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淺唱



自“神農嘗百草”以來,茶在各時各代文人雅士及百姓——特別是茶圣陸羽——的推動下逐漸盛行,品飲的方式不斷演變,飲茶也成為了一種文化形式。
斗茶之源
我國雖為茶葉的發源地,但起初茶是作為藥物出現的,自西漢后才開始作為飲品,至唐代逐漸盛行。在閻立本所作的《蕭翼賺蘭亭圖》、張萱的《烹茶仕女圖》、周昉的《調琴啜茗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茶的友情出演。而在此時,也出現了茶文化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形式——斗茶。
唐人馮贄所撰的《云仙雜記·卷十》中有“建人謂斗茶為‘茗戰”的記載。起初斗茶僅是茶農之間的比賽,只不過民間的“茗戰”被馮贄書為“斗茶”卻又多了一絲文人的內涵、娛樂的趣味。而到了宋代,封建經濟的繁榮更是促進了飲茶之風的盛行,茶文化也由文人雅士、隱士僧人所代表的中間階層向上下兩頭擴展,上至王侯將相,下到販夫走卒,幾乎無人不飲、無人不品。伴隨著飲茶的普及,斗茶之風也吹遍了大宋江山。
斗茶是如何“斗”的?陸羽在《茶經》中講到,茶的鑒別方法不是“干看”,而是“濕看”,在泡茶的過程中“嚼味嗅香”,進而定評高低。當然,斗茶可不僅僅只是“嚼一嚼”、“嗅一嗅”這么簡單,斗茶的內容包括產地、品種、加工、茶器、烹煮、典故、見解等等。具體的斗茶過程也極其復雜講究:先將茶末置于茶盞中,傾倒少量沸水濕潤浸提,接著分次沖入沸水,并立即用特制的茶筅擊打茶湯,使之產生泡沫,稱為湯花,待湯花滿至茶盞口緣時停止擊打。斗茶勝負的標準便取決于茶湯經茶筅擊打后產生不消破氣泡的時間、數量,以及產生泡沫的大小和粘稠度等。如此看來,斗茶不僅考究好看,而且還有了體系、成了規范,難怪舉國上下都癡愛斗茶,樂在其中。
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斗茶歌》,向后人展現了宋時斗茶的盛況:“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其問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可寥寥數十字的詩歌又怎能窮盡斗茶的盛況呢?好在歷代畫家們別具匠心地用畫筆為斗茶“寫真”。
斗茶之盛
你瞧,熙熙攘攘的集市上,五個人聚在一起干什么呢?他們每個人都身帶茶具,有的正舉杯品茶,有的忙于充點茶湯,有的念念有詞地評點茶葉,也有人剛好喝完茶,正用袖子擦拭著嘴角。而站在一旁的小販伸著脖子急切地想知道比賽結果,一個婦人拎壺攜子卻邊走邊看,這斗茶的情景真是熱鬧無比。
這幅名為《茗園賭市圖》的名畫繪自“南宋四大家”之首的劉松年。作為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他畫的《耕織圖》曾受宋寧宗賜金帶嘉獎,可見其名望之高。而這位名氣頗大的畫家卻遺憾地未留下太多畫作,在其“生平不滿十幅”的作品中,以茶為主題的畫作就占了三幅。除了上述的《茗園賭市圖》外,《斗茶圖》、《攆茶圖》同樣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出茶與古人的密切關系。可見在宋代,斗茶是件多么重大的事情。
劉松年《斗茶圖》共描繪四人,二個已捧茶在手,一個正在提壺倒茶,另一個則在扇爐烹茶。在參天的古松下、嶙峋的山石間,斗茶評茶,好不自在。而《攆茶圖》中,左邊的兩位茶仆正在攆茶準備點茶,而右邊的幾位文人雅士則在聚會趣談,等待著香茗的奉上。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點茶”。古代烹茶有“唐煮宋點”之說,即唐代以煮茶為主、宋代以點茶為主。北宋蔡襄在《茶錄》中這樣描繪點茶:“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作為一種技藝性很強的沏茶方式,點茶增加了斗茶的可觀賞性和藝術性,促成了其從實用技藝向藝術活動的轉變,可以說是宋代品茶集大成的表現。
斗茶之思
斗茶在宋時變以成為一種“全民共斗共賞”的習俗,反映著我國茶文化中最積極、最有生命力的一面,蘊含著和樂與奮進,展現著積極與樂觀,改良了茶葉的品種,培植了優質的名茶,也孕育了我們這個以茶聞名的民族。
但這一切卻在悄然逝去。
相比前代,宋后的茶畫越來越少,斗茶圖更是寥寥無幾,明人顧炳的《斗茶圖》變成了托古之作,清代后裔溥儒的《斗茶圖》則與趙孟頫的《斗茶圖》驚人的相似,似乎只有一幅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圖》可以留下稍許安慰。是茶和畫“分了家”,還是世人逐漸忘記了茶文化?
宋以降,斗茶走上了下坡路。或許是亡國之后的人們逐漸淡化了對斗茶的興趣,或許是煎茶逐漸占據了主流,無論怎么樣,斗茶失去了往日的榮耀。盡管最具斗茶精神的點茶技藝依然存在,但沖泡散茶的方式卻一直延續至明清。而到了清末,國力衰退,民不聊生,就更談不上斗茶了。
我們無法改變碾末而飲的點茶法被沖泡散茶的煎茶法所取代的歷史,也無力辯駁晚清時“斗茶雖無傷大雅,何忍以有工夫而棄之于無益之茶也”的詰問,甚至于日本文學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會有這樣的論述:“對晚近的中國人來說,喝茶不過喝個味道,與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無關聯。國家長久以來的苦難,已經奪走了他們探索生命意義的盛情。”
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茶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飲品,一個“裝點門面”的裝飾,斗茶這項風靡一朝的活動也在歷史的塵埃中暗淡了光芒。
時至今日,只有在翻閱那些引人入勝的斗茶圖時,才能看到熱鬧市井中的人生百態、山間古松下文人們的風情志趣,感受到講究“和為貴”的古人偏偏在斗茶上的巨大熱情,領略到斗茶自身所帶給人們的快樂與和諧。那些帶著微笑、無比忙綠的畫中斗茶人或許可以讓我們尋找到一些曾經失去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