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
每當春節等假期過后,去醫院就診的糖尿病患者都會增加很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久坐不動、飲食豐盛、以車代步、酒席宴請等生活習慣成為醞釀糖尿病的溫床。《中國成人糖尿病流行與控制現狀》調查顯示:截止到2013年9月,我國 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達11.6%,糖尿病前期人群達到50.1%。我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還有5億左右的糖尿病“后備軍”正成長。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糖尿病這個“隱形殺手”,仍然在繼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此,我們請到了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吳深濤主任,請他為大家講解糖尿病的預防。
食品與健康:最近,有一個話題很受關注,就是“發生了糖耐量受損,是否就意味著患上糖尿病?”很多讀者都有這個疑惑,您能否為大家解答一下?
吳深濤:糖耐量受損也叫做糖尿病前期,離患糖尿病只有一步之遙,及時采取措施控糖能避免或者推遲得糖尿病。但是很多人心存僥幸,覺得“偶爾一兩次血糖超標不要緊,少吃兩口飯就行了”。事實上,只要出現糖耐量受損,就要開始積極、正規地進行干預,先從生活方式找原因,因為良好的生活方式能非常有效地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是基因缺陷與生活方式伴隨的、內分泌系統失調引起的代謝疾病,是由于人體內胰島功能失常所致的。糖耐量受損時,最適用的辦法就是“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適量運動、血糖監測”。糖尿病是一種進展性的疾病,醫學營養治療和運動治療是控制高血糖的基本措施。糖耐量易受損的人以胖子居多。控制血糖,應先從減輕體重、縮小腰圍開始。研究發現腰圍過粗(男女分別超過90厘米和80厘米),身體超重人群或者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群發病率更高。出現糖耐量受損后,可以接受專業、科學、個體化的健康咨詢,制訂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再根據自身情況,挑選適合的運動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識地少坐電梯,多走樓梯;少碰快餐和垃圾食品;肥胖的人可以多做家務、多運動,或者找幾個朋友一起搭伴減肥;根據每天的活動量選擇用餐量等。這一點一滴的改變,都會幫助胰島功能恢復,從而遠離糖尿病。
還有一部分人與之相反,一旦出現糖耐量受損就非常緊張,央求大夫給開藥治療,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有不少剛被查出糖尿病患者,治病心切,急著吃藥,恨不得一兩天就能把病治好。一般情況下,新診斷的血糖輕微升高糖尿病患者應先進行飲食控制,堅持適當的體力活動,生活有規律,保持情緒穩定,肥胖者減肥,堅持1~2個月左右血糖大都會下降的。如果采取這些措施后血糖控制滿意,就可以不吃藥,即使再好的降糖藥長期吃下去多少都會有一些副作用的。只有經上述措施后血糖控制不滿意者,還要根據空腹血糖與餐后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選擇適當的降糖藥物治療。
食品與健康:引發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遠離糖尿病,降低致病風險?
吳深濤:引發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吃得太多,動得太少”。此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隱身的“致糖炸彈”也能影響內分泌系統,而引起血糖升高,比如睡眠少、焦慮、抑郁、二手煙、芳香劑、雙酚A等,這些不健康因素都需要遠離。具體方法有如下幾點:
1.改善睡眠:勞累了一天,充足的睡眠可以使身體得到休息,胰島細胞更好地休養生息。但是,現在很多人都睡得很晚,午夜后入睡成為家常便飯。慢性失眠是糖尿病發病、病情惡化的主要風險因素。《科學轉化醫學》上的研究文章顯示,每晚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的人出現胰島素抵抗的可能性會增加4.5倍。即使是一個晚上缺乏睡眠也會導致人體出現胰島素抵抗的跡象。糖友們一定要早睡早起,提高睡眠質量。
2.嚴格戒煙: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發表在《環境健康展望期刊》上的一份報告顯示,大人吸煙會增加家中孩子日后患上肥胖癥的風險。特別是孕婦產前經常暴露在二手煙的環境中,孩子日后患上代謝綜合征的可能性更大。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請盡早戒煙和避免接觸二手煙。
3.少用芳香劑:各種空氣清新劑、香水、花露水和家庭清潔用品都含有使人代謝紊亂的化學物質,擾亂激素分泌水平,從而增加人們患糖尿病的風險。因此,避免使用成分中含有“香料”或“香精”的清潔護理用品,選用不帶香味的肥皂和天然洗滌用品,如茶粉、淘米水、小蘇打和白醋等。
4.遠離雙酚A:很多塑料飲水杯與餐具中都含有雙酚A,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顯示雙酚A與脂肪細胞加速生長、胰腺細胞功能遭到擾亂之間存在關聯,而后兩者會導致胰島素抵抗。雙酚A存在于很多底部標有“7”的塑料制品中,所以最好選擇玻璃材質或專用于食品類的不銹鋼材質的水杯與餐具。
食品與健康:眾所周知,嚴重威脅人體健康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并發癥。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之一。對于預防心腦血管并發癥,您有什么建議?
吳深濤:預防心腦血管并發癥,最關鍵的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降壓、降脂、戒煙。血脂控制不良,是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罪魁禍首。糖尿病患者需要更早、更積極地控好血脂,指標要比一般人要求更嚴格。
此外,糖友的血壓最好不超過130/80毫米汞柱,至少要低于140/90毫米汞柱;要定期檢查心電圖;大于40歲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蛋白尿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防止血栓。另外,每隔3到6個月要做一次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這個指標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糖尿病相關風險會下降20%,減少20%的死亡率和15%的心梗發生風險。HbA1c小于6.5%算達標,高齡老人控制在7%左右即可。
食品與健康:不少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著認識誤區,認為血糖越低越好。對此您怎么看?
吳深濤:認為血糖越低越好,這的確是很多糖友容易產生的誤區。有些糖友為了讓血糖值更“漂亮”,不惜餓肚子、多吃藥。高血糖一時半會不會要人命,可低血糖的危害更嚴重,重度低血糖甚至會導致昏迷,危及生命。特別是對年老體弱和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來說,降糖“過猶不及”,血糖降得太快、太低,或反復發生的低血糖,反而會增加糖尿病并發癥風險,甚至誘發心肌梗塞、腦卒中等不良事件的發生。endprint
多種原因可以引起低血糖,常見的有進餐不定時、體力活動過量、胰島素注射過量或注射部位不準確、自行加用一些有協同作用的“降糖制劑”等。因此,糖友出現的饑餓感,或有出汗、手抖、心慌、面色蒼白、煩躁等癥狀時,要高度警惕低血糖。此時,首先要保持鎮靜,身邊有血糖儀的可以先測血糖,確定是否為低血糖。無論是否測血糖,都應立即喝糖水或含糖飲料、進食糖果或葡萄糖片。低血糖隨時可能發生,因此糖友不妨隨身備點糖果。糖友應盡量保持健康飲食方案。三餐及零食都應準時、適量。酒精會導致血糖降低,糖友切忌空腹飲酒,飲酒前及飲酒中應吃點食物。運動也易導致血糖下降,糖友鍛煉前應詢問醫生是否應吃點東西。出現神志不清、突發昏迷等嚴重情況時,身邊的人應及時將患者送往醫院救治。如果低血糖每周發生多次,糖友最好去看醫生。反復低血糖發作容易導致無知覺性低血糖綜合征,此時患者身體不再發出低血糖信號,可無前驅癥狀而迅速進入昏迷狀態。改變或調整用藥通常會有一定的幫助。
食品與健康:對于糖尿病患者,您有什么飲食方面的建議嗎?
吳深濤:現實生活中,不少糖友的生活習慣不改善,過分依賴藥物治療,結果使病情不斷發展。平時在電腦前久坐不動,出門就開車,甚至認為有了“高級降糖藥”就把運動拋在腦后,血糖剛控制好就大吃大喝,使治療效果功虧一簣。糖友們在堅持運動、正常用藥的情況下,飲食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少吃高脂以及油膩的食物。每天攝入的膽固醇小于300毫克,少吃反式脂肪、快餐,烹飪方式少油炸多蒸煮。
2.不要拒絕碳水化合物。谷物里含有身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維生素D等)以及神經生長的營養,長期不吃主食可導致其他疾病。可在醫生指導下,保證碳水化合物提供總能量的50%~60%。
3.適量攝入優質蛋白。蛋白質應占每天食物熱量來源的15%~20%,其中優質蛋白應超過50%,如蛋清、魚肉、蝦肉等。
4.盡量不喝酒或少喝酒。女性糖友酒精量每天不超過15克(相當于4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50毫升低度白酒),男性不超過25克,尤其不要空腹喝酒。
5.鹽的攝入每天6克以下。做菜時用了味精、醬油、醬料等含鹽高的調料,就要少放鹽。不妨增加一些桂皮、花椒、香葉等調味料,以增加菜肴的鮮味。
6.適當補充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及鋅、鐵等微量元素,可根據營養評估結果適量補充,長期服用二甲雙胍的人應注意防止維生素B12的缺乏。
總而言之,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控制好血糖,糖友們就能像健康人一樣享受美好生活。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我們應該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做到“多知、少吃、勤動、放松、用藥”結合。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和防治辦法;從改善生活方式入手,避免大吃大喝、吸煙喝酒;抽出時間來堅持運動,減輕體重;心情開朗、豁達,保持樂觀的心態,注意勞逸結合;發現血糖異常應及時找醫生明確診斷,必要時適當用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駕馭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療法、血糖監測及糖尿病教育“五駕馬車”,就能延緩疾病進程、預防并發癥發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