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志平
摘要:新課程對化學實驗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化學實驗教學必須進行相應的改變。本文主要探討了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應該多采用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成為實驗教學的主體。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實驗教學;新課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通過化學實驗獲取的知識是非常直觀的,是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和進行知識整合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同時,通過實驗教學能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創新精神。
一、由教師的演示向學生動手實驗的轉變
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我們通常采用的是這種模式:針對每一課時先講授新知識,然后進行演示實驗,學生在下面觀察實驗,然后根據看到的現象進行總結,并且驗證剛才所學的新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沒有表現出來。新課程標準中對實驗教學的要求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教師只是起引導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師要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進行教學,就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多讓學生動手,在教學設計上,多增加學生實驗,讓學生主動探究。
如教材中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我們可以將這個實驗設計為探究性實驗,實驗方案如下:(1)提供儀器及藥品和儀器:試管、木條、膠頭滴管、酚酞試液、過氧化鈉、水(2)實驗步驟:讓學生進行設計。在實驗結束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組內討論交流,并對產生的誤差進行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對某些實驗進行改進和補充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照搬書上的實驗,而且書上有些實驗設計得并不是太好,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改進,使實驗更加完善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如在“氮的氧化物的性質”教學中,二氧化氮與水的反應教材只給出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沒有進行相關的實驗探究。在這里,教師就可以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實驗操作,如(1)展示一支已經收集滿二氧化氮的試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氣體的試管倒立于水中,打開膠塞;(3)待液面不再上升時,用拇指堵住試管口取出試管,試管口向上,移開拇指;(4)向試管內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讓學生觀察現象,并回答水面為什么會上升,顏色為什么會消失。松開手指后,為什么氣體由無色又恢復紅棕色等問題。這節內容的設計,主要是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將本部分內容設計成探究性實驗,通過實驗,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
三、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
化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遇到的相關的問題。比如通過一些家庭小實驗,加強學生的化學知識,強化教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的聯系。例如,針對如何除去飲用水中的沉淀物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想辦法解決,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這樣的家庭小實驗,不僅能驗證理論知識,還能加強化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的關系,不僅增加了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的機會,而且也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急劇增強。
另外,可以利用課外時間,教師組織學生到玻璃廠、自來水廠等單位參觀學習。從現場看到的事實,不斷地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用途,使他們認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更加認真學習這門課,主動參與課堂,進行探究,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四、倡導綠色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提出了綠色化學實驗,這是社會對化學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應重視環保教育,不斷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在制備一些對環境有污染的氣體如硫化氫、二氧化硫、氯氣等時,應該盡可能地使教室、實驗室不受到污染,將有害氣體進行處理,消除或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講解關于如何除去這些有害物質的方法,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對于酸性物質,一般可用堿液吸收。同理堿性物質就用酸液來吸收。某些有毒物質可使它轉化為沉淀或可溶物等,這樣使學生掌握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將制備過程中多余的氣體或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用相應的溶液進行吸收而除去。實驗后的廢液、廢渣盡可能回收利用(如銀鏡反應的廢液的回收利用);對于那些不能回收利用的,倒在指定的地方,集中處理。寓環境保護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是每一位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通過化學實驗教學,不僅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方法和實驗設計、評價能力,增強了實驗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學生由被動、機械的操作變為主動、探究的實驗,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成為了實驗教學的主體,鞏固了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闞建斌,《論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組織化學課堂教學》,江蘇前洲中學2006.9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教師培訓手冊》2007.6
3.董素靜,《新課程理念下化學教師角色的轉變與應對》,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北京2009.1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