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



都是藝壇主將
事實上,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稍有了解的人,在看到這“億元俱樂部”中的6人名單后都會有所感悟。齊白石(1863年至1957年)、張大千(1899年至1983年)、徐悲鴻(1895年至1953年)、傅抱石(1904年至1965年)、李可染(1907年至1989年)、黃胄(1925年至1997年),6人都是近現代中國書畫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每一個人的藝術特點都非常明顯,藝術成就相當巨大,而且彼此之間亦師亦友,交往密切。他們之所以能夠躋身“億元俱樂部”跟其自身豐厚的人生積淀、廣博的知識學養、精湛的筆墨技法和深沉的藝術思想密不可分。
如果一定要對這6位藝術巨匠加以區分的話,大致可以分為3個梯隊。齊白石和張大千兩位“藝壇盟主”應該毫無爭議地列為第一梯隊。所謂“南張北齊”,早在20世紀初期,齊白石和張大千的名號就已經響徹華夏,他們的藝術水準和藝術價值盡人皆知,毋庸贅言。緊隨其后的第二梯隊當屬徐悲鴻、傅抱石和李可染。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是近現代藝術家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長達8年的旅歐生活,塑造了他一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也形成了他繪畫藝術的高超技巧和廣博修養,他在我國美術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影響力。與徐悲鴻類似,傅抱石早年留學日本,刻意于藝術變革,他的畫作意韻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把水、墨、彩融合一體,蓊郁淋漓、氣勢磅礴。他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新中國的山水畫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而與傅抱石相差3歲的李可染,自幼立志丹青,成名甚早,后又轉益多師,其間先后直接指導過他的近現代國畫大師就有劉海粟、林風眠、黃賓虹、齊白石等人,以致他曾自名齋號為“十師齋”,其藝術淵源之廣博可見一斑。
相對于上述5位書畫大師豐富精彩、聲名顯赫的藝術人生而言,黃胄顯得稍弱,可列為第三梯隊。然而這種所謂的“弱”也僅僅只是就其在近現代藝壇的影響而言的,如果將其藝術風貌放在當代考量,影響力一點也不弱。黃胄早年為了學畫背井離鄉,漂泊無定,新中國成立之時隨軍長期駐扎西北,素描生活,他獨創性地將速寫融入國畫,開啟了全新的人物畫筆墨范式,拓展了藝術語言。同時,在新的時代下,黃胄通過籌建畫院、美術館,設立藝術基金會、捐贈書畫作品與藝術收藏,主持具有系列藝術研討會等一系列社會活動與藝術實踐,對中國書畫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都是長期醞釀
既然這6位國畫大師都是藝術界的翹楚,則其作品的巨大價值被市場認可與挖掘就是情理之中、自然而然的事了。然而縱觀6位藝術家畫作的拍賣歷程,我們還是能清晰地看到:他們的藝術價值一邊不斷沉淀、一邊被市場發掘,并被人們逐漸接受與認可的發展脈絡。
通過對6位藝術家歷年來拍賣作品成交價格及數量的統計,我們能夠看到這個逐漸發展的脈絡。從1996年至今,在這6人中,齊白石和張大千1000萬元級拍品累計出現了204次和256次,牢牢占據市場主位,屬于市場價值認可較早、千萬元以上高價頻現的領軍人物。具體說來,早在1993年6月上海朵云軒首屆藝術品拍賣會上,齊白石的《貝葉菜蟲》就拍出了17.6萬元的身價。而此后,齊白石的作品在拍賣場上一直表現不俗。1994年,僅朵云軒、中國嘉德、北京翰海等拍賣公司拍出的齊白石作品成交價在10萬元以上的就有44件之多,其中中國嘉德的齊白石《山水冊頁》(12開),以517萬元創下了當年的拍賣記錄。因此,17年后的2011年,這件作品再次付拍并拍出億元天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張大千相對于齊白石來說,拍品數量更多。同樣是在1993年6月上海朵云軒首屆藝術品拍賣會上,張大千的《晚山看云》以173萬元的高價成為當場拍賣最高價,次年張大千的《石梁飛瀑》立軸和《黃山寫生》冊頁又以209萬元和104.5萬元的高價成功拍出。而此后幾乎每年的春秋兩季拍賣,都會有一定數量的數百萬元的張大千精品畫作出現。
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千萬元級別的拍品歷年來分別出現了131件、142件和74件。迄今為止,徐悲鴻拍賣作品價格排名前十位的依次為《九州無事樂耕耘》、《巴人汲水圖》、《春山十駿圖》、《十二生肖冊頁》、《春山驢背圖》、《落花人獨立》、《五駿圖》、《六朝詩意圖》、《秋風立馬圖》、《愚公移山》、《喜馬拉雅靈鷲》。其中非馬類題材的作品價格持續走高,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徐悲鴻作品主題的豐富性。
傅抱石成名于20世紀40年代,但認知面并未覆蓋到社會各階層。傅抱石1959年為人民大會堂創作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無疑讓其名氣大增,可謂家喻戶曉。因此傅抱石的精品力作一出現在市場上,很易引起人們的競相追捧。早在1996年的時候,傅抱石的驚世巨作《麗人行》就曾拍出了1078萬元的天價。而傅抱石上世紀50年代創作的有關毛澤東詩意和毛澤東詩詞的題材作品,突破了傳統題材的束縛,同時在繪畫技法上有所探索,令人矚目。2011年傅抱石的《毛主席詩意》冊頁一舉拍出2.3億元天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可染的作品很多年前就涉足于市場。早在20世紀50年代,北京榮寶齋就在經營李可染的作品。1994年,李可染的畫作第一次出現在拍賣場上就表現不凡,其代表作《杏花春雨江南》以74.8萬元高價成交。此后,李可染作品價位不斷走高。2010年以來,他的作品先后3次問鼎億元,這與都是其鮮明的個性特征、獨特的自我面目以及在畫壇上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分不開。此外,李可染的作品存世量較少,據統計在2000幅以內,物以稀為貴,高價也與他市場上的精品相對較少不無關系。
黃胄作品的價位曲線最能反映出市場對于藝術家的認知與接受過程。從1994年起,黃胄的畫作就已經出現在拍場上,盡管價位算不上咋舌,但一直在不緊不慢地上漲,從10萬元、20萬元到50萬元再到100萬元……從2004年起,黃胄的作品開始在市場發力,沖高到800萬元,2005年更有兩件作品邁過1000萬元大關。可見人們對于黃胄及其畫作的認知在不斷增強,他的精品力作能夠拍出億元,既是一種認知的積累,也是對藝術家巨制藝術價值的充分肯定。
個個都叫座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中國近現代書畫大師“億元俱樂部”的6位成員的市場行情體現出了這樣幾個特點:
首先,他們都是市場中的一線成員,名列中國近現代藝術家市場排名前10位。其次,天價成交的都是他們的藝術精品、珍品。既靠作品說話,也體現了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統一。就拿黃胄《歡騰的草原》為例,是黃胄當時為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創作的巨幅作品,存世共有兩幅,其中一幅陳列掛于釣魚臺國賓館18號樓,另一幅則在1984年作為國禮贈與美國實業家哈默博士。此次現身拍場的這幅正是來自哈默舊藏。據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介紹,《歡騰的草原》是民間最好的一件黃胄作品,表現的是新疆柯爾克孜族正在進行傳統體育項目“馬上角力”的活動場面,畫面描繪了7位女性人物、9條牧羊犬、70多匹駿馬,集中呈現黃胄在人物畫、動物畫兩方面的高深造詣。此次拍賣共有60余位全球買家對此作表達了競拍意向。最重要的是,很多新買家完全是沖著這張作品而參與到藝術品市場中來的。同樣,此前天價成交的齊白石、徐悲鴻等人的作品無一不是在藝術史上寫下濃重一筆的精品力作。如徐悲鴻的《巴人汲水圖》,這是一幅真實記錄山城人民辛勤勞作的藝術珍品,被譽為徐悲鴻最具時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巴人汲水圖》曾在當時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作品1938年展出時,即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它最終以億元成交名至實歸。
再次,通過對6位藝術家的成交價統計,經濟環境會對市場有所影響。若大環境不穩定,往往會波及成交價和成交量。2009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藝術家的天價作品頻現,而2012年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增長放緩,與之相應,千萬元以上價位的作品量也大幅下降。需要指出的是,藝術家的代表作抗跌性強,即便在不太好的經濟環境下也會引來藏家對其青睞。
最后,市場側重發掘近現代潛力巨大的知名書畫家和有相當實力的現當代藝術名家。同樣以黃胄為例,不管是2004年的突飛猛進,還是2013年的異軍突起,黃胄作品價格屢創新高的背后都與作品的“真精稀”有關。2004年黃胄基金會共送拍了11件拍品,黃胄夫人鄭聞慧曾說,參與拍賣“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為黃胄美術基金會籌集資金,二是為黃胄畫作正名,因為現在市場上的‘假黃胄太多了。”2013年秋季“黃胄美術基金會推薦專場”的12件拍品是由保利與黃胄基金會共同推出,這也平添了拍品的含金量。再如李可染,2012年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拍賣公司都紛紛推出重量級的李可染作品。最終,李可染《韶山》以1.242億元成交,李可染的《萬山紅遍》以2.9325億元易主,足以說明大師們“真精稀”作品的市場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