫言的一幅斗方書法作品以30萬價格成交,該價格高于起拍價近11倍,甚至連日本AV女優蒼井空的書法都能賣到60萬。如此一來,藝術界嘩然,進而憤憤。這不僅是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的優越感大受打擊——如此一來,名人搞藝術豈不是不需要造詣了?
憤憤歸憤憤,時代變了,事情也變。對于大多數藝術家來說,他們內心深處希望回到文人特權的年代,只要是文人藝術家,販夫走卒就得仰望,富商就得送錢,官府就得供養??墒?,互聯網時代、市場經濟時代所有權力的命運都是被下放,知識的權力也是如此。所以,才有“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經典名言。其實馬云這個舉動,特別值得琢磨,或者說殺氣很重。我從兩個角度琢磨了這件事。
首先,藝術品價值并非畫的越好就越值錢。
藝術品的價值構成是多元的,只不過藝術家特別看重藝術價值。但是藝術家一廂情愿的想法并不為市場買賬。市場有自身的邏輯和價值判斷。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詳細分析了構成藝術品價值的幾個方面:視覺價值、思想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歷史價值、政治價值,如果您看過那篇文章,就更容易理解馬云賣畫。一般來說藝術界比較固執地看重視覺價值和思想價值,甚至認為這是藝術品全部價值。這種片面的思維無視市場本身的調節能力,所以經常看不透為什么許多非藝術家的藝術品賣得比藝術家還高。
確實,單從藝術作品本身來看,馬云的水墨功底確實一般,如果這副畫不是出自馬云之手,估計也不過就是幾千塊錢的意思。視覺價值很低,也沒有什么明確的、具有時代意義的觀念創新,但其社會價值極高,撐起了240多萬的價格。所謂社會價值,意思就是這件作品在大眾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都很高,即使大眾并不理解作品。馬云何許人也,一個利用互聯網改變了中國經濟制度的人,本身就是這個時代的重要作品,所以他所派生出的一切東西都具有非常大的價值。這道理不難理解,在商業上這叫做廣告,在文化藝術圈內這叫做名氣。商業上與這類似的事件就是姚晨一條微博捧紅“黃飛紅”。單憑馬云這名頭,就能無端號召起一股巨大的認同感力量,所以說白了,馬云的畫不值錢,但馬云值錢。
此外,藝術品極其重要的價值是“市場價值”。市場價值是完全按照市場經濟邏輯運轉的,基本上可以無視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您還真別看不慣,看不慣也沒用。市場價值有一個基本原理,就是一段時間內,你往一個東西里面注資越多,這東西價格就越高,哪怕是一張衛生紙。大家想想小到軍票,大到人民幣,本身就是一張紙;而前陣子熱炒的蘭花,也不過是一盆草而已。資本的天性就是逐利,當某物持續漲價的時候,更多的資本就會被吸引。馬云若不是丟出那句500年后以50億回購,也未必能賣到240多萬。馬云用自己的名頭畫完這幅畫,同時為它注資50億——光這兩點就足以撐起這件作品240多萬的價值,甚至我覺得這都算便宜了。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信用問題——馬云有這個財力,換別人說了,大家也不信,不信就不會買。
然后,說說馬云此舉的殺氣何在。
如果說21世紀的江洋大盜,只有一個,馬云。他先搶了所有實體店,又搶了國企,今年又光明正大搶銀行——是真的搶銀行。馬云悟透了一個道理,得屌絲者得天下——這句話在上上個時代的一個大人物那里是說“人民戰爭的汪洋大?!?。馬云手握著互聯網這個逆天的兵器,基本上想搶誰就搶誰,因為互聯網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民意”——不僅具體力量恐怖,而且擁有道德制高點,他搶誰都是劫富濟貧。我斗膽一想,假如馬云在淘寶首頁發起民意選舉領導人呢?實際上,藝術家艾未未已經通過“借錢”在藝術圈把這民意小規模發揮過一次了。對馬云來說,在藝術圈弄點波瀾,簡直太小兒科了。
看看馬云這次秀拍賣的數據,觀者40多萬,出價913次——這數字有沒有讓拍賣行業打個冷戰?這意味著,只要馬云愿意,他隨時可以殺進拍賣行業,他的財力和兵刃足以讓一批老字號拍賣行冷徹骨髓。在人民的汪洋大海里,什么專業、資歷根本不堪一擊,同時馬云絕對有能力建立更有信用的藝術數據庫,拍賣行那些數據,哼哼。再同時,馬云如果愿意,隨時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大師,并且超越艾未未——他有能力向5億人借錢。他可以隨時調動數億人參加他的作品,真正實現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想。我知道有些藝術家不服,要比思想比觀念——還是不要拿出來說了,不光馬云,隨便找一個成功或不成功的商人,對中國當下社會的判斷力和執行力都高于任何一個藝術家,沒錯,是任何。這就是馬云為什么能賣242萬,他要是當藝術家可以賣得更多。名人搞藝術不是不需要造詣,而是那種文化以外的社會判斷力造詣,難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