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鑒忠
摘要:劉國鈞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黃炎培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響,更是他職工教育實踐中的真知酌見。劉國鈞職業教育思想對當下職業教育仍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劉國鈞;職業教育思想;解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1-0055-03
一、劉國鈞職業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對劉國鈞起重要影響作用的人物是中國教育家、實業家、政治家,中國民主同盟主要發起人之一,畢生精力奉獻于中國職業教育事業的黃炎培先生。最初,劉國鈞是從《教育與職業》雜志上被黃炎培的“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論述所折服,于是登門拜見。黃炎培親自陪同他參觀中華職業學校的琺瑯科、機械科、商科、土木科和實習工廠。劉國鈞參觀后感慨地說:“任之(黃炎培)先生辦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是為國為民之良策也。”這段話,就是在今天,依然適用對職業教育的基本定位,可見劉國鈞職業教育思想境界之深遠大氣。黃炎培邀請劉國鈞參觀中華職業教育社在昆山徐公橋鄉村的試驗區。黃炎培等人在試驗區的教育實踐,達到了“野無曠土,村無游民,人無不學,事無不舉,康樂、和親、安平”的境界,這使得劉國鈞深深感動。回到大成公司后,他把徐公橋鄉村試驗區的一些做法加以引用、模仿,開始了全新的職工教育。他推行新的管理制度,提高工人的文化技術水平,分期開辦練習生班、藝徒班、值車工養成所。練習生均為初中畢業以上青年,由廠內工程師擔任教師,傳授生產管理知識,培訓2—3年,充任副職管理員。藝徒為機工后備,均為小學文化,由廠內技術員及老師傅上文化與技術課。養成工為值車工后備,大多數來自常州4鄉的農村女青年,一般3個月培訓,然后獨立上車。工廠夜校設語文、數學、外語等文化課,而把“打圖樣”列為必修課,因打圖樣的基礎知識有利于工人熟悉機械構造及維修。在企業內培訓員工,當然要花費錢,但是從企業長遠利益看是值得的。大成公司不僅建立了一支新的職工隊伍,擺脫了落后的“工頭制”,而且使企業的產量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劉國鈞雇專人給工人倒馬桶、掃房間,開食堂建功德堂。劉國鈞提出大成的職工要“衣于斯”:大成的工人可以6折購買染廠的零頭布;“學于斯”:讀到小學畢業不收學費,上初中廠內補助學費;“死于斯”:葬大成公墓。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劉國鈞也有較大影響作用。1935年元旦《在大成廠慰勞大會上的演說詞》中,劉國鈞解釋“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時說,陶行知先生提倡小先生制度,他用小先生來普及教育,所以我們要“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如一個孫子每天教奶奶識字,過了一段時間,奶奶能讀兒子寫回來的信了,這是何等的快樂。現在我們的年齡都大于孫子、小于奶奶,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學得更好。
二、劉國鈞職業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及實踐
1942年5月,劉國鈞視察安達紗廠,并在職工會上講話。《在安達紗廠職員會上的講話》也是劉國鈞闡述職業教育比較多的一篇文獻?!爸袊说慕逃且簧皇赖慕逃本褪窃谶@個講話中提出來的。他說:“本人對職工的教育訓練向來極重視,極力推行。中國向來公認學問是無止境的,做到老,學不了。所以中國人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
(一)培訓管理人員。他始終把管理者的教育放在職工教育的首要地位。他認為,管理人員應備的資格如下:有好的道德,能以身作則,一秉至公;有智慧,識念充足,精明干練;有判斷能力,凡事能判斷清楚,不受欺騙,使別人不敢蒙蔽。后來發展為:懂經營管理,又懂技術,是一等人才;懂經營管理,不懂技術,是二等人才;懂技術,不懂經營管理,是三等人才。所以,高級管理人員大部分都被他送出去進修或者留學。
(二)“工廠學校化”?!拔覀兿M竟镜母鱾€工廠,都能做到學校化:廠長如同校長,人事科長如同教導主任,考工主任如同主任教員,領班如同一班一級的教員,每月成績考察表等于學生成績單……唯能如此辦法,本公司將來才可以有一點希望?!?/p>
(三)講究職工教育的內容、方法。劉國鈞提出,關于工人教育,以前本廠只有夜課,以后需再恢復晨課,以免工人因調班而停課。課程方面,除國語、算術、公民等外,關于工作法、廠規等項也應經常加以講解,勸令遵守。此項材料似不甚多,但可常常更換說法,多多列舉事實作為例證,便不至感覺枯燥無味,缺乏資料。至于練習生的課程,如機械學、紡織學等均為專門技術,各職員亦須有相當理解,可以參加聽講。針對上海廠環境不佳,劉國鈞具體提出解決方法:本廠對于工人、生徒的教育,應較常州更加注意,嚴格辦理。工人藝徒的教育程度本來較淺,易受外界引誘,所以必須使其業余時間能善為利用,并勤于教導,所謂“日聞善言,日司善事,其人必善”,確是事實。要在廠內造成良好環境,減少工人和生徒與外界的接觸,以教育去陶冶他們的性情,改善他們的氣質,責任頗為重大。
(四)十分重視職業教育中企業文化的培育。劉國鈞認為“標語、格言,對于工人的精神上亦很有影響,應時常懸貼”。因此在他的工廠里,“以天理、人情、國法處事,真心誠意待人”、“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廠家廠家,廠既是家,家既是廠”“每天勤學一小時,積五年雖愚亦智”等標語、格言隨處可見,許多是劉國鈞親自擬定。在企業文化上,劉國鈞提出“忠信篤敬”為廠訓,帶頭唱“提倡國貨,對外競爭。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輕”的廠歌,鼓勵工人努力生產為廠爭光,創辦《勵進月刊》,并親自寫文章。印發《格言聯璧》要大家奉為座右銘。他組織研究會,每月一次,鼓勵大家發表心得體會建議。此外,建“功德堂”、子女頂替等都是劉國鈞匠心獨具的企業文化創舉。
(五)注重職業教育前瞻性的戰略思考。寫于1944年的《擴充紗錠計劃芻議》,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劉國鈞在八個方面對擴大中國紡織工業提出建設性建議,其中第六方面,劉國鈞專門論述了紡織人才的教育培養。他指出:“凡事業之盛衰,多系于人之善善能用,惡惡能去,此為辦理工業之重要關鍵,亦為知人善任最難處理之問題。吾國紡織教育不甚發達,人才缺乏,對已有者,應如何羅致重用,俾各展所長;其新進人員,應如何培養以增加紡織界之生力軍,均須積極進行,免感人才恐慌,影響工作。查千萬紗錠所需事務、工務、會計等部職員,照現在的辦事能力,約需一萬一二千人?,F時國內紡織學校,每年畢業者,僅僅百余人,相差甚巨。再加織布、染色方面所需人才尚不在內,則培養人才之不可輕視也,明甚?!睂Ω呒壖夹g管理人才培養,劉國鈞提出:“教育部宜于紗廠中心,及臨近地區之著名大學中,設紡織系,或由各大紗廠捐資,及政府撥款,設立紡織專門學校;由同業就專門學校畢業,及學有專長者,加以訓練,派至工廠實習,并往其他各廠參觀,以收相互觀摩之效;實習后,再選派至國外留學考察,作高深研究,此為造就經理廠長及重要職員方法之一?!睂夹g工人培養,劉國鈞提出:“技工之訓練異常重要。本業技術工友,歷來最感缺乏,紗廠中最復雜最難管理者為鋼絲車,應任曾受機工教育者為最適宜。其他清花及粗紗間之機匠,對機械知識亦極需要,亦應令受機工教育。各廠宜聯合設立技工養成所,教以管理及修理機械之知識能力,以備各廠應用;如能將技工訓練成熟,為工廠保全機械,使用活躍,生活好做,不特增加產量,且可由他教練工人自理自治。管教既得其當,便可達工管工、工教工之目的。”劉國鈞主張實行輪訓,并具體為:“如工廠需用100工人者,可多用25人,分為5班。每日工作抽出25人,少做2小時,輪流休息,訓練2小時,名為休閑訓練”。劉國鈞減少工作時間,加長訓練時間的主張,以及儲備人才強制培訓的方法,現代企業依然使用。
(六)重視職業教育經驗的學習借鑒。劉國鈞多次遠洋考察他國紡織工業,每次都關心他國的職業教育。1946年《訪美報告綱要》中,劉國鈞特別注意到:“有職業學校,設于廠址所在地,訓練工人。工人工余可入學讀書受訓,不收費用,或由廠方代付,但須成績合格”。1935年《赴日考察印象及感想》中,他對日本的職業教育印象深刻:聞均中學出身居多,都在學校受過相當教育,因商務學校專教就這等人才,以備各商店之選擇,所謂學其所用,用其所學也。他感慨道:“我國天時、地利皆比日本好上幾倍,只有人事不及他,弄得如此糟糕,真正可惜。如將政治改好,人事整理,大家覺悟,一致對外,既知入超,應提倡國貨,努力生產,養精蓄銳,復仇雪恥,易如反掌。此刻所不能一心一德者,諒教育之未能普及,人心尚未完全覺悟也,再不覺悟,后患不可思議矣?!眲x進而呼吁:“查吾國所缺者,工業中技術人才。留學日本學生近4000名,其習工業者不滿400人,確實太少。望有責任者,加以提倡,則中國工業方有希望?!眲x從日本買回來的舊印花機,橫也開不出,豎也印不好,為了這部印花機,劉國鈞廢寢忘食幾乎發了瘋。后來,他扮作小工,混入上海的印染日廠,偷學了關鍵技術,才把機器調試好投入運行。所以,劉國鈞對職工教育決心非常堅定,他說:“在訓練人才進展過程中,須能不惜犧牲,努力推進,以應需要”。
(七)重視延攬人才。劉國鈞曾重金聘請當時國內著名的紡織專家陸紹云工程師等。應屆生到廠后,有時還出資送往國外深造,這種遠大的目光,是其他企業罕見的。針對練習生、藝徒,加強他們的道德品質教育與義務技術訓練,幾年后,終于培養出大成公司的一支技術管理力量雄厚的職工隊伍。
三、劉國鈞職業教育思想的光芒
劉國鈞一生關注教育,并懷有舉辦職業教育的強烈心愿。1956年,劉國鈞回老家江蘇省靖江縣視察,同年9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他的考察報告《歲歲年年人不同》。其中,關于教育他是這樣說的:“靖江教育的發展,使我這個幼年遭受過失學痛苦的人,特別感到興奮。農村掃盲運動的開展,成績也是驚人的。以八圩區一個地方為例,全區15歲到50歲的文盲半文盲共有2662人,入學的就有2423人,達90%以上?!眻F結鄉一位教師盛應北,在鄉里辦一個初中補習班并擔負掃盲工作,成績很好,群眾要求他添辦一個班,但是沒有教室,劉國鈞當即捐500元造教室。“我認為有這樣好的人民教師是難能可貴的,這種方法很好,離市較遠的小鄉鎮學生,一面可以補習文化,一面也不減少當地的勞動力,而且是輕而易舉,容易普及,是值得表揚和提倡的。”這次視察,劉國鈞還捐5000元,用于改造生祠鎮初中校學生宿舍。劉國鈞傾心職工教育,他擔任南通學院(前身是中國第一所紡織技術教育的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的校董,大成公司成為該校紡織科實習基地,并成功引進張一飛、廖甲三等人才。擔任上海紡織工業??茖W校校董,出錢出力,十分熱心,并為該校畢業生題詞:“積縷成布,業勤則精,學以致用,衣被蒼生”。新中國成立初,劉國鈞積極倡議籌建常州紡織學院,并進行了大量的前期準備,但因種種原因沒有辦成。1962年捐10萬元創立民辦常州勤業機電學校,即后來的常州無線電工業學校。劉國鈞辦職業學校的夢想身后由其子女實現,女兒劉璧如、女婿查濟民、幼子劉漢良等親屬捐贈100萬美元作基金,每年的利息資助辦常州劉國鈞職業教育中心(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