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典型的“80后”,剛從“而立之年”的門檻邊起步不久。大學畢業后進入社會工作差不多有八九年時間,目前在北京一家外企就職,勉強算得上是白領一枚。
若讓我自己評價,本人復雜的性格中不乏糾結、矛盾、對比與落差,跟朋友瘋玩起來不管不顧,安靜的時候似乎整個世界只剩我自個兒。對于一切新鮮的事物,我都懷揣獵奇的興趣,當然很多時候充其量只是扮演“旁觀者”的角色而已。
與很多同齡人一道,承受著這個多元化社會所帶來的生活壓力,我常常會覺得迷茫、無所適從,甚至自我否定,每次思考和反省人生都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但活著就得往前走,這似乎是真理。
因此,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說諸如“藝術撫慰心靈”之類的話語未免顯得過于“高大上”,我想,真正理解藝術、熱愛藝術的人是不會成天把這事兒拿來放嘴邊說的,一味地裝腔作勢證明不了你的藝術素養,只會讓人覺得無知和可笑。
因為父母的關系,我算是很早就在接受類似的感染熏陶。盡管家庭條件普通,但父母總會想方設法地給生活倒騰出點“情調”。例如上世紀80年代末我上小學時,他們會買兩三幅風景油畫、靜物油畫等行畫,然后裝裱成框,掛在家中墻上做裝飾;有時候周末母親一邊做家務,會一邊放一些古典音樂的卡帶來調劑氣氛……放在那個時代來看,這種舉動還是有點點“新潮”的,卻讓我體會到,只有融入生活,藝術才能真正變成一種享受。
或許,這種耳濡目染早已為我今天所曬的賬單埋下了“伏筆”。從開始工作、經濟獨立起,我會時不時地買些自己喜歡的小玩意兒,也喜歡去收藏市場、藝術區、藝博會湊湊熱鬧;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參觀博物館、美術館也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我偏愛有設計感、有表達理念的作品,哪怕只是一個杯子、一個小鑰匙扣。而買來的每一件東西,無論是擺設裝點家居,還是實用,我總認為它得在生活中發揮一點用處,不能束之高閣,否則你就體會不到什么叫自然地融入。
現在我身邊有一群“小伙伴”,都與我有著相同的癖好,比如朋友最近去英國,給大家帶回來的禮物就是藝術院校學生的畢業作品,盡管還有幾分稚嫩,但創意十足,外加售價不貴,這樣的禮物自然讓“小伙伴”們愛不釋手。
在我看來,所謂的藝術消費,首先衡量的不是價錢,而是一種能讓你變得快樂和豐富的態度與意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追求和講究,是人對美的向往這種原始本能的表達。
藝術消費與年齡無關,難道80歲的老太太就不能為自己心儀的藝術品、收藏品買單嗎?只要她喜歡、能讓她快樂,又有什么不可以。應該說,這種消費行為與大家關注的投資、增值是不能完全劃等號的,因為其在一定程度上已從簡單的物質消費轉化為精神消費。
假如藝術消費已成為你的生活習慣,可能會發現,這樣不斷地尋找、改變,能讓一個人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