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園區資源共享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區域不同協作體內,物力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等在不同分配方式上實行資源優勢互補,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模式??筛鶕V菔幸蟠甯呗毥逃龍@區的實際情況,設計資源共享模式,并確立資源共享模式的目標和構建策略。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園區;資源共享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0-0049-03
高等職業教育園區是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的典型模式, 其核心價值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高等職業教育園區資源共享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區域不同協作體內,物力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等在不同分配方式上實行資源優勢互補,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模式。資源共享模式的構建可優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條件,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最終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
一、常州市殷村高職教育園區現狀分析
常州殷村高職教育園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鄒區鎮殷村,總面積5200余畝,核心區1600畝,整合了江蘇省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常州交通技師學院、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訓學校和江蘇省常州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等四校一基地,投資近20億,建筑面積50多萬平方米,全日制學生2萬人,社會培訓每年4萬人,青少年職業體驗和感知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終身學習每年100萬人次。
常州殷村高職教育園區以殷村為核心,以建設中國最具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示范區為目標,以職教園、旅游區、新農村融合來統籌規劃,以城市化的理念促進殷村的協調發展,將殷村建設發展成為“宜學、宜游、宜居”的東方“劍橋”式新農村。以青少年成長教育文化為核心,以休閑、生態、科技等綠色產業為依托,以“綠色生態休閑之旅、歷史人文感悟之旅、科教創智體驗之旅”為項目,打造以職教文化為特色、江蘇省知名的4A級生態文化旅游區。
常州殷村高職教育園區建設發展思路:一是統一規劃,實現資源集約化;二是課程整合,實現課程共享化;三是優化專業,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園企一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五是立體構建,促進職業教育終身化。通過對其內涵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學科建設、專業發展進行整體架構,形成高職教育園區新特色,為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好的案例。
江蘇省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前身為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江蘇省城鎮建設學校,創建于1988年,隸屬于江蘇省住建廳,是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一所公辦??茖W校。學?,F設有五系一部,分別為建筑規劃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環境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和基礎部。新校園位于殷村南部,占地800畝(核心區700畝),在校學生數10000人,總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
二、常州市殷村高職教育園區
資源共享模式的設計
(一)常州殷村高職教育園區資源共享模式的目標
1.建立高職教育師資力量資源共享機制。資源共享是推動高職院??沙掷m發展的重要舉措。師資力量的資源共享是解決高職院校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有利于各個高職院校提高整體師資的水平。常州市殷村高職教育園區內,江蘇省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F有教職工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280余人,專任教師中具有講師、副教授等中、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占75%,“雙師型”專業教師比例達69.2%;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F有教職工15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碩士研究生占30%以上;常州交通技師學院現有教職工240余人,其中專兼職教師135人,高級實習指導教師、技師及高級技師占到實習指導教師的66%。因此,殷村高職教育園區可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園區內教師資源共享的一系列規章制度,通過法律法規的手段來保障教師資源的自由流動,消除不同學校之間存在的壁壘。同時可開發建設園區教師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作為一個信息平臺將園區內所有教師按照不同的專業、學科來分門別類。通過現有的網絡資源,完善教師資源信息共享機制,強化教師獎懲機制,保障不同學校之間的教師在兼職學校享有與本校教師同等的評優、評先和進修培訓的機會。
2.建設高職教育園區教學設施共享機制。教學設施共享機制對學校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園區可通過管委會出臺校際硬件教學設施共享政策,讓各校的實訓場地、圖書館、體育館、機房等教學設施資源實施開放式管理模式,聯合建立教學設施數據庫和網絡查詢平臺。目前,殷村高職教育園區內規劃設有中心服務區,位于園區相對中心位置,可供各校園使用,集中規劃一處園區標志性建筑,面積不少于3萬平方米,包括游泳館(泅渡訓練館)、籃球館、乒乓館、健身館、網球館、羽毛球館等體育場館以及適合大型綜藝活動(1200人)、學術報告活動的綜藝中心和學術會堂。中心服務區具備科研中心、商務中心、行政管理中心、醫療和交通等社會服務中心的功能。
3.建立高職教育園區學分互認機制。高職教育園區建立學分互認機制,可開發和整合各種資源,實行開放教育。殷村高職教育園區內各校可成立學分互認協調機構,選派專人負責管理、協調,學校之間定期召開會議,商討制定學分互認的相關制度,不同學校之間要簽訂學分互認協議,實行彈性學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程互選是推行校際之間學分互認的前提條件,學校共同開發課程互選管理系統,將課程簡介、授課教師情況、教學大綱與方案等一系列教學信息輸入系統,教師通過系統統計學生成績。
(二)常州市殷村職教園區資源共享模式的原則
1.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常州市殷村高職教育園區內的學校,由于行政隸屬的不同,容易出現分工不明、功能趨同等現象,這就需要政府部門與各學校主管部門合作,共同編制高職教育園區的總體發展規劃,確立園區內的總體發展目標、布局特色以及發展路徑。政府要牽頭成立園區內各校合作的職教集團,統籌高職教育園區的資源管理和配置,搭建園區資源共享平臺,加強園區內學校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確定資源共享中各主體的地位、權利與義務,協調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分配。
2.集團化辦學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職教園區要堅持集團化辦學方向,整合園區內職教資源,加強校企合作。集團內部要統籌安排,優化資源配置,通過職教集團協調師資、實訓基地等,使之合理配置。園區內各校要根據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形勢,根據人才需求現狀,調整各專業的招生計劃,根據所在城市和本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辦學方向,為地方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
三、常州市殷村高職教育園區教育
資源共享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成立殷村高職教育園區資源共享委員會
除了殷村高職教育園區管理委員會,還要成立由政府牽頭,聯合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主管部門及學校等共同組建園區資源共享委員會,下設教學工作委員會和學術工作委員會。教學工作委員會主要負責教學日常管理工作,成員由教育行政部門、園區內各學校教務處處長組成;學術委員會主要負責科研、專業建設、學術交流等工作,成員由教育行政部門、園區內各學校科研處負責人組成。殷村資源共享委員會建立例會制度,設立秘書處,負責協調推動殷村高職教育園區資源共享工作。
(二)實行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制度
殷村職教園區要按照資源集約利用、專業集群發展的建設思路,實行師資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制度,加大資源共享與整合機制建設。按照“園區統籌、分類管理、課程共建、資源共享、學分互認”的原則實施課程整合,實現課程共建互選、教學設施開放共用、師資共同發展和人才共同培養。通過選課的方式可實現園區校際間資源共享,建立學分制管理的不同學校間互認學分的制度。園區內各校根據課程安排開設課程提供給其他學校學生選修,其他學校的學生通過選修外校開設的課程,所獲得的學分可以轉換成本校學分。建立互選課程準入制度,將本校的特色課程、精品課程列入開課范圍,提供給外校學生學習。學生通過考核合格后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并轉換為本校的學分。
(三)建立職教園區師資、教學設施資源共享機制
師資資源共享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鼓勵園區內各校教師相互聘請授課,開設講座,進行教師間教學和學術上的交流;鼓勵各校之間互派訪問學者,互聘青年教師導師。各學校應相互承認本校教師在其他學校的工作業績,保障資源共享教師在其他學校的工作效果,同時制定工作業績考核制度,考核范圍包括互聘教師,引入競爭機制,調動教師積極主動性等方面。園區教學設施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可通過政府主導、各學校推動的方式,出臺校際教學設施共享辦法。各學校實行實訓場所、圖書館、體育場館等資源開放式管理模式,聯合建立教學設施數據庫,學生通過查詢平臺可找到各??臻e教學設施資源。
殷村高職教育園區資源共享模式是一種創新模式,需要統籌職教園區資源共享信息平臺,加快資源共享開放步伐,努力探索形成教學設施資源共享、師資力量互聘交流、學生學分互認、校企合作互動雙贏的新型職教模式,從而提升職教園區建設水平,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