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凡

經過多年的籌備,“水墨藝術:當代中國藝術的今夕與共”(Ink Art: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展覽,于美國時間2013年12月11日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是大都會博物館首次推出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展。
近兩年“水墨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有人說,連美國大都會都要辦中國水墨展了,似乎這股“水墨風”就要在紐約登陸了。這讓一些熱愛中國水墨的人們感到興奮的同時,也讓一些長期從事中國水墨的畫家和國畫收藏家感到失落甚至憤懣:繼中國當代油畫之后,西方人又一次奪取了中國水墨畫的話語權。
展覽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策劃,遴選出過去30年中活躍于中國以及海外的35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包括蔡國強、劉丹、邱志杰、邢丹文、方力鈞、楊福東、邱黯雄等藝術家的70件作品。
如何詮釋中國當代水墨?何慕文在展覽畫冊的前言中講述了自己的理解:“當我嘗試用當代的語言來定義古代的表達方式時,我一開始選擇了一些和傳統媒介(墨和紙)、形式(卷軸和冊頁)以及技術(毛筆)密切相關的作品,因為這些特征長期以來定義了中國水墨發展歷程。然而當我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后,我發現一些采用了非傳統東方媒介(油畫、攝影、錄像等)以及呈現方式(抽象、裝置、表演藝術等)的作品,與古典傳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并不是一個全面的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回顧展,而是呈現了中國藝術家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從悠久的文化傳統中汲取靈感,創作出公然地或含蓄地與中國藝術傳統基本準則互相映照的作品。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展覽被分為四個主題:文字、新風景、抽象、以及畫筆外的藝術。不同于以往大都會博物館呈現的傳統書畫乃至現代藝術展覽,展覽并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展覽的大部分作品陳列于書畫展廳,并增添了一重古法今用的含義。比如呈現山西廣勝寺元代《藥師經變》壁畫的展廳掛上了楊詰蒼的五幅《會叫的風景》,大幅的工筆重彩繪畫從天頂上垂直懸掛,當代城市景觀和古代佛像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在古典庭院“明軒”中,張建君的粉紅色硅膠假山石和展望的不銹鋼假山石替代了原始的太湖石,頗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意味。
著名藝術批評家賈方舟表示,從大都會這個水墨展的策展意向以及對四個部分的描述不難看出,水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和象征,其當代呈現的方式已經遠遠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由筆和墨的種種規范和技巧完成的傳統樣式。其創作主體也不是國內通常認為的“國畫家”或“水墨畫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傳統水墨的理解和價值取向不在其技法意義上的推進和變革,而在如何將其轉換為一種當代方式。而這種大幅度的轉換,又主要不是發生在國內的水墨畫界。他們選擇藝術家的標準,已經遠遠越出了畫種的界限。35位入選的藝術家,真正在水墨本位上工作的比例很?。ㄟ@里顯然不排除他們對國內近年在水墨領域里的優秀探索者缺乏了解),而大多是在當代藝術家的行列。
另據了解,美國大都會舉辦這個展覽早在10年前就有考慮,真正進入策劃和工作狀態是近兩三年的事。無獨有偶,近兩年來中國當代水墨成了熱門話題,歐美重要的美術機構已經策劃了多個以中國當代水墨為主題的展覽,譬如大英博物館的“現代中國水墨畫展”、波士頓美術館的“與古為徒:十位中國藝術家的回應”等。由此可見,“有些人想當然地以為是水墨風登陸紐約了,結果還是風從西方來!”業內人士說道。
微言微語
@ 徐子林不加V
中國搞當代藝術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挖空心思想讓西方承認,現在佳士得關注當代水墨了,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等在策劃水墨展覽了。當當代藝術被特指一個地域或品種時,就注定是奇技淫巧,比如當代水墨,然后是中國當代水墨。文化成了獵奇或僅僅為了日后返銷中國的商業利益!
@ 王春辰
此展目的就是要為當代水墨制定標準,再一次搶奪代表中國當代藝術未來方向(水墨)的話語權。英國的薩奇,佳士得、蘇富比拍賣行已經提前行動推出了水墨的系列展覽,大都會的這個展覽等于為當代水墨在全世界做了一個頂級推廣。如果中國的藝術界不在12月8日前表明態度做出展覽與之對應的話,歷史會再一次的輪回,就像當年買F4一樣,中國的收藏家還要花十倍百倍的代價來為這一次的缺席買單!
@ 墻藝術-WallArt
什么才是“當代”的水墨呢?紐約大都會“水墨”大展給出的答案顯然與咱們中國本土的“水墨”相去甚遠,“當代”的定義似乎還沒有一個標準定論。
@ 雅昌拍賣收藏V
雅昌網獨家對話嘉德副總裁胡妍妍:今年會繼續加強當代水墨部分,“因為整體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當代水墨,大都會博物館籌辦中國當代水墨大展,我覺得這個展覽可能會推動當代水墨的發展。
@ 楊青工作室QingStudio
近期中國當代水墨異?;馃?,國內外多場展覽相繼舉辦。中國當代水墨展覽近期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是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首次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當代水墨與紐約文化的對話,能否為當代水墨的發展激發出更多可能性,值得期待!
麻辣評語
聽說大都會要做水墨展,令人振奮中可能給人一種誤解:似乎水墨畫開始受到西方學術界的關注了。事實證明,他們關注的只是與水墨有關的當代藝術,而并非我們所理解的“水墨”。在西方人看來,這種源自傳統的 “水墨”,不是在單一的水墨領域里可以完成的。水墨可以是走向當代的出發點,但卻不是一座必須固守的“東方城堡”。 藝術國際
我以為,暫且不要急于判斷中國水墨畫的話語權究竟是否被奪,也暫且不評論大都會這個水墨展的好壞和目的,而不妨想想,如果由我們類似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這樣級別的藝術機構來策劃一個中國當代水墨展,我們會做成怎樣?我們是不是能花10年時間來為一個展覽進行研究、考察和藏品積累?我們是不是會辦成一個以美協、畫院領導為主體的排排坐式的水墨大展?我不樂觀地認為,以現有的美術體系的機制,很難不辦成美協、畫院領導及其門生的作品大展。 雅昌藝術網
《水墨》展策展引言特別點到,此展覽不涉及遵循國畫傳統規則及國畫結合蘇俄寫實主義的派別;亦不涉及一味地跟隨西方現代主義理論往下走的派別。策展人所敘的這兩大藝術支流在中國鮮明地存在著,它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創作出發點的文化兼容性并不及這個時代的現狀灑脫。水墨熱潮走到今天這步,恰到了反思之時。《新民晚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