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華
新課標在閱讀教學中建議: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善于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防止逐字逐句地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據此,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學會閱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應該留足給學生靜想和體驗的空間
很多時候,教師都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但是也因為有了既定的教學流程和模式,總會急于按照一定的教學步驟,希望課堂按自己的規劃順利進行,所以教師提問后便會急于讓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有時候教師自己會不自覺地講出答案。這樣往往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效果往往不好。比如,在講詩歌時,如果教師只是讓朗讀好的學生讀一遍,或聽范讀后,教師即刻就提問:“你覺得要用怎樣的語調和感情讀?”這時學生沒有時間真正閱讀和體驗,沒有自己的切身感悟過程,怎么能給出發自內心的真實回答呢?如果聽完范讀后讓學生自由讀或默讀幾遍,那么就給了學生自己初步理解的機會和體驗的過程,他們也會給出讓我們滿意的回答,甚至不需要教師的點撥。語文文本是靠學生感悟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這個道理,要給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和獨立思考的空間,給學生多一些自主閱讀,少一些分條縷析,不僅教師少些負擔,也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要引導學生學會整體閱讀和反省式閱讀
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這也是一個人終身受用的基本閱讀能力。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能力是缺失的,學生閱讀時偏離方向的情況非常多。閱讀的思路和方法無非是整體概括、思路分析、要點解析、美點欣賞、語言品析等。對文章整體情節、主旨和情感的把握是重中之重,是排在第一位的。只有對文章有了整體的把握,那么才可以真正地理解其他的枝節問題。除此,注重反省式閱讀也較為重要。學完了文章,要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要培養學生對文章個性化的理解。當前的閱讀題目在最后一題的設置上是:“請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對……的理解。”這就是一種導向和信號,如果學生缺少個性化感悟,是不能做好這種題型的,而往往這樣的題型也不會有統一的答案。所以平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一些整體感知方面的預習,課堂中讓學生為文章做批注,多說一些感受和啟示,平常的課堂小結也可以交給學生去總結,學完文章后多讓學生寫讀后感。總之,語文的學習是一種積累式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切忌將文章搞得支離破碎,任何在短時間中要求掌握語文答題要點和套路的學習方式都是不科學的方式。要把學生的閱讀欣賞引向作品深處,引向心靈深處,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這是閱讀的真諦。讓學生真正學會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自由表達、反省反悟,才能培養出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能力。
三、應探索出一條課堂之外擴展式的閱讀途徑
常說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知識不僅是教科書中的世界,而是基于廣闊生活之中的。如果我們可以每周安排一到兩節課或者晚自習的若干分鐘來閱讀,長此以往,學生的知識、思維拓展是很迅速的。教師還可以安排每日課前一分鐘活動,讓學生講出自己感興趣的故事、文章以及感受。另外,講授相關文本時,我們還可以拓展內容,使作品延伸。比如講余光中的《鄉愁》時,可以和席慕容的《鄉愁》以及現代詩《鄉色酒》進行對比閱讀;比如在講《浪之歌》時,可以去講作者本人被放逐出國門,直至逝世的經歷。作者對祖國的癡情就像海浪永遠依戀海岸一樣,這樣這首詩歌就有了愛國的主題,而不僅只停留在愛情詩的范疇。再比如講《智取生辰綱》時,教師可放音像資料,提起學生讀名著的興趣,真正靜下心來讀書;比如學完《背影》,可推薦時文《父親的愛》等;還有一些文章可采取短文長教方式,如《蚊子與獅子》這篇文章,按傳統的方式教授是很容易講解清楚的,但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整合反思,把文本做為一種訓練想像力的平臺,讓學生以同一題目故事新編,以此來拓展學生思維。其實,依據綜合性學習的平臺,也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
以上我所講的當然不能一一說盡閱讀教學的方法,但是有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說這些方法是一棵樹的枝葉,那么以學生為主體,切實培養學生的能力就是根,教師所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棵棵大樹枝繁葉茂。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