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隨著經濟的發展,計算機迅猛地走進各個領域,甚至走進各家各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了能夠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好地利用計算機,讓其為我們更好的服務,在小學課程中就設置了計算機。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階段,學習信息技術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興趣,提升應用計算機的意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和掌握更多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運用技能。深刻地認識到計算機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和重大影響,從而產生學習和應用計算機的強大動力。”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從這些教學目標出發,設計出比較適宜小學生的計算機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接受信息技術知識,讓學生通過信息課程的學習掌握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傳送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計算機時代的文化以及出現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把計算機技術作為幫助自己學習和提升素質的一種工具或手段,為以后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作鋪墊。
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表明,無論什么科目的課堂教學,學生的最高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為20分鐘左右。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即使教師講述再多的知識學生也很難理解和應用。而目前的計算機教學大都是在計算機教室進行的,教師想要更好地利用計算機工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有效注意力時間,爭取在學生注意程度最高的時間內傳授新的、重要的信息技術知識。
一、通過計算機的實際操作,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只有擁有濃厚的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應用計算機知識,才能夠在課堂中較快的理解。相反,如果學生對計算機毫無興趣的話,教師講課的方式無論多么新穎和有趣,學生的接受速度也提高不起來,甚至會接受不了。為此,興趣便是保證信息技術課程順利、高效完成的基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表明,他們現階段的學習興趣還處于直接興趣主導的時期。直接興趣影響下,學生堅持學習的時間還比較長一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尋找到直接興趣,并引導學生將其轉變為間接興趣,豐富學生的興趣形式,加深學生對計算機技術學習的興趣程度。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相對于理論來說,學生對計算機的實際操作更加容易產生興趣。學生正處于愿意動手的學習階段。而原理性的知識,由于其擁有一定的邏輯性、抽象性,學習起來比較枯燥和乏味,大部分學生很難調動興趣來學習。根據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通過實際操作計算機的方式來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在愉悅的動手操作過程中輕松地掌握計算機的理論知識。同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也應該設計得更加富有趣味性。這樣雙重性質作保證,計算機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我們可以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一些游戲軟件、工作軟件和輔助教學軟件等的應用來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計算機的基本應用技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歡快的氛圍中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過程。
二、引導學生自由創造,激發學生無窮的創造能力
計算機區別于其他科目的教學優點是學生能夠在“玩”中學到知識,掌握操作技能。在剛開始接觸計算機時,學生只能夠通過模仿教師的操作步驟制作出與教師的“樣品”一樣的作品出來。學生通過這樣模仿的過程就能逐漸積累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然后,教師就需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技術進行自由的創造過程。這也就是我們在計算機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任務驅動”教學方式。這樣,學生在嘗試性的創造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和特長,讓學生享受這種自由創造的幸福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開放性和知識性更新速度極快的學科,這樣信息技術課堂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在課堂教學中展示軟件的所有功能。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重要、更急迫的是要傳授給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主地研究和掌握新技術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如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親自動手操作,克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這樣就會在小學學習階段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樣,我們就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一種適當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索知識,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三、重視學生對計算機原理的掌握,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觀念和豐富情感
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手和腦是一起使用的。學生坐在計算機面前,用腦子思考著操作步驟,小手也要跟著思路不停地操作,這樣才能夠確保每一步操作的正確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自主地創造一些學習工具,利用教師沒有交過的工具軟件進行探索性的學習。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和教學環節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引導學生熱愛計算機科學,并且能夠與計算機成為好朋友。在應用的過程中發揮和利用計算機有利的一面,摒棄計算機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正確地、科學地認識計算機。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只有對計算機的原理擁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之后,才能夠真正地理解計算機并與之成為朋友,讓其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從而能夠深刻地認識到計算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我們要將這個結晶繼續地傳承和發展壯大,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真理和科學的追求和向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單純的計算機原理的學習確不會達到這種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把計算機運用于學科的學習中,通過計算機操作幫助其他學科進行學習,在學到其他學科知識的同時也鍛煉和掌握了計算機知識,這樣要比單純的講解原理知識效果好很多,也能夠輕松地激發學生對計算機使用的熱情,推動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有利于計算機教育的深入開展。
信息技術是一門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應運而生的新學科知識,我們沒有很多的經驗可循,只能夠通過教師的探索、交流和總結,尋找到最適宜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讓計算機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在積極主動的操作和探索中培養學生無窮的創造力,從而體現出計算機學習和應用的巨大價值。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