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閩秋
《管子?修權》中有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句話充分說明思想品德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漫長過程。思想品德教育,即以認識為基礎,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思想道德規范,形成他們對事物的是非、好壞、美丑、善惡的辨別和評價能力,并具體實踐于生活之中,最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小學思想品德課既是典型的育人課程,又是對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現行小學思想品德教材主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改革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努力提升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存在的問題
雖然思想品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據首位,但由于它是以人的思想品德培養為主要內容,所以較為抽象,據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無法將它與學科知識教育相區分。具體有兩點。
其一,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沿襲學科知識教學方法的現象,也就是說,教師成為課堂主體,照本宣科,甚至出現“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記、我考你背”的情況,這樣,思想品德教育不僅偏離了對學生思想、學習態度、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引導,更談不上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
其二,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活動課程成為主要形式。活動的目的在于:以學生為中心,從他們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便改造他們的經驗,最終解決他們已有認知中存在的問題。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片面追求課堂活動的效果,創設脫離現實生活的教學情景,這樣,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便流于形式。
二、改革的意義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使他們具備健康的心理,具有美好的心靈,擁有健全的人格,因此,務必改革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教學效果的落實均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直指他們的心靈,最終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三、探索與實踐
2011年5月,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題為“彩虹人生”的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該研究以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發展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和人格的發展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輔導,并運用“文明”的理念塑造學生的心靈,從而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在這一過程中,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適應新形勢的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有五點。
1.結合校情
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力求將教學內容與校情以及學生生活相結合,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所在學校坐落在西關地區,既有濃郁的廣府文化氛圍,又有厚重的商業文化氣息,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可將教材內容與學校周邊環境、學生家庭情況等相結合,既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景,又巧妙呈現校情細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2.關注心靈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教師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以使教學更具指導性和針對性,進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出發點。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即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使他們擁有美好的心靈。基于此,我校在四年級和五年級開展了心理健康測評活動,結果表明:學生的孤獨傾向與恐懼傾向較高。據了解,其原因在于: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溝通,交流不足。所以,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生活情景,以使學生置身其中,并引導他們通過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日常生活,體會教師的艱辛和父母的不易,從而不斷豐富經驗,增強能力,最終擁有較高的情商——不僅具備健康的心理,更擁有美好的心靈。
3.積極互動
積極互動是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根本,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既鼓勵他們欣賞他人,又促進他們自我認同。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創設充滿道德矛盾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通過表演、觀察、討論和參與等一系列過程,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并從中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勢與弱勢,進而既正視自我,又欣賞他人。
4.強化實踐
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內容應通過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以使學生獲得直觀感受,因此,教師須結合學生的學段特點,組織他們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從而有效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體驗和感悟。例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組,并要求小組成員通過生動的實踐體驗活動(探尋當地的地域特色、社會發展、民間藝術和名俗風情等)。總之,強化實踐具有兩個意義。其一,不僅可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供嶄新的課程資源,更能讓學生真正走進傳統民俗,感受家鄉鄉情,體會充滿趣味的特色生活。其二,不僅使學生學會較好地與他人相處,并適時地進行自我調整,更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從而促使他們認識自我、探尋自我和接納自我。
5.走進生活
改革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全面實現思想品德課程目標,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實踐、探索和感悟。例如,教師可充分利用社區中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上下九步行街、華林寺、十三行和錦綸會館等),使課堂教學走進社會生活,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又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服務社區的實踐活動,以提升他們的公民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是其中最為直觀的教育形式,因此,只有改革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關注他們的心靈成長,并將思想品德教學延伸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使他們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靈和優秀的品德,最終提升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文昌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