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新賓 郭宇
(西安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陜西西安 710048)
淺談雙子模型在定向越野運動中的運用
黑新賓 郭宇
(西安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陜西西安 710048)
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是由體能、技能、戰能、心能、智能等要素構成。對研究定向越野運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及實踐意義。
定向越野運動 競技能力 木桶模型
定向越野運動的訓練與競賽的內容都圍繞著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挖掘、發展和表現而展開。定向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是由體能、技能、戰能、心能、智能等要素或稱子能力構成的。而這些要素它們是怎樣組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在運動員的參賽中完整地表現出來的,是定向運動訓練學者們多年來認真探討的基本理論問題。本文首先應用“木桶模型”去理解定向運動各要素的意義,闡述運動員不同子能力相對均衡發展的必要性。
定向越野運動是一項不斷變化和發展中的綜合性體育運動,它的技能會因為這個變化而變化。在進行不同項目的定向運動時,由于使用的裝備、器材以及組織比賽的方法不同,因而需要的技能也不盡相同。但是,在任何情況下,運動員的辨別方向和使用地圖的能力始終都是最基本的。系統的定向運動技術訓練是提高定向運動成績的重點,下面是幾個有關定向運動技術訓練方面的方法:(1)地圖正置及拇指輔行法;(2)扶手法;(3)利用指北針;(4)搜集明顯標記物;(5)數步測距;(6)目標偏測。
定向運動以完成比賽的時間定勝負,除了路線的選擇的技術因素外,運動員的速度素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需要運動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地點,是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的有機結合,但是它和其它競技運動不同,它常常需要改變速度,所以定向運動員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變速跑的能力。
定向運動的專項力量素質對運動員的要求更高,因為定向越野的場地崎嶇不平,運動員需要適應各種不平崎嶇的道路、陡峭的山林和濕軟地帶,這就需要運動員的腿部肌肉和髖部肌肉進行專項的訓練以適應高強度的比賽。

圖1 木桶原理
定向越野運動是對運動員耐力素質要求頗高的運動項目,運動員按照地圖標記順序到達各點,到達終點需要很強的耐力素質作為支撐,對運動員的體力和心理具有極大挑戰。
在進行定向越野比賽中,運動員要根據場地的變化隨時改變身體狀態,如不斷迅速的改變步幅、步頻、踏地的位置點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和前進的步伐。
柔韌性對于各項運動來說至關重要,它不但起到了預防運動損傷的作用,也很好的提高了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柔韌性練習能使肌肉彈性提高、動作幅度變大、提高運動做功效率。定向運動員長時間跑時肌肉柔韌性下降、肌肉彈性變差,通過柔韌性練習可提高肌肉彈性因而避免運動員因路面的變化肌肉異常拉伸而產生的損傷。
任何競技運動都是由五大因素構成,定向越野運動的戰能是定向運動“木桶原理”的其中一塊木板。缺少這塊木板其它幾個木板再完好也無濟于事,水照樣會流出來。定向運動戰術的合理運用,是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只有將體能和技能有機的結合、合理的分配自由點、選取最佳的路線等。在完成定向運動團體賽時能夠使每位隊員發揮自己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合理運用技術和體能,盡可能的發揮運動員的最佳水平。
定向越野不僅考驗運動員的技能、體能、戰術能力、智能,在其它幾個因素都相同的情況下,定向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是一個重要因素。通過運動員長期的心理技能訓練的效果短期內難以實現,它需要經過長期反復的培養和磨練,必須與技術訓練、體能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在當今定向越野運動比賽中,由于運動員之間身體形態、素質、機能以及技術水平的日趨接近,因而在競賽中心理能力的高低,常常決定著目標的歸屬,在比賽過程中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是定向越野運動員重要的競賽心理技能。教練員應通過各種心理技能訓練手段,有意識的對運動員的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征施加影響,使其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提高訓練手段的有效程度,形成最佳的比賽心理狀態,發揮最高的技、戰術水平,獲得佳績。
定向越野運動中“木桶模型”的構成原理。“木桶理論”的原理源自經濟學界并運用于體育科學方面,是在1956年由日本學者根本勇把經濟學界的“木桶模型”引入到體育運動訓練領域,用于解釋運動員競技能力內容的相互關系。用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運動員的總體競技水平,而木桶上各個木片的長度則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體能、技能、戰能、心能、智能的發展狀況,強調各要素的“協調和全面發展”[3]。(如圖1)
組成木桶的各個木板象征運動員的各子能力,而運動員的總體競技能力并不是整個木桶容積的高度,而是取決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板的高度。在定向運動的訓練和競賽中,體能、技能、戰能、心能、智能相當于木桶上的5塊木板,而運動員的總體競技能力只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高度,我們把它稱之為“短板效應”,所以在定向運動員的培養時應著重運動員綜合水平的提高,協調運動員各子能力的全面發展,盡可能的發揮運動員的最佳競技狀態。
“木桶模型”原理較多的追求競技能力各構成因素的相對平衡,在訓練實踐中則偏重于“補短”,而忽視了運動員的優勢因素。同時反映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非衡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其優勢因子可在一定范圍內對弱勢因子予以補償,通過“揚長”來保證運動員總體競技能力的不斷提高與發展。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鄭偉.現代運動訓練與競技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2-73.
[3](日)根本勇.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J].林棟,譯.冰雪運動,1987(2):10-14.
G826
A
2095-2813(2014)01(b)-0182-02