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晶

2007年卸任巴基斯坦總理后,肖卡特·阿齊茲(Shaukat Aziz)變得更加忙碌。按他自己的話說“自己都不記得來過中國多少次,到中國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樣”。
阿齊茲在從政之前是一位華爾街的銀行家,曾經在國際金融圈馳騁了30多年。在他擔任總理期間,巴基斯坦的經濟增長率一度保持在7%,創造了經濟復蘇的奇跡。在他的任期內,2006年兩國政府達成了加強和深化經貿合作的框架協議,雙方簽署了兩國《經貿合作五年發展規劃》和《自由貿易協定》。
7年過去,根據2013年12月30日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發布的最新數據來看,2013年前三季度,中巴貿易總量達105億美元,年同比增長16.14%。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巴基斯坦在世界范圍第二大貿易伙伴,而巴基斯坦是中國在南亞地區第二大貿易伙伴。
2013年12月12日,阿齊茲再次來到中國,并參加2013央視財經論壇活動,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阿齊茲說,這次在來中國之前他認真學習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認為中國現在到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中國最近的發展表明中國即將進入一輪新的轉型。
中國的銀行應該更全球化
作為一位曾經在銀行工作過30多年的銀行家和經濟學家,阿齊茲一直關注著中國的金融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民營銀行的申報熱潮持續不斷。阿齊茲認為允許設立民營銀行,會加劇銀行業競爭,最終受益的是銀行的客戶。而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的銀行也應更加積極地“走出去”。
《中國經濟周刊》:市場人士通常批評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來源單一,對于中國銀行業未來的發展,您有什么建議?
阿齊茲:我想每一個銀行主要的功能都是發放貸款,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的。我在銀行業工作了30多年,而且掌管了銀行在50個國家的業務。全世界銀行主要的產品都是貸款,這是沒有問題的。當然銀行要發展起其它的產品,比如說儲蓄類的產品,人民有錢了,也希望通過銀行把自己的錢投資到股票、資本市場當中,這樣獲得更大的利潤。
中國的銀行,多數還在國內運營,下一個階段是期待中國的銀行能夠進一步全球化,這樣中國的銀行一定要實現產品的多樣化,中國的銀行已經邁出了這一步。
中國本身是貿易大國,中國的銀行可以為貿易的公司提供幫助,然后是追隨他們的腳步去到世界多個國家和市場。
世界的金融體系,無論在哪個國家是非常類似的,只是成熟程度有所不同。中國企業現在越來越成熟,已經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精神,中國還會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銀行,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營銀行誕生。
這意味著中國銀行業有更多競爭。競爭最大的受益者是客戶和公眾,因為有競爭每個銀行都要想辦法有更好的表現,這樣拉低他們的成本,他們的價格有利于消費者,他們的服務水平要上升,這是雙贏的局面。
《中國經濟周刊》:您剛才提到中國的銀行應走出去,那您如何看待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阿齊茲:我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定會成為現實的,這個過程已經發生了。我們已經看到中國的銀行在倫敦、德國、美國都開設了分支機構。雖然美元幾乎在哪個國家都可以用,但很多國家也想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對世界都是有利的。
人民幣國際化必須成為現實,因為中國經濟這么巨大,人們對中國貨幣有信心,愿意持有人民幣,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步一步來的。
再說到全球化,中國的銀行走出去會和其他國家銀行有競爭與合作,不得不開發出新的產品,這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有中國的銀行在國內也能開發出更多的創新產品,會提升對國內小企業服務水平,競爭力會更加強。
《中國經濟周刊》: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向國際化邁出的重要舉措,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阿齊茲:上海自由貿易區是把中國的改革帶到了下一個階段,能夠使我們的商務活動更加容易更快捷,而且使各個行業得到開放,尤其是服務行業會受益良多。上海這個例子可以在中國其他地方得到仿效,這是一個試點項目,這樣大家可以理解挑戰在哪里,我們需要解決哪些小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上海自由貿易區這個項目能夠成為一個模式,能夠在中國乃至全球逐漸得到推廣,我認為這對于中國政府來說是一個積極的消息。如果取得成功的話,我們可以把它覆蓋到中國更多的地方,可以在中國全國進行推廣,當然要一步一步地走。
內需必須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
2013年12月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努力釋放有效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出口的支撐作用,把拉動增長的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掌控好。阿齊茲認為,相對于投資和外貿出口,近幾年來中國消費總量其實是在上升的,而內需必須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在這“三駕馬車”中,中國的未來應該更倚重于什么?
阿齊茲:我覺得對于中國來說,這三駕馬車都是重要的,但是出口和內需是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一股重要力量。就內需來說我知道中國的內需已經提升了,比如說你去到中國的每一個地方,都會發現人們現在購買的產品和服務都比10年前豐富多了。這就是證明國家經濟的發展,造福了社會上每一個成員,因為人們的收入上升,消費也會上升。
舉一個互聯網的例子,今天我們在互聯網上可以看新聞、買東西、賣東西,這在5年前、10年前是不存在的。這種變化有的人受益,有的人吃虧了,但社會總體來說是從互聯網當中受益匪淺。當然中國仍然離不開出口,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說關起門來發展經濟,出口其實能夠讓中國賺取更多的外匯,然后賺來的外匯回到國內又能夠拉高國內的消費。
就像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的,內需必須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的源泉,我是非常同意的,但不是說其他兩駕馬車就不重要了。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的儲蓄率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一直是很高的,這對于拉動消費是否是一種阻力?
阿齊茲:我想中國人民的消費習慣就是未雨綢繆,這是件好事,因為有的國家每個人都在借錢,就是為了過上等的生活,一個國家經濟一旦到了這樣的時候就會很痛苦。美國就是一個例子,一個國家只講消費一定會碰到麻煩,總有一天會付出代價。
中國儲蓄率很高我覺得是件好事。市場上有足夠的產品,人們需要買這些產品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果人們的錢花光了,不在銀行存一分錢,怎么辦?存錢有心理上的原因。有的國家的人借了太多錢,花了太多錢,反而引火燒身。
我們都追求高質量的生活,但不是把所有錢花光,或借錢大舉消費。我們要鼓勵內需,內需是中國發展重要的動力,中國消費水平在上升,中國經濟仍然在發展,盡管發展速度沒有以前那么快,但中國經濟基數比20年前大多了,中國整體消費數量是在上升。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中國保持經濟增長的挑戰何在?
阿齊茲:過去10年中中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的發展也付出了代價。中國煤炭的消費翻了一倍,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也翻了一倍,而且很快會成為世界上碳排放最大的國家。保護環境是政府在保持經濟增長同時必須要應對的挑戰,發展模式要更低碳、更環保地發展。
發展中國家是中國“高鐵”的市場
近年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尤其是以高鐵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發展迅猛,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阿齊茲認為很多發展中國家都蘊含著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市場商機。
《中國經濟周刊》: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對于近來中國高鐵走向海外您有什么看法?
阿齊茲:中國的基礎設施是一個典范,有著很好的公路、鐵路系統,現在又有了高鐵系統和地鐵系統。我在最近旅行的時候到了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看到有火車一樣的東西,我問這是什么,當地人告訴我這是輕軌,是中國人幫助他們建造的。這說明輕軌、地鐵這些高端裝備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是很大的。而中國的產品有價格優勢,也有質量優勢,所以對中國來說,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很好的市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