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011年版新課標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在堅持“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同時,將“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和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改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奏響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小學數學課堂是幫助學生樹立求是、求真思想的主陣地,因此,如何堅持以生為本的人文思想,在課堂上激勵學生善于設疑、善于探究、善于辯論,引導學生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建立互助的學習關系,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煥發課堂的活力,是每位數學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就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談一談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釋放自由,體驗活動
自由是創新的靈魂,想要創新就要提供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由過去強調的“雙基”過渡到“四基”,不僅增加了數學的基本思想,而且還增加了數學的基本活動,教師有必要根據教材中的知識設計課堂活動,帶領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數學問題,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數學的基本思想、獲得基本的活動經驗。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在活動中要多給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取得成功的機會,盡量在課堂教學中帶給他們歡樂和成功。
例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拓展活動:班級舉行聯歡會需要買一些水果,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請每個小組提供一個購買方案。學生們開始熱烈地討論,當筆者走在學生中間巡視時,聽到他們之間的討論:“不買香蕉,我不愛吃?!薄跋憬段覑鄢?,多買點?!闭敶蠹以跓崃矣懻摃r,筆者要求學生反饋討論結果,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們還沒有統一意見,需要調查。”筆者故作不解:“調查什么?”學生繼續說:“我們需要知道大家愛吃什么水果。”筆者回答:“好吧,大家選個主持人,開始調查。”選出的主持人在黑板上寫下備選水果的名稱,統計人數。然后請各小組提供購買方案,每個小組都很快提交了購買方案。在方案中,學生們不僅考慮到同學們的口味,還考慮到水果的價錢,讓筆者感動的是,有的學生還提出要為老師買愛吃的水果。這樣的一個拓展活動使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能自由發揮,自然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尊重差異,鼓勵多樣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形成不同的學習方法,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他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再適時點撥,從而體驗成功。
誠然,訓練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教師要把握訓練的“度”,根據技能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實施,切不可機械地重復操作。例如在教學計算一課時,教師可以分層設計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計算能力好的學生,可減少計算訓練量,引導他們去探尋計算規律、簡便方法等技巧,體會更多的數學樂趣;對計算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可增加計算訓練量,在多量的訓練中幫助他們掌握技能,最終體驗成功。
三、整合技術,提高效益
信息技術可以向學生提供并展示多種類型的資料,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將其與課程內容相結合,不僅能優化教學方式,還能為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探究活動提供重要的工具,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性作用,努力做到:
第一,將信息技術作為日常教學的工具。教師在備課時,可利用網絡中豐富的教學資源,根據需要加以引用,形成適用于課堂教學的資料,為學生構建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
第二,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工具。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作為輔助性的工具已在學校教育中凸顯其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習慣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習:在探究活動中借助計算機處理復雜的數據和圖形,探尋數學規律;利用網絡搜索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料,豐富數學視野,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引導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時自覺借助這一工具。
四、以問導學,提升能力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有一句名言,即“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設疑”策略,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努力思考、尋求策略、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縝密的思維能力,提升數學能力。
筆者以“圓的周長測量”一課的教學為例。新課伊始,筆者在黑板上畫了個圓并提問:“怎樣測量圓的周長?誰的辦法多?”然后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圓形卡片讓他們探究,學生們帶著問題開始嘗試測量。筆者走進學生中間觀察,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嘗試不同的測量方法。在這樣一個探究的過程中,筆者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他們有自由的探究空間,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探究的勇氣。在問題反饋時,學生們提出了“繞”“滾”“截”等多種測量方法,這時筆者又提問:“這些方法有共同點嗎?”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經過討論找到了“化曲為直”這一共同點。之后,筆者表揚了學生們的發現,他們的情緒更高漲了。當學生們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筆者拿起課前準備的小球在教室中間拋甩,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經過觀察發現甩出的小球在空中劃過的圈就是一個圓,這時筆者又提出一個問題:“怎么測量這個圓的周長?”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大家紛紛陷入困惑之中,他們體會到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不僅麻煩、不精確,還有的根本無法測量。就在學生們百思不得其解時,筆者改變了牽連線和小球之間的距離再甩小球,學生們發現牽線越長小球劃過的圓越大,最終領悟到“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筆者深挖教材內涵,巧設問題情境,在實際演示中用遞進式的問題“誘生深入”,通過動手實踐、假設猜想、同伴交流和觀察思考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時經歷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有助于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聯系生活,激發情感
新課標的數學教學理念要求數學教育應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學習素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存在于生活之中。例如在六年級“利息”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做了一個學生春節壓歲錢的調查,創設銀行存款的情境并提問:如何存款才能讓你的壓歲錢在三年后的收益最大。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情境設置讓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而生動,通過探究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隨著新課改在教學理念等方面的變化,必然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策略,注重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實施差異性教育,讓數學課堂煥發出人文光彩和生命活力,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實現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西縣北張學區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